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4辑
15556300000002

第2章 教育人生(1)

李石曾出生于1881年。父亲李鸿藻,任过清朝帝师,工部、兵部、户部、礼部、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显赫一时的晚清重臣。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的大火烧醒了中国。少年李石曾看到清政府的无能和官员的腐败使国家暗无宁日,百姓陷于疾苦,感到要振奋图强,势必先向西方寻求科技和改革制度才行。他动了留学之念,便以世交晚辈的身份去贤良寺晋谒当政的李鸿章征询意见,得到李的赞许和鼓励。

李石曾原本打算去英国,因为当时清朝禁止人民出国,他便被安排在正要出使法国的钦差大臣孙宝瑜的名下,以随员的身份到达了法国。李石曾于是成为华人留法学生和华侨在法创业的第一人。李石曾到达法国,有感于国家的现状,欲先学习军事。因身高体重不及而改学农科,之后又在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巴黎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等科。

按说,李以父荫,已具有功名前程,在留洋学成回国,有朝野旧关系,顺理成章就可做官。但李石曾立志做事不做官,1905年他在巴黎发起“进德会”,提倡不为官、不置私产,开一时风气之先,且终生恪守不移。他不仅放弃为官坦途而不惜,相反结交当时的进步分子,如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等。

1910年左右,欧洲各国由于工业的发展,一些国家纷纷到亚洲(尤其是中国)掠夺人力资源。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外侵内斗的动荡时期。山东、河北、江浙、闽粤等沿海或内陆地区的人们为了活命,或把卖身的钱留给家里,或是干脆直接就上船西渡,漂洋过海来到欧洲。

由于没有任何协议,到来的人们只能去卖苦力、倍受欺凌。李石曾一面安排乡亲做工,一面又通过私人关系使中国政府与欧洲各国会签有关协议,为民众争取到了一些最基本的权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陷于一片混乱,李石曾痛心国家不顾自己贫苦百姓的死活,又深感个人之力单薄。1915年,他在巴黎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欲吸引中国有志无力的志士青年来法留学。“勤以做工、俭以求学”,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即此拉开序幕,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和百年留法史的新篇章。

留法勤工俭学会

保定市高阳县布里村(原属蠡县)的豆腐训练班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运动的起始点。1902年,李石曾在法国蒙达尼农业专科学校和巴黎巴斯德学院攻读生物化学期间,萌生了在巴黎创办中国豆腐工厂,把中国豆制品引入法国的想法。回国后他到家乡高阳县布里村与好友段宗林(号子均,同盟会员,北大庶务科长)制定出招股集资、开办豆腐训练班和在巴黎创办豆腐工厂的计划。具体做法是先在本地招募工人,训练其制作豆制品的技术,待巴黎的工厂建成后赴法入厂做工。在勤工的同时,兼对工人施以教育。1908年至1913年,共招收四批工人计68名,均为男性。到巴黎后,一部分人进入豆腐工厂,另一部分进入地浃泊、菲斯沟司、瓦尔斯等地的工厂做工。

李石曾在巴黎创办中国豆腐公司的宗旨是:“弟之组织豆腐公司,亦以维持机关为宗旨。”“一是实验大豆的功能,一是实验勤工俭学可否。”该公司坐落在巴黎西北郊的拉卡莱纳·戈隆勃。主体厂房为两层,内有电机设备和化学室,另有办公配楼和杂用平房,厂外有工人宿舍。公司有四十多名华工,还雇佣了七十多名法国女工,常有自费留法的中国学生到公司打工。公司还曾安排过许多困于无工无学的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除了生产中国传统的豆制品,公司还生产法国人习惯食用的豆可可、豆咖啡、点心以及各种罐头食品。

豆腐公司先后从高阳招工四十余名。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和工艺水平,李石曾在豆腐公司内办了一所“以工兼学”的夜校,让工人白天上班,晚间上课。主要学习国文、法文、数理化和修身等课程。李石曾、蔡元培等人曾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在豆腐公司实行“以工兼学”的工人,成为中国最早的勤工俭学的人。

工人李广安、张秀波、齐云卿等人经过几年的补习,于1913年联合创办了一座地浃泊人造丝厂,并在厂内办起了类似的夜校。李石曾、蔡元培等曾到该厂参观并发表演讲,鼓励工人“工学并进”。一时间,“以工兼学”在华工中蔚然成风。于是有人提出“勤以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的主张。在李石曾、蔡元培的支持下,1915年6月发起成立了勤工俭学会这一组织。随着欧战的进行,十数万华工赴法参加战勤服务。为了使华工到法之前做好对华工施以教育的准备,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人与法方多次磋商,于1916年3月29日在巴黎自由教育会会所召开华法教育会发起会,同时宣布成立华工学校。华工学校1916年4月3日开学,首批招生24人,多系豆腐公司的工人。他们学习不到半年,便投入到接待华工的翻译工作。

袁世凯死后,被迫流亡法国的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先后回国,他们在国内继续倡导旅欧教育。1917年4月,中断四年的北京留法俭学会恢复活动。1917年5月,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在北京成立。会所几经搬迁,最后迁至南湾子石鞑子庙(即欧美同学会会所),并在这里挂牌。从此石鞑子庙成为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总机关。1917年夏,布里村留法勤工俭学会初级预备学校应运而生。其后一些省市纷纷效仿北京的做法,相继成立华法教育会,全国各省建立留法预备学校二十余所,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蓬勃兴起。

布里村创办的留法预备学校以本村段宗桂家一个三合院为校舍,由段宗桐担任校长,聘请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回家探亲的齐连登、张秀波、曹福同为法文教员,另安排了多名文化课教员。办学计划和试办简章拟定后,李石曾即向教育部呈文备案,教育部很快做了同意的批复。留法勤工俭学会初级预备学校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这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唯一专门培养留法勤工俭学的学校。

当时的报考情况可谓“教者易得其人,学者亦极踊跃”。

该校还特别规定,报考人国文和算学成绩合格后还要考体力。体力考场设在一个打麦场,两端各立一木杆,考生担着两筐约一百斤重的黄土,能绕杆行走一周者方为合格。由李石曾、段宗林等人亲自监考。第一期录取六七十人,多为高阳县及附近县的学生。由于此期人多、教室少,学生上下午分班上课。1918年春毕业,毕业生获中法文对照的毕业证书。

第二期于1918年9月招生。本班学生以湖南学生最多,李维汉、李富春、贺果、张昆弟、张增益等都在第二班学习,故有“湖南班”之称。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曾于1918年10月6日从北京专程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学留法班学习的湖南学生和即日刚从湖南来到保定,即刻又要转赴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学习的30余名湖南学生。晚上,李维汉、贺果等去看望住在唐家胡同第一客栈的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第二天,毛、蔡、肖等与湖南学生同游古莲池并摄影留念。10月8日,毛泽东、肖子升返京。10月10日,蔡和森带领30余名湖南学生赴高阳县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学习。1919年5月,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的法文教员齐连登离校赴法,学校缺少法文教员,因此,这批学生又集体转到保定育德中学留法班。这样,第二班的湖南学生多达72人。

为适应赴法后勤工的需要,李石曾、段宗林、段宗桐等1918年秋置地建成一所新校舍,请书法家张卓甫题写新校名——留法工艺学校。新校舍除教室、办公室、宿舍、食堂和小花园外,还设立了实习工厂,蔡元培特为该校题写“业精于勤”之横匾。

新校的资金主要来自捐赠、卖彩票和请梅兰芳等著名艺人义演。其中段宗林捐出12亩地,供建新校打井建窑、脱坯烧砖用;段宗林族兄段宗扬拆了一座旧楼,捐献砖瓦木料盖校舍。高阳县由此传出“布里有个段宗扬,拆了南阁盖学堂”的佳话。

1918年秋,新校建成后面向全国招收第二期学生,约六十人。本期学生分南北方两个班。北方班多为河北籍,南方班均为湖南籍,故又称湖南班,蔡和森即在此班学习。1919年春,因师资和赴法经费等原因,南方班的学生集体转入保定育德中学附设的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学习。1919年秋招收的第三期学生仍分南北两个班,1920年夏毕业。后因法国经济凋敝,布里村留法工艺学校停止招生。

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曾感慨:“勤工俭学,旨在济世。回首当年,喜怀旧址,布里巴黎,千载情炽,今日挥毫,用以励志!”可见布里学校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地位与影响。

北京中法大学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领导人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为动员法国退还庚子赔款,进一步推动留法教育,加强中法文化交流,联络中法两国人士,发起成立中法大学。中法大学由北京中法大学、广东中法大学和海外中法大学三部分组成,并由国立北京大学、广东大学、法国里昂大学负责筹备。其中,北京中法大学在西山碧云寺法文预备学校的基础上扩充为文理两科,于1920年最先成立,首任校长为蔡元培。

经过四年的工作和努力,到1925年北京中法大学初具规模,大学部发展为分别以法国文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四个学院,即服尔德学院、孔德学院、居礼学院和陆谟克学院。服尔德学院即文学科,于1925年秋从西山碧云寺法文预备学校移至北京城内东皇城根39号,并改称服尔德学院。该院分甲乙两部,甲部为中国学生而设,乙部设于京西金山,为中国教员和法国教员而设,以便中国教员研究法国文学,法国教员研究汉学。孔德学院即哲学科,承1917年成立的孔德学校而起,于1924年正式成立,以法国哲学家孔德之名名之,院址设在东华门北河沿。该院设立当时有两个意图,一以便孔德学校教员从事教育研究和试验以及编辑教科书,二开设哲学讲座,以备孔德学校学生或中法大学其他学院学生听讲。居礼学院即数理化科,成立于1924年,校址初设于西山,1925年移至北京后门外吉祥寺,以法国化学家居礼之名名之。陆谟克学院即生物学科,发起于1918年在西山碧云寺设立的生物研究所(内附设天然疗养院),1922年开设讲座,并添设农场、天文台测候所等,1925年以法国生物学家陆谟克之名名之,并扩充为甲乙两部:甲部设于北京东皇城根,有生物学讲座和试验室;乙部仍设于西山,包括医院、农场等。1926年1月22日,北京中法大学奉教育部第112号指令,正式得到认可。

除大学部外,北京中法大学还设有中小学部。中学部包括以下四所学校:孔德学校,成立于1917年,校址在北河沿54号;西山中学校,成立于1925年,校址在西山碧云寺;温泉女子中学校,成立于1924年,校址在京西温泉;温泉中学校,成立于1923年10月,校址在京西环谷园。小学部包括以下三所学校:孔德学校,校址在东华门大街33号;碧云小学校,成立于1921年,校址在西山煤厂村28号;温泉小学校,成立于1924年,校址在京西温泉村。截止1926年,北京中法大学大学部和中小学部学生合计约1000余人。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北京中法大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根据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私立学校董事会条例》 、《大学组织法》 、《大学规程》 、《私立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条例和法规,对学校的设置作相应的调整。1929年在上海设立药学专修科;1930年3月15日奉国民政府教育部第651号指令,暂准备案,并于同年遵令停办各学院预科,改设附属高级中学甲乙丙三部:甲部附属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旨在救济志愿升入文学院和社会科学院的学生,课程安排以文科为主;乙部附属北京中法大学理学院,旨在救济志愿升入理学院或医学院的学生,课程安排以理科为主;丙部附属北京中法大学社会科学院,旨在救济志愿升入社会科学、文学、理学、医学各院的学生,课程安排文理并重。1931年春设立镭学研究所和高级中学商业专科,同时成立由中法两国人士共31人组成的校董会,负责经营北京中法大学的教育事业,并改称各院名称,将服尔德学院改称文学院,居礼学院改称理学院,陆谟克学院改称医学院,孔德学院改称社会科学院。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法国文学、经济学三系;社会科学院下设哲学、社会学两系(原还设有文艺系);理学院下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四系。以上三院各系修业年限均为四年。医学院则不分系,修业年限为5年,期满后实习一年。是年12月奉教育部第2110号训令,正式获准立案。1932年成立药物研究所。1934年又成立理工调查所,并于同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社会科学院两系并入文学院办理,称文学分院,同时结束商业专科学校。1935年兴建理学院理科大楼。1936年9月将社会科学院各系及高中丙部移入文学院及高中甲部,取消文学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