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3辑
15556600000016

第16章 教育实验区

刘百川在扬中及其实小的出色成绩,引起省教育厅的重视。1932年5月,他被调任该厅第三科主任科员。在省教育厅工作三年,他起草多种社会教育法规,对全省的社教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他继续研究初等教育,先后撰写并出版了《公民训练法》、《小学训育法ABC》、《小学校务实施记》、《小学教师箴言》等书。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东北、蚕食华北,国难深重,教育界人士多以发展乡村教育、启迪民智为“生聚教训”之急务。山东、河北等省先后出现乡村教育试验机构,江苏省政府于1933年在镇江县东乡设立大港乡村教育实验区,旨在实验以学校方式普及义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制度与方法。办了两年,收效甚微。刘百川甘愿工作由轻而重,生活由城而乡,薪金由高而低(180-140元),毅然应聘前往。1935年7月到任伊始,他便与同仁约法三章:(一)从今以后,遇苦不说苦,而说:“还好,可以锻炼锻炼。”遇难不说难,而说:“再想法子,研究研究。”

(二)对内,每人每天:1.要有一个新希望,出一个新主意(记在工作预定表上);2.要做一件比较重要的事;3.要写一点心得。

(三)对外实行“三不主义”:不贴一张标语,不照一张相,不发一篇新闻稿子。从这几条,可以看出刘百川不求名利献身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

大港实验区而积约50平方里,人口1.3万,全年经费3万元,事业费占1/4,教职员54人,以师范生、大专生为主。办事处设指导员3人,干事数人。区里有生活学校12所,施教所2所,流动教学处(送教育上门,主要为成年妇女)、商业补习学校、图书馆、陈列所(大多利用祠堂、庙宇略加改造)、实验农场、合作林场、体育场、卫生室等,每校有教师2-3人。白天儿童班上语文、公民、生计、康乐等课,晚上施教所为成人班上语文、珠算。学校不收学杂费,且供给书本、文具,路远的还发灯笼、蜡烛。此外,学校利用纪念会、村民大会进行教育宣传。总之,想方设法帮助农民摆脱愚昧与贫因。

主任和指导员经常到各单位指导工作。有的学校离办事处三四公里,丘陵地带雨天路滑,夜晚有狼。为了走路安全方便,刘百川和徐阶平、汤振元、杨汝熊都各备一根铁棍,用以防滑、防狼。

时人对刘百川有“故事刘百川”之称。盛夏的夜晚,大港的男女老少到太平桥上边乘凉边听刘主任讲故事,成为他们的特殊享受。除非下雨,每晚必讲。他常在故事里插些有教育意义的“鲜货”,使听众在欢乐之中接受了教育。

经过两年的努力,区内儿童普遍入学,成人分批脱盲,有的能看书、写信。在破除迷信、防疫治疟、戒烟(区内有五六十个烟民)、禁赌、植树造林(170多片)、兴修水利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农场推广良种稻、麦,繁殖良种鸡和猪,还指导农民利用江滩、小丘,组织养鱼、养鸡、种蔬菜、采石料、烧石灰、栽果树、垦荒滩等生产合作社(在当地是创举),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赵家庄群众为感谢刘百川和汤指导员倡导并贷款筑坝蓄水,取得稻麦双丰收,特立两块石碑,刻着“战胜自然”、“人力胜天”,作为对他们的永久纪念。

实验区负有研究任务,每人都要写日记,把心得、困难和改进意见写出来。主任按月批阅、摘录,每学期至少选读教育书籍一至二册,研究专题一则。办事处每月召开乡村教育研究会、读书心得报告会各一次,还出版《乡村教育月刊》,每期约印一千册,由陈侠主编。它是全区同仁研究讨论的中心,以探讨乡村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方法、沟通教育信息为宗旨,与陶行知的山海工学团、晏阳初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合、俞庆棠的民众教育实验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黄炎培的沪郊农村改进区、江宁实验县及一些省、县的民众教育馆进行交流,每周还为《中央日报》、《新江苏报》主编“教育副刊”,对推动理论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起过很大作用。

刘百川经常和陶行知、梁漱溟等名流书信来往,互通声气。教育刊物编辑部常向他索稿,外地常聘他讲学。在大港期间,他出版了《乡村小学校长与教师》、《乡村教育的经验》、《乡村教育论集》,主编《小学教师进修丛书》,还把一年半的日记编为《乡村教育实施记》,分三集印行。

刘百川任人唯贤,宁受亲友埋怨,从不滥用一人。每学期开学放假,他都以自己的薪金宴请全体教师。他一贯主张廉洁奉公,“经济要绝对公开,私人固然不能侵占公家一文,就是为公家用了,也应该使大家明白经费动支的情形。”“我请地方人士或全体同仁吃饭,这是属于私人的应酬。应该由私人出钱,不能开入公帐,也不能在另一方面想法子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