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刘百川在扬州中学实验小学工作过,并为扬州中学的师范班上过课,因此他也是扬州中学的校友。他在扬州中学实验小学工作期间主编了《初等教育研究集》一书,该书于1934年4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共收论文40篇,计156页,约10余万字。引人注意的是封面由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题写书名,封面内又由著名教育家罗廷光和江恒源分别题了书名。当时江苏教育厅厅长周佛海为论文集作了序,夏承枫也为该书作了序。由此可见,该书出版受到当时教育界很大的重视。夏承枫在序中写到:“近年教育研究精神,多意见少事实,侈谈庞大之原则,罕有以力行之效果贡献同好者。芜杂、肤浅、狂谈、臆想,固随之可见。刘百川先生于小学教育察其精微,其为文自如数家珍,选文标准也不同流俗,本书出版后,研究小学教育者,固多得一参考良本;教育书籍之作风,或可得略有所转变乎。”
该书源自初等教育研究社所刊发的《初等教育通讯周刊》。初等教育研究社是1932年秋刘百川在省扬州中学师范班任教并兼任实验小学教导主任时与同事所组织的一个学术团体。刘百川是1930年应扬中实小校长谢鸣九之聘出任扬中实小教导主任的。这本书的分撰者都是这个研究社的成员。对于《初等教育通讯周刊》中的一些论文,根据初等教育研究社内外同志的意见,经反复精选汇成一册,定名为《初等教育研究集》(第1集)。
《初等教育研究集》(第1集)分五个问题,分别是:一般问题、行政问题、教师问题、训练问题、教学问题。全书各篇短文都有一个明确的论点,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涉及了中国初等教育的目的、目标、方针、行政、教师、教学中诸多的问题,可谓一本优秀的简明师范教育学读本。
这本书在教育的一般问题的讨论中批评了“为教育而办教育”的错误认识,提出了“教育是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前进的,教育宗旨是寄于立国精神,它不能违背一个国家政体与国情。”文章严肃地批评了“教育救国论”。文中是这样论述的:“其次还有一个错误,是教育者常有,就是教育可以一手把颠危的国家社会挽救过来。”文中认为:“教育是推进社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推进手段的全部。”文章鲜明地提出全体民众应享有受教育的机会,须要受到良好的教育。文章还把社会比喻成一个大轮盘,而教育是一个小轮盘,缺少小轮盘,大轮盘立即会停止转动。
在一般问题的讨论中,文集第3篇公开提出“合理进步的社会”是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教育者献身社会是要献身于改造社会斗争”。文集还号召从事教育的人们要“抱定牺牲精神,努力为教育服务,最好能以教育为终身事业,为国家之百年大计。其成就的伟大,必不在任何报国工作之下。”这篇论文的基本论点,反映了这批年轻教师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可见这个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影响之大,要比一般历史书籍所介绍的更为深远。
有关行政问题讨论了假期、开学、招生、留级、教室布置等问题。在怎样打破学校与家庭的壁垒的问题中提出了学校不应当开除学生的主张,认为学校的责任就是教育学生。实现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使学校与家长一致,开除学生是可以避免的。这一部分,已经开始注重研究初等教育规范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他在抗战时期写出《国民教育》一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有关教师问题的讨论提出了教师应有的精神与态度、教师的病态及其矫治,提出一个理想教师的标准。文中提出教师们待遇低下是“教育破产”的直接原因,因此要严惩贪官污吏,保障教师的生活。教师本人应当有奉献教育的理想和决心,而国家和社会也应等给予他们公正的待遇,在今天的教育,乡村教师的待遇尤其应当受到重视。
有关训练问题除了讨论了各种训练问题,还讨论了惩罚与训练劣等儿童的问题。在这些作者的眼里,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对于教育者讲,受教育者没有优等劣等之分,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
有关教学问题讨论了练习、国语的实施标准、实验、阅读、日记以及社会课程的问题,并对音乐教材的选择及幼稚生的唱歌教法进行了讨论。这批作者非常重视课堂艺术、具体细节和技术问题。
有关行政、教师、训练、教学诸问题的许多篇章都十分精彩,所列出的问题都十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提出的解决办法也很明确。在教学问题讨论中十分注意儿童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就今天的教育而论都不失其应有的价值。文集的最后还附录三篇:(1)幼稚园的一个设计报告;(2)上中实小参观记;(3)苏州景海幼稚园参观记。这说明研究集的编撰者非常注意当时国内先进学校的动态,注意他们的成果,不断地吸收其营养改进自己的工作。
文集各篇没有注明作者,但最后列出所有分撰者名单:沈百英、吴增芥、赵欲仁、朱智贤、谢恩皋、马静轩、吴和、徐如泰、阴景曙、杨骏如、宋佛庵、秦仲治、孙出、王慧中、王为俊、沈世琳、陈侠、庞仁、许卓群、孔庆来、钱桌柔、郭士锦、武振邦。连同另一位副主编朱佐庭先生合计二十五人。其中有扬州中学实验小学和东海中学实验小学的教师,也有扬州中学师范班的学生。据相关统计,发现这批作者中有一半以上在民国期间有过初等教育方面的著作。据不十分精确的统计总计超过100种。刘百川为其中20余种著作写了序。这些著作主要涉及初等教育理论与教法,以及师范教育、乡村教育。为了更进一步说明这本《初等教育研究集》(第1集)的历史价值,对其中几位作者附一简略介绍:沈百英,他在民国其间的著作有13种,著作偏重于教材、教法。曾与朱经农主编《国民教育文库》,这套文库是民国期间出版的巨型教育文库,约有60余种以上。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务长。
吴增芥,他在民国期间著作14种,是一个初等教育理论家。解放后在江苏师范学院任心理学教授。
朱智贤,是我国当代心理学泰斗,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的导师。民国期间著作有10种,主要是教育理论、实践与研究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出版署(人民教育出版社前身),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其巨著《儿童心理学》(上、下册)是儿童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他的著作还有《思维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史》,主编《心理学大辞典》,出版了《朱智贤心理学文选》。为了彰显朱智贤一生为中国教育工作所作的贡献,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纪念成立五十周年时,特出版《朱智贤传》。
阴景曙,他在民国期间的著作有10种。在扬州中学实验小学期间首创六年单级教育,是我国复式教育专家。解放后任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副校长,无锡市教育局副局长。
杨骏如,他在民国期间的著作有5种,他在扬州中学实验小学期间,成绩显著,与刘百川、阴景曙同被人誉为“刘、阴、扬”先生。解放后在江苏师范学院任教。
陈侠,他在民国期间著作有5种,《初等教育论文集》出版时他还是扬州中学师范班的学生。解放后在中央出版署工作,后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翻译了大量的苏联教育专著,出任过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
关于这本书的另一位主编朱佐庭也是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解放后在江苏吴江中学工作。我国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徐州师范大学的著名教授吴汝煜,曾是朱佐庭的得意门生。
这个文集显示了当时的初等教育已完全从封建师塾教育转移到现代教育轨道上来。刘百川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自己的主张,为在中国开展乡村教育、民众教育、职业教育提供了实际准备工作。刘百川等人是中国上世纪30年代初等教育的精英。这仅仅是扬州中学实验小学的“初等教育研究社”的同仁们,他们在民国初等教育、师范教育、乡村教育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扬州中学实验小学的成就,同时说明扬州中学实验小学在当时是国内一所著名的小学校,其教学、教研、实习、科研都有相当惊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