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4辑
15555700000008

第8章 吕思勉与钱穆之情谊

吕思勉童年时代受的是旧式教育,6岁起就跟随私塾先生读书,3年以后因家道中落而无力延师教授,改由父母及姐姐指导学习。此后,在父母、师友的帮助下,他开始系统地阅读经学、史学、文学等各种文史典籍。自23岁以后,即专意治史。

1907年11月,常州府中学堂成立,吕思勉应监督(校长)屠宽之聘,任历史、地理教师。初来任教时,还只有24岁,在教师中年纪是最轻的。

吕思勉上地理课,讲到某省,必定带上一幅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印《中国大地图》之该省地图,悬挂在教室里。自己一边讲课,一边在所带小黑板上用五彩粉笔画图。先画一个“十”字形,然后画该省四至界线,说明该省地理位置。再在界内画山脉、河流、湖泊,说明山水自然地理,然后加注都市、城镇、关卡以及交通道路等。一课讲完,小黑板上所画地图,已是五彩缤纷。学生听课如同身历其境,永不忘怀。

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是他的学生,据他回忆,吕思勉上课,尽在讲台边来回行走,口中娓娓不断,但绝无一言半句闲话旁语羼入,而时有鸿议新论。

吕思勉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的钻研创新精神,尤加爱护。一次地理考试,共四道题,每题25分。钱穆偏爱有关吉林省长白山地势军情的第三题,于是先答该题,下笔不止,不料考试时间已到,不得不交卷。吕思勉阅卷后,不仅批了75分,还在试卷后面写了长达数页的批语,以示褒奖。写批语时,几位学生在窗外偷看,看到批语一纸加一纸,竟无休止。吕思勉手握铅笔,写的时间长了就要再削,为了省事,用小刀将铅笔劈成两半,使中间铅条可随手抽出,不断快写。铅条色淡,就在桌上茶杯中蘸水写字。所写纸遇湿而破,无法粘贴,就以手用力拍纸,使之伏贴,继续书写。学生不知其批语写了几张纸,也不知其批语写了些什么。

也许因为既是历史老师,又是地理老师的缘故,吕思勉讲授的地理课,不仅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内容,而且包括历史地理的知识;讲授的历史课,自然也免不了融合地理知识。这一点对学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钱穆后来治学,颇为注意历史地理的考证。1940年,钱穆为写《史记地名考》,自苏州藕园至上海租界,向老师请教写作中碰到的三个问题,这都是些非常专业的学术问题,吕思勉虽然也只能解答其中之一,但很赞赏钱穆的这项研究,认为“这是极紧要极好的事情”。

40年后,即1947年,吕思勉和钱穆再次来到常州中学。昔日美丽的校园,经过抗战大部为日寇所毁,门墙依稀如旧,校中建筑全非。虽然吕思勉领着钱穆,一一指点,说这里原来是什么地方,而钱穆当时毕竟年龄尚小,怎么也回忆不出。学校校长董志新临时召集在校学生近千人到大操场,邀请吕思勉和钱穆演讲。吕思勉请钱穆作代表演讲。钱穆对学生说:这是学校40年前的一位老师长,带领他40年前的一位老学生,在此向诸位演讲。学校房屋建筑物质方面已经大变,而人事方面,40年前一对老师生的情谊就如昨天,现在显示在大家的面前,这实在是学校的历史上一件稀奇难遇的盛事。今天,一位40年前的老学生的讲演,渴望站在一旁的40年前的老师长教正,也深望在场的新学生记取。学校教育,百年树人,其精神即在于此。演讲完毕,学生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掌声是对40年前一对老师生的情谊喝彩,更是对40年的老师长,40年前的老学生和现在在校的新学生所演绎的“百年树人”的学校精神而喝彩。

吕思勉和钱穆在常州府中学堂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天赐缘分,共同的学术追求造就了中国史学界的一段佳话。虽然海外的史学界把陈垣、陈寅恪、吕思勉、钱穆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虽然学生钱穆在史学界的名声后来远远超过老师,但钱穆始终尊吕思勉为良师,恭恭敬敬执弟子之礼。

然而,他们似乎又超越了一般的师生情谊。他们可以为探讨经学有关古文经和今文经的某一问题,书信往来几十次,累计长达数万字。老师谨守常州学派今文经学家的观点,而学生则屡次三番加以质疑问难,老师在信中对学生写道,你可以比作朱子(朱熹——南宋思想家,倡导理学),我则如象山(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倡导“心”学,命题与朱熹对立。),“尽可有此异同”。这就是学者气度,这就是大家风范。

上世纪30年代,吕思勉再执省常中教鞭。在省常中校史馆里,还收藏有当年他授课所用的《中国文化史》油印讲义。2007年1月,《中国文化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收入《名师讲义》丛书出版。这部遗失多年的讲义,又重新与学界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