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23辑
15555900000016

第16章 国民中学与素质教育

半个世纪以前,雷沛鸿为提高中等学校学生的素质,在广西创制国民中学,前后十多年,最多曾建校79所,为此掀起轩然大波,一时毁誉皆来。毁之者将其简单与壬戌学制类比,称其为二二制,把国民中学的前期称之为次等初中,后期称之为次等高中攻其学生“毕业之后,无由升学,欲求深造,殊觉困难”。誉之者将其比喻为一枝红杏出墙来,创制国民中学“这一着在全国中学教育开一新纪元,确值得喝彩”。然毁者多而誉者少,誉不敌毁,这次创制最终在当时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以失败告终,最后全广西仅存两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雷沛鸿创制国民中学的理论与实践却并没因岁月的流逝而使人忘却,而是越来越闪现出卓越的教育家雷沛鸿超前的思想光辉,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际上这是一场主张素质教育与主张应试教育的两种教育思想的较量,它虽然失败了,但却给今天开展素质教育以深刻的启迪。

树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升学,为考而教而学。中学因为承担双重任务,所以为升学而教而学,往往也使人难辨是非,甚至为其推波助澜。这样一来,中等教育就进入了死胡同,它的一切弊端和危害就不可避免地产生。雷沛鸿批评这种一味偏重升学准备的中等教育,学生“一经毕业离校,复入家门,恍如隔世;至少对原有生活,他们总觉不惯”,以至成为“高等游民”。当时是“世变日亟,国难方殷”,民族危机深重,国家需要人才,民族亟待振兴,这样的“中等学校整个的制度,殊不免令人失望”。因此,雷沛鸿要创制一种新型的中等学校,它“不只教育青年能升学,而且能就业;不只能治学,而且能治生;不只能知所以做事,而且知所以做人”。这就是国民中学,它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种办学指导思想,对我们今天开展素质教育,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课程体系

办学指导思想要具体体现在课程体系上,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应试教育能否真正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的重要一环。雷沛鸿批评一味偏重升学准备的中等学校,“惟盲目地集中于国文、英文、数学三科的书本知识的传习”。他为国民中学设计的课程体系是:人文学问,侧重历史、语文;自然科学,为一般文化陶冶,不宜过早专攻;劳动生产,应注重农业实习及农业推广;地方建设,应辅导中心国民基础学校的教育活动,设法多参与以县为自治单位的地方自治事业。新的课程体系“以爱国主义为灵魂,以生产劳动为骨干”,避免繁琐分科,务求学习透彻,能力的提高,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社会需要沟通。这是注重素质提高的大课程体系。今天改革课程体系开展素质教育,也可以借鉴雷沛鸿为国民中学设计的这套课程体系。

组织实施

我国现行的普通教育的六三三制,从形式上来说还是1922年颁行的壬戌学制的延续,已有七十多年,但不一定非得以它为正宗。为了开创在普通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形式灵活、富于弹性和创新的新学制。雷沛鸿创制的国民中学曾实行过两种学制,前期实行二二制,后期实行三一制。二二制规定,前二年修业得结业,结业生经有一年以上服务或职业经验后,得升入国民中学后期继续学习,经过后两年的修业得毕业,可委任为公务人员,或投考高一级学校,前后两期构成国民中学的整体。国民中学从1942年下半开始,实行三一制,前三年基本上以学习打基础的文化知识为主,第四学年重点进行实用教育,将学生分为农业推广、合作事业、地方自治和国民教育4组,使学生受到职前训练,学到实用本领。前三年的文化知识学习与壬戌学制的初中三年学习不同,依课程规定每学年各有一个学习中心,每修毕一学年课程,如因环境需要被派往指定地点服务,或自行参加农、工、商等业,便得呈请休学(一年为限),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国民中学这两种学制形式不一样,实质都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素质,与壬戌学制比较,都更具弹性和灵活性,更有创新精神。这两种学制对我们今天改革中等教育制度,实施素质教育都有借鉴意义。但三一制可能更贴近今天的现实,更有参考价值。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新创制的国民中学,根据这样的课程体系、这样的学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不是人才?不同的人才观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回答,当然也就对国民中学有了不同的态度。相当一些抱着正统观念的人,对国民中学毕业生颇不屑一顾,认为这些人“学识有限,出路复隘”、“上不足言升学,以成深造之材,下不足言应世,以厌平庸之望”,对国民中学当然是请予裁撤了。雷沛鸿却认为,“依我们的看法,由中学升入大学者,固可视为人才;由中学出而服务于社会者,仍可视为人才”,国民中学逐步推行于全广西乃至全国,让农村广大青年都有接受国民中国教育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当地建设的基层干部,这些都是可贵而急需的有用人才。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阻力之一,也因一些抱着陈旧的人才观,认为进不了高等学府的就不算人才,造成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状况。雷沛鸿的人才观,对引导这些人走出认识的误区,支持开展素质教育,不无益处。

一个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兴盛,必须要有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的国民,必须进行素质教育。雷沛鸿在献身教育事业时许下宏愿:“教育为建国大业之根本要图,个人甚次在教育方面,为此一代、后一代、后数代国民身心之发展而尽其绵力。”他以开创性的注重素质教育意识创制了国民中学。他创制的国民中学给我们以启迪,它的失败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应试教育的习惯势力是很强大的,它的存在有着复杂的人文、社会、历史背景,要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一贯的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雷沛鸿于1935年春邀集专家开始筹划创办国民中学,1936年2月制定出《广西国民中学办法大纲》和《广西国民中学组织规程》,3月首批试办的邕宁、桂平、苍梧三所县立国民中学招生。步步稳健,丝丝入扣。不幸的是,同年5月,雷沛鸿收到母校美国哈佛大学300周年校庆请柬。他辞职赴美后,继任者却没能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等雷沛鸿1939年复任教育厅长重整旗鼓时,国民中学已成了一锅夹生饭。

其次,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牵涉的面很广,有教育部门内部的、有社会的、有学生的、有家长的等等,各种问题盘根错节,例如学制、师资、教材、设备等等,互相牵扯、制约。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事情,协调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验,循序渐进。1939年雷沛鸿回任广西教育厅厅长时,曾委托迁桂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开办附属国民中学进行实验研究;1943年恢复广西教育研究所,雷沛鸿任所长,他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实验国民中学改为广西教育研究所附属实验国民中学。开办实验学校,研究解决新创制的国民中学的各种问题,推进指导国民中学的健康发展,这是很有必要的。纵观世界教育史,如美国的杜威、前苏联的赞科夫,哪个不是在实验学校、实验班经过长期的实验、总结、探索,才取得突破性成就,进而推广开来的?可惜由于当时的战争环境以及其他一些人事原因,国民中学实验学校办办停停,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既不能给世人树立一样板学校,又不能为解决国民中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经验,国民中学的最终失败,与这也不无关系。

第三,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师资、教材的解决,尤其是师资问题,否则素质教育就还是一句空话。雷沛鸿在创制国民中学时深感国民中学的师资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他在培训、辅导师资上做了很多工作,例如请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代培,由广西教育研究所聘请专家来辅导等。但由于社会及其他原因,师资始终是个严重问题。国民中学的教师工作辛苦,但地位却很低,报酬比普通中学的教师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教材问题也一直是困扰国民中学健康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虽然雷沛鸿一直很重视,曾委托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组织编写,后广西教育研究所也组织专家编写,但一直满足不了国民中学的需求,经常以普通初中课本代用。可以说,师资和教材问题,也是造成在雷沛鸿不任教育厅长后,国民中学就向着普通中学靠拢的原因。

改造中等教育,提高广大中学生的素质,这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雷沛鸿在创制国民中学时曾说过:“愿在吾省中等教育改造过程中做一个马前卒,并愿竭智尽忠,右手揭旗,左手执炬,以向导全省可爱青年,共趁民族中兴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