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1辑
15556400000016

第16章 延伸阅读(2)

他于1921年进入唐山交通大学铁路及造桥工程系读书。1927年毕业后,他在京奉铁路先后当过见习工程师、工程师和主任工程师。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重要的铁路大多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重要的铁路桥梁,都是外国桥梁专家承担设计和修建的。当时,我国要修建京奉铁路的滦河大桥,比利时人承担设计和建造,费用很高。他很不服气,提出由他主持设计,大桥标准和质量可以高于比利时的设计,造价也低得多。经过艰苦努力,他与中国其它桥梁专家设计并建成了中国北方第一座大型的铁路大桥——滦河铁桥。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升官发财,他根本不在乎这个,只是说:这是件扬眉吐气的痛快事。

不久,日军占领了滦河一带,桥梁工厂的一些工人被捕押到日本宪兵队。他挺身而出,保释被捕工人,被日寇宪兵队关押。出狱后,他拖着一家大小八口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担任教授。北京沦陷后,他家里生活更艰难了,小孩捡煤核,买不起一双布鞋就自己纳鞋底,连一个结婚戒指也送进了当铺。就在这时,为建设总署督办的老同学殷同带着委任状找上门来。殷同给他“极宽的条件,只拿干薪不上班,薪金超过当教授的许多倍”。殷同以为他在生活上已陷入绝境,用这样优厚的待遇一定要以将他拖下泥坑。不料,他当着殷同的面,把委任状撕毁,把这位“大人物”兼“老同学”轰出了大门。抗战胜利后,他在党组织的保护下到了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投入了党的怀抱。因为四十天就主持修复了北平到张家口之间的康庄铁路大桥,为解放区争了气,党和人民授予了他“人民工程师”的荣誉称号。他担任解放区铁路局的副局长兼工程师时,聂荣臻、贺龙和几位纵队司令员曾当面问他:“铁路能保证军运吗?”他坚决地回答:“军队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建国后,他在铁道部负责设计领导工作,为修铁路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全国每一条新修的铁路都凝结了他的心血。1965年,黎锦炯把考虑了很久的修筑西藏铁路的设计计划写出来,一份上报铁道部党委,一份呈报周总理,一份送给陈毅同志,他是多么希望计划能早日批下来啊!没想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诬为“走资派”、“党内反动学术权威”,并进了“牛棚”。1971年,他从干校初步落实政策回到北京,一条腿断了,身体衰弱了,他还是想搞西藏铁路,又多次表示他年龄虽大,也要到西藏去拼老命。1981年虽然四度入院医病,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在一次昏迷醒过来后还说:“没有搞成西藏铁路,真是死不瞑目啊!”不久,黎锦炯逝世了。留下的遗嘱是“丧事从简”,补发的工资,全部交了党费。

黎锦明,文学家

在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北京,黎锦明接受了文学研究会的艺术主张,“为苦难的人生而写,写人生的苦难”。1924年开始创作,他的第一篇作品《小画家》控诉了陈腐的教育制度对青少年的摧残。1925年,在“五卅”后的反帝爱国运动和反对以《甲寅》周刊为代表的封建复古主义运动中,他配合斗争的需要写下了一系列作品。1926年秋,在第一次国内革命的高潮中,他到了我国农民运动最早兴起的地方海丰,从事农运区的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化妆从海丰逃出,转乘海轮回到上海。此时黎锦明的思想日益激进,言论日益激烈,遂写成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较为全面地反映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的中篇小说《尘影》,得到鲁迅的充分肯定,并为之作序《〈尘影〉题辞》。他同鲁迅的来往是很多的,光《鲁迅日记》记载的就有二十多次。往来中,鲁迅曾为他的创作集写过序言,发过评论文字,更多的是传授创作上的经验、体会,帮助修改文章,给了他不少的教育和帮助。1928年赴河南任郑州《朝报》副刊编辑,不久因《尘影》一书的被告发,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几乎被枪毙。出狱后,先后任过北平中国大学讲师、保定河北大学和杭州浙江大学教授。1936年“七七”事变后回到湖南,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和抗战宣传工作,曾给茅盾在香港主办的《文艺阵地》和郁达夫在新加坡主办的《星洲日报》等报刊写过很多抗战题材的作品。1952年被选为湖南省文联委员,次年被选为省政府委员。黎锦明共有短篇小说集十一个,共九十多篇,中篇小说四部,世界短篇小说翻译集一个,论文集三个,还有一些剧本。他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是一个被鲁迅称赞的“湘中作家”。

黎锦光,音乐家

1938年被聘在上海英商开办的百代唱片公司灌音部工作,担任编辑,写过电影《西厢记》中的插曲“拷红”和《红楼梦》中的插曲“葬花”,并为周璇写过一些流行歌曲,灌成了唱片发行。解放后,黎锦光一直在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社,担任音响导演。除导演了二千多首戏曲、歌曲录音的音响外,还编写过《接过雷锋的枪》等管乐曲和《送我一支玫瑰花》、《夜来香》等音乐。

黎锦扬,编剧

旅美四十多年,写过《花鼓歌》等九部小说,有的曾被好莱坞公司和百老汇歌剧院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粉碎“四人帮”后,多次回国,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为中美合拍电影做出了不朽贡献。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从黎锦熙八兄弟的成长和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就上,可见一斑。

黎锦熙后裔祭祖记

晓霞山,南岳衡山的一条支脉,湘潭县中路铺镇。山下的菱角村,依长塘水,傍罗网山,山明水净,民风淳朴,文人辈出。一个世纪前,齐白石等七人在此创办罗山诗社,吟诗、作对、绘画、雕刻,盛极一时。齐白石任社长,副社长名叫黎松庵,诗人、书法家。黎松庵膝下八子三女,均在其自办的家庭学校——长塘杉溪学校读书认字。

长塘前有一棵桂花树。闲时,黎锦熙兄弟姊妹常在树下嬉戏玩耍。若干年后,兄弟几人相继告别了桂花树,走出了菱角村,走出了中路铺镇,走出了湘潭县,走向了大江南北。语言学家、音乐家、作家、平民教育家、矿业家、桥梁专家,八兄弟各有建树,被誉为“黎氏八骏”,成为湘潭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沧海桑田,岁月荏苒。若干年后,来自美国和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黎锦熙后裔齐聚湘潭,前往菱角村祭拜祖先。来自美国的“小先生”黎烈思用英语感叹,感叹家族的如此庞大,引来家族爷爷奶奶、叔伯阿姨、哥哥姐姐的阵阵笑声。他们中绝大多数成员相互没有见过面,甚至不知相互姓名,这次相聚无疑又将成为黎锦熙家族历史上值得庆贺的一件事。

当27位黎锦熙后裔在蒙蒙细雨中踏上了故乡的土地。乡亲们一早就挂出迎接的横幅,准备好爆竹等待着素未谋面的“老乡”到来。坟前祭拜,庄严肃穆,祖辈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深深感染了黎锦熙后裔,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位乡亲。

此次回乡,黎锦熙后裔还参观了齐白石故居、纪念馆,游览了晓霞山及周边景点。湘潭市正准备以晓霞山“黎氏八骏”故居为中心,以白石文化为内涵,涵盖印子山水库、辐射五龙山大杰寺、白石紫荆湖农家乐、尹氏宗祠、石门二十四景等景区景点,打造成晓霞山文化旅游胜地,进而带动当地经济,使村民真正走上富裕之路。这一构想自然得到了黎锦熙后裔的支持。

“祖辈留给我们后代最有教育意义的就是我们家族开放的风范”,现在湖南美术出版社工作的黎丹总结黎松庵家庭教育,他是黎锦纾的孙子,在他看来,正是这种开放的风气给了祖辈们极大的发展空间。“二伯爷黎锦晖小时侯就很调皮,但并没有妨碍他成了著名的音乐家。黎松庵老先生有时间还和他的儿子人打麻将,玩扑克。”在20世纪30年代那个时候,将儿子们送出去发展,送到北京、上海、美国等地,这种开放的思想无疑影响到了下一代,因为给了他们较大的发展空间,他们才能更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今后的成就。

黎烈思是黎锦熙的重孙子,出生在美国,年仅六七岁,还有一个弟弟。兄弟俩第一次到菱角村,对一切都感觉新鲜。两人躲在邻居家院子里捉起了小鸡。“在美国没有这样的环境,祖辈们那时候一定都很好玩,我们现在玩的都是电子游戏机,美国都是高楼、汽车,不像这儿安静,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