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2辑
15556700000006

第6章 毛泽东与许崇清

1956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最高国务会议,与各界代表及知名人士共商发展新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促进生产力发展大计。时任中山大学校长的许崇清以特邀代表的资格出席了会议。

会议开始前,毛泽东主席环视会场一周后问:“都到齐了吗?”然后,他看了看名单后又特别问道:“请问许崇清先生到了没有?”许崇清连忙答道:“不敢当!不敢当!”

为什么毛泽东如此器重许崇清谁呢?

许崇清出身于潮汕的名门望族,早年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哲学。1920年,他学成回国,8月在上海见到了孙中山,并告知孙中山:“蔡元培先生要我到北京大学教书。”孙中山对他说:“你离开祖国多年了,初回来一切情况都不了解,我看你不必急于去北京,先在上海住下来看看,也是有好处的。”

1923年国共合作时,由廖仲恺介绍,许崇清加入了国民党,并由孙中山指派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1924年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的教育部分,他是起草人之一。著名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口号即出自其手笔。

1922年9月,廖仲恺和何香凝赴日本与苏联代表越飞秘密会谈。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假借许崇清和廖仲恺侄女的婚礼前往。据何香凝回忆:“当时仲恺的哥哥(廖凤书)在日本做北洋政府的驻日本公使……我们如能够住在仲恺的哥哥的家里,当会更为方便,于是以带许崇清给他第六女儿做媒为掩护……以利于他与越飞会谈。”10月24日,许崇清与廖承麓(六薇)在东京结婚。何香凝对廖六薇说:“你们这段姻缘做了一件对国家有益的事。”

许崇清解放前曾先后出任广东省教育厅长、中山大学校长等职,解放后任广东省副省长。被公认为“新教育学和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有着这样的身世和经历,毛泽东对其推崇有加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1931年6月,许崇清被任命为中山大学代理校长,由于支持学生抗日爱国运动,12月中旬,他被以“控制不力”为由,免去校长职务,但直到次年2月才离任。1940年4月,他再次出任中山大学代理校长。在任期间,他招揽贤才,推动学校的政治民主、进步自由风气和学术的发展,深得师生的爱戴和拥护。他聘请的哲学教授李达是中共一大代表,法学教授何思敬和部聘教授梅龚彬则是中共秘密党员。1941年7月,教育部长陈立夫以“引用异党,危害中大”被解除中山大学代理校长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2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签署任命通知书,任命许崇清为中山大学校长。据说中央开始考虑中山大学校长人选时另有其人,但毛泽东没有同意。后中共华南分局推荐了许崇清,毛泽东很快就同意并签署了中央人民政府的任命通知书。在欢迎集会上,中大人感慨万千:“中山大学是应该同许崇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1955年3月,《中山大学学报》创刊并成立了学报编辑委员会,许崇清校长和冯乃超副校长分别任编委会正、副主任。学报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受到毛泽东的重视。195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致函中山大学:“你校出版的《中山大学学报》,我们准备从第一期开始,给毛主席订阅两份。但是已经出版的两期,在北京的书店买不到。这两期如果你校出版机构还有存底,可否售给我们两份。中山大学学报自明年第一季起,我们已在北京邮局订到。”

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对一所高校的学报情有独钟,实在是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

1950年之前,中山大学一直以11月11日作为校庆日,而实际上,孙中山的生日是11月12日。1951年11月3日,中山大学发布《决定以孙中山诞辰日为校庆日》的布告,分送全校各单位、分贴各布告栏,并在《人民中大》校报上刊登布告。11月11日,校长许崇清、副校长冯乃超致电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决定将中山大学校庆日改为11月12日,以符合原来的用意。电报全文如下: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宋庆龄副主席:

作为国内唯一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大学,为了加强纪念孙先生的意义,我们决定从本年起将我校校庆日改为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本年校庆日除举行庆祝会及文娱晚会外,并举行自然科学展览、兄弟民族文物展览及球类比赛。特此电闻,并致敬礼。

中山大学校长 许崇清 副校长 冯乃超11月11日

宋庆龄很快复电:

许校长、冯副校长:

接读来电,欣悉你校改以中山先生诞辰为校庆日,此实深具纪念意义。尚希继承中山先生之革命精神,在毛主席之英明领导下,加强抗美援朝运动。大力教育培养建设人材,为建设富强美好的新中国而斗争。

此致

宋庆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