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1辑
15556400000015

第15章 延伸阅读(1)

黎氏八俊

黎家是个“书香门第”,祖父黎葆堂,前清戊子科举人。黎葆堂之子松安,晚清秀才。

黎松安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海军惨败,他曾经发表过慷慨激昂的言论,抨击当权者的腐朽无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和科学技术,船坚炮利,富国强兵,抵御外强的侵略。他们夫妇非常重视子女的培养教育。

清末民初,由于时代潮流的推动,黎松安辞官不做,着意用“新学”教育子女。特意设立了家庭学校——长塘杉溪学校,聘请了几位有秀才功名能掺用“新学”的教师,开设中西合璧课程,在讲授中国古籍《四书》、《五经》的基础上,也讲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课目。从教育的方式来看,社会上的家庭教育可以粗略地划分为溺爱、放任型,控制、管制型和教育、修养型等。黎松安夫妇的家庭教育方式属于教育、修养型。首先,他们注意用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子女,培养子女爱祖国、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献身事业的顽强精神。其次,他们对子女不溺爱,不放任自流,尽管家庭比较殷实,也不为子女设置舒适的环境。再次,他们对子女既严格要求,又不控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新的知识,自由地阅读各种有益的书籍报刊,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促使其身心健康地发展。良好的家教,使黎锦熙兄弟都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高度的专注力。在事业的选择上,一旦经过深思熟虑而确定下来后,则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地奋斗下去,有着一种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黎锦熙兄弟接受新事物快,有着较新鲜活泼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在“五四”以来的文化科学界都有他们作出的或大或小的贡献。

黎锦熙,领导国语会

1916年,他倡导组织了“中华国语研究会”,提倡国语统一,言文一致,推广白话文,普及普通话,后来他又认为汉字是一种不适用的符号,改用拼音才是治本的办法,他创拟和推广“国语罗马字”,研制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草拟汉语拼音字母——“双拼制”(草案)。1918年以后,以鲁迅为首的新文学作家,创作了一大批彻底反封建的白话文学作品,封建卫道士们在惊恐中却说白话文学作品虽有“文学”,却无“文法”。1920年,黎锦熙在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首创讲授“国文文法”用大量例证阐明白话文不仅有”法”,而且其“法”缜密,足以指导为“文”。并于1924年出版了《新着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提示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1920年,黎锦熙和“国语研究会”的同人共同努力,促成旧中国教育部下令全国废除小学“读经”,并以语体文取代文言文,实行了言文一致。1925年,旧中国教育部再次议决读小学《孝经》。黎锦熙无比激愤,当即公开上书教育部总长反对“读经”,同年发动苏、浙、三省部分师范学校焚烧小学文言文教科书,以示坚决反对封建文化。1922年,他和另外十四人组成“汉字省体委员会”,1935年,三百多个简化汉字终于问世了。

黎锦熙历任北京女师大、北京大学、西北联大、西北师院等国文系教授、主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等职,建国后任北师大中文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等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一、二、五届委员。在七十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工作中,他进行了广而深的学术探讨。他在语言、文字、训诂、语法、修辞、文学、史地、教育、哲学、拂学和目录等学科,都有着丰富的著述,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四百余种,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教育家,并在文字改革、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辞典编纂三个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黎锦晖,歌舞剧作家

黎锦晖这个名字现在年轻人听来也许并不熟悉,但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他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名气冲天。如果说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歌舞剧史堪称齐格菲尔德时代的话,那么,同时期的中国歌舞剧史无疑是“黎派歌舞”时代。当时上海几家外资大唱片公司,无不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荣,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把近代中国歌舞大王黎锦晖称为中国的“齐格菲尔德”。

早年时期,黎锦晖受其兄长黎锦熙的影响,开始研习“国语”。这为其以后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来,兄弟俩一个以国语教大众,一个以弦乐拨民间,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当时,黎锦晖曾参加北大音乐团,并担任“通乐”中“潇湘乐组”组长,这个组经常演奏湖南古曲和一些音调爽朗的民间乐曲,颇受听众喜爱,这更加坚定了他通过“改进俗乐,重配唱词”来发展民族民间音乐的信念。这一时期,他还担任了《平民周报》的主编,通过发表说唱形式的民间文艺,提倡新思想,推广新文化。20世纪20年代前中小学生所唱歌曲,除一部分国外流行歌曲外,多数是采用外来曲调填词的乐歌,有人甚至把《孔子歌》配上日本国歌的曲调,供全国的小学生歌唱。这对呼吸到新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来说是绝对无法忍受的。所以,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鼓励黎锦晖创作新的学生歌曲,以我们自己民族的曲调和西化的、守旧的来一番竞争。黎锦晖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曾和来访的中国音乐研究所同志说起“那时中国音乐家,均以西乐为正宗,唱中国歌就会被笑话……可以说,拿民族的东西也是斗争”这种斗争,正是他后来创作的方向和决心。那首至今广为流传的“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老虎叫门》)就是黎锦晖最早谱写的儿歌,应该说这是受北大校长蔡元培影响的产物。黎锦晖还写了《国语新论》一文,提出“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主张用各种说唱形式的民间文艺来宣传新事物、新思想,把新文化运动推广到群众中去。

在20世纪初由“学堂乐歌”时期向专业音乐创作时期转型的中华土地上,黎锦晖先生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楚湘文化精神,高举“平民音乐”的大旗,以本土化的歌舞学校、歌舞剧社、儿童歌舞剧和摩下的一大批歌舞明星,开拓出黎派歌舞时代,掀起了中国音乐剧史上第一次流行风格的歌舞浪潮。尤其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12部儿童歌舞剧作品,成为向少年儿童宣传新文化、普及国语拼音、进行美育教育的生动教材。这样的儿童歌舞剧无论从情节、音乐、角色,还是舞台表演和段落结构上,都是原创华语音乐剧艺术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们与中国传统戏曲、早期歌舞电影、新歌剧一样,构成现代原创华语音乐剧中最重要的基础元素。

黎锦耀,矿学社主事和《中华矿学杂志》主编抗战期间回湘潭,为发展家乡的采矿工业,曾花掉大量家产在故乡开采盐矿、煤矿。解放后,任湖南省工业厅高级工程师。1953年,他年迈六旬,不顾家人劝阻,还自告奋勇接受中央有关部门交给的任务,带领一班人去海南岛探矿。第二年不幸病故在海南岛的矿藏考察工地。

黎锦纾,教育工作者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全国平民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解放后在湖南省民政厅任过职,后来又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局局长。1954年调北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

黎锦炯,设计院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