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3辑
15556600000018

第18章 知难行易(1)

“知难行易”是近代孙中山先生认识论命题。它与古代流传下来的“知易行难”之说相对。“知难行易”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一种“心理建设”的号召,其目的是批判当时革命党人在革命前惧怕困难的退缩思想,认为可以“先行后知”,不知也能行,强调了“行”的作用。无疑“知难行易”的心理建设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1935至1947年,刘百川在镇江大港试验区从事乡村教育,从他当时的日记体著作《乡村教育实施记》中,可以看到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形成过程。

关于“知难行易”的心理建设,他在1936年10月27日的日记中有一篇非常详细的论述,现在把这篇日记完整摘录如下:我们每次举行总理纪念周的时候,在报告及讲演以后,都要讲总理的遗教。一年以来,我们把三民主义,建国大纲都读完了,最近又把孙文学说(即知难行易的思想建设)读完了,我们觉得中山先生知难行易的学说,实是一种伟大的发明。这不仅有裨于革命,有利于建国,而且对于一切学术事功的建立,都有了更明白的解释,更彻底的启示。就是从教育方法上说,知难行易也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定律。因此我们觉得根据知难行易的最高定律,我们的教育事实还要注意下列各点:(一)根据知难行易的原则,我们知道一切的事情,不知也能行。这正与我们教学上“实行错误”的原则相吻合。陆游说“尝试成功自古无”,自然不如胡适说:“自古成功在尝试。”我们知道尝试可以成功,(不知也能行)我们应当多给儿童尝试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更应该使儿童知道你愿意他去尝试,他可以大胆的尝试,有计划的去尝试。爱迪生能够发明许多东西,无不是尝试的结果。

(二)在知难行易的学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便是以行求知。这与教学原则上“在做上学”的原则更完全符合。杜威说的“Learning by doing”也是此意。根据这条原则,我们在实施教学的时候,应该使儿童一方面做,一方面学,仅学而不做,恐不能真知。既做且学,所得到的学问,才是真的学问。

(三)知难行易给吾人的第一个启示,是求知颇不易。吾人教儿童,应当鼓励他们去求知。儿童好问,儿童好奇,便是求知的最好基础。我们对于好问好奇,应该好好地利导,不应该随便的呵斥,以埋没他求知的天性。现在一般成人,对于环境里的事物,都习焉不察,只知当然,不求其所以然,就是他们的求知性,早已没有了。所以教师对于儿童的追求真理,应当积极地鼓励与指导,希望他们当中,万一有少数人能创造发明的先知觉着。

(四)知难行易给吾人的第二个启示,便是实行很容易,所以吾人教育儿童的时候,应当鼓励他们实行。一切的知识、习惯、技能等,不仅要知道,还要能够实践。我们希望少数的儿童能成为创造发明的先知先觉者,当然很难,但是我们至少要使我们大多数的儿童,都能做到仿效推行的后知后行者。

(五)从知难行易的学说里,我们知道平时所谓知,有真知和假知,一定要彻头彻尾地明白,并且毫无怀疑缺漏的地方,那才算是真知。我们平常教学生,应当设法使他们真正的了解,不能在死背死记上做功夫,只以反射的动作为知识,那样完全是错误的。

(六)过去的人,以为知易行难,不便于去行,现在大家都知道行是最容易的,自然应该努力地去实行了;但又怕有人因为知难不肯努力去求知,以为行易,凡不注意去实行,犹之以前以为知易不注意求知同一样道理。今后我们教育儿童,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去求知,另一方面也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实行。俗语说:“眼高手低。”又说:“看花容易绣花难。”这都是行易知难的障碍。教师和儿童,都要打破这种心理。

(七)知难行易的最后结论,是有志竟成,我们实施教育,应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意志,尤其是要养植远大高尚的理想。

刘百川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以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勇于实践,从教师做到小学校长,教育厅科员,直到实验区的主任都体现一个勇于实践,从具体的事做起,不断总结,不断进步。当他来到实验区前,是江苏教育厅的科员,他愿接受比科员低的工资待遇到乡村工作,当时他剃光了头从教育厅来到实验区,他自称为这是:从“头”做起。他以为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的事一切都的从头开始。到了大港他不穿西装,不穿皮鞋,生活俭朴,克己奉公,不用公款请客送礼,不用公家邮票和朋友通信,与同事们同吃同住。

两年半的时间使得实验区的成绩斐然。因而引起他的同事和老师向他提出建立乡村教育的理论问题。这个问题最先是朱智贤向他提出的,这件事可以从1936年6月12日的日记中看到,这篇日记这样写道:智贤今天自济南寄来一封信,信中有一段是这样的说:“《乡村教育实施记》已收到,尽一上午之力,大略翻读一遍,其中所述,较《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有深刻多多矣。且所涉及之方面较广,所见有多恰当。百川之有不惜之进步,于此盖可觇之。唯弟读后,也不无一言可以贡于百川者,即吾兄所认识与研究之问题,乃不免限于表面及技术的,每就一个问题思考一个问题之解决办法,甚少有一贯之观察,且对于每一问题所说想之解决办法,又多系就事论事,罕有从社会结构上下思考功夫,故不免流于主观的浮面之嫌,譬如对民众应如何讲话,如何接近民众学校,应如何招生,如何留生……单从问题的表面上下功夫,殊觉不够,似有深一层想之必要也。百川有敏锐之思想与前进之热忱,若能从此处著力,将贡献必更大也,不知百川以为如何?……”

我读了智贤这封信,是无限欢愉,因为智贤信中所提到的,正是我自己最近所感想到的,关于这些意见,我和梦南谈论过,我们都觉得我们今后对于各种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应采取下列几种态度:我们所作的工作,虽然是教育工作,但是我们所讨论所研究的问题,不能仅以教育问题为限,诸般的社会问题,都直接间接与教育问题发生关系,我们对于这些社会问题,都应当加以注意,万万不能仅注意到教育问题,而忘记其他。

我们工作的时候,对于目前的困难,自当好不畏难趋向发自去求解决,更当深入到困难的里面去研究困难的原因,体现困难的情形,找出解决困难的方法,但是有一点我们应当注意,就是我们置身在困难之中,不要为困难所范围住。如果为困难限制住了,我们的头脑便想不开。我们在埋头苦干当中,还要抬头细想,想的时候,要作通盘的观察,免有偏见或受一部分事实所蒙蔽的事。

(三)我们在观察研究的时候,要目标与技术并重,理想和实时兼顾。不要离开目标和理想偏重枝节的或零碎的技术问题,也不要离开事实及技术而空谈目标及理想。

我正在把我的意思,写信答复智贤而城湾生活学校校长居兆喜,忽然来向我来向我表示辞职,我因为他辞职有特殊原因,自然不能允许他。我和他从辞职问题谈到人事问题,从认识问题又谈到事业问题。兆喜的意思,也觉得过去的一年。对于事业问题,已有相当的主意,对于技术问题也能运用得巧妙,所称慰问腿的,还是目标和方针问题。兆喜和我平时很少谈话机会,这会和我谈得很痛快,他所标示的意见,也都很确当。我想我复智贤信的时候,对于这一点应当特别提出来和他讨论,请他多多发表意见。不过我以为确定目标及方针问题,也要注意下列三点:(一)先考虑我们有多少力量,能达到什么目标?那么我们的方针便是那么确定。

(二)先要考虑我们所确定的目标,于其他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关系,不要只看到我们的本身。

(三)我们所拟达到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合理的具体的,不应当完全基于主观的或完全是假设的。

关于这个问题,刘百川在江苏省第八师范的老师,原扬州中学实小校长谢鸣九也写信和他讨论过,他在1936年7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接到鸣九先生的信,信中有一段说:“……接读吾兄新著乡村教育实施记,知近来努力乡教工作很是勤奋,佩慰之至。……我国从事乡村教育工作者,大读注意在技术方面的探讨,而忽视了理论方面的建立,考其原因,盖由于后者工作艰巨,不如前者之容易欺世而盗名也。吾兄既愿意实干苦干之精神,致力于乡村教育,弟极盼能另辟一新天地,以建立健全乡村教育理论,以贡献与我国家社会,不知吾兄其有意于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