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21辑
15556100000007

第7章 熊希龄与芷江教育

熊希龄曾在芷江学习、生活了近20年,与这块神奇的土地、与这里纯朴的人民,尤其与芷江的教育有着浓浓的亲情。

1888年,江苏宝山人朱其懿奉委担任了沅州知府后,在芷江县城府署西侧建立了一所沅水校经堂,考试选拔沅郡所属各县才子入沅水校经堂学习。由于熊希龄在沅水校经堂学习极为勤奋刻苦,非常讲究学习方法,学业成绩进步非常之快,每次考试成绩均名列榜首,被称为“湖南神童”。1889年沅州府举行岁科连试,他在全郡名列第一,深得朱其懿器重。

第二年,湖南学政张亨嘉按试沅州,他的成绩又名列第一,张亨嘉极为赏识这位品学兼优的人才,于是将他抽调到长沙湘水校经堂深造。1891年春,朱其懿在沅州拱北楼为这位得意弟子把酒饯行,训别诗中有“点眼指日飞腾去,湘水秋高听鹿鸣”;“熊生俊美年尤少,乍入繁华慎立身”之句,表达了老师期望他科举功成的心愿。

为了不负师望,熊希龄进入湘水校经堂后更加潜心学习,学业大有长进。他入湘水校经堂仅半年时间,就参加了1891年秋的本省乡试,以第19名中式举人,与他沅水校经堂的老师沈克刚同榜。熊希龄的中试,更令朱其懿兴奋不已,赋诗曰:“锁院抡才玉尺横,輶轩踵至契心情;岁科连试同衡鉴,首选都居第一名。”“五七人中最少年,名高先达冠三次;新成坛坫开风气,师弟同科为冁然。”这位年仅21岁的沅州府才子,一举成名,誉满三湘,但他并未陶醉于众人的赞许和祝贺声中,他还要继续攀登。又经一年的艰苦磨砺,1892年春,他入京会试又以第65名中式贡士。按当时清廷典制,会试放榜后一月,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点定一、二、三名;区分一、二、三甲等第。殿试对策,理应按真才实学评陟高下,但实则积心相沿,专重书法。当时,张亨嘉恰在京城,见熊希龄书法欠佳,担心不合殿试要求而导致失误,便力劝熊希龄留在京城先苦练书法。1894年春,熊希龄书法大进,这才去应补殿试,成进士,朝考后钦点翰林院遮吉士。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尽管熊希龄仕途顺达,官至民国总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芷江这块曾经养育过他的地方,他以满腔的博爱情怀,为发展芷江的教育及慈善事业而颇用心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华北相继沦陷。熊希龄此时已在病中,长女熊芷秉承熊希龄的指令,委派雷动先生来到芷江办学,将熊希龄早年创办的女子职业学校即“芷江务实简易职业学校”改为“北京香山慈幼院芷江分院附设初级女子中学”(简称香山女中)。同时将“熊朱义助小学”更名为“芷江熊朱私立双陵小学”(简称双陵小学)。

香山慈幼院芷江分院共设女子初中、女中职业及小学三部分。

其一为女子初中部。芷江地处湖南偏僻山区,经济十分落后,教育极不发达,尤其是女子教育落后,在芷江、麻阳、凤凰等县都没有开设女子中学。当时,芷江虽有几所中等学校,由于当时社会风气不良,社会治安紊乱,家长及女孩本人都不愿意进学校读书,为了发展提高当地女子教育,熊希龄便决意在芷江创办一所女子中学。1938年9月,初中部招收第一班学生,此后每年增招收一班,至1940年秋季始业,已完成初中三个班,再后每毕业一班,补招一班,至1944年7月已毕业四个班,共计学生120余人。

其二为女子职业部。职业部原系芷江务实简易女子职业学校,其前身为芷江务实学堂,均系熊希龄先生创办。1935年9月由芷江分院接办后,依旧设缝纫、刺绣、织布及蚕丝四科,招收当地年龄在12岁至18岁的年长失学女子入校学习,学习一般家庭生活及社会谋业的必需技能。每科设教员一人,聘请中等职业学校或专科学校毕业而学有专业的人员担任教学工作。共有学生120人,其中习缝纫、刺绣者居多,其他两科者较少。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但视学生学习成绩而异。对于职业班学生,传授除以各学科的技能外,并按其文化程度分班学习语文、算术、常识等基础知识。

其三为小学部。该部原为芷江双陵小学校,地址坐落在芷江城内青云街,是熊希龄捐献其私宅改建而成的学校,校名称为“双陵”小学,其含义是纪念其父母之堂名江陵与延陵也。有学生100余人,男女儿童兼招,该校创办较早并且全是私人捐资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