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成仿吾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一起酝酿成立创造社。1921年4月同郭沫若一道回国,同年7月初,他参与发起的创造社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该社骨干成员。成仿吾曾先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刊物,发表了许多文艺批评、小说和诗歌等作品。
1925年参加中国国民党,任广东大学教授和黄埔军官学校教官。1927年回上海,继续参加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在《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上发表论文,撰写卷头语,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这10年是成仿吾进行文学活动的主要时期。先后有《流浪》(小说、诗、散文合集,1927)、《使命》(文艺评论集,1927)、《德国诗选》(与郭沫若合译,1927)等著译出版。
成仿吾的文学活动以文艺批评为主。从1922年《创造》季刊的出版到1927年《文化批判》的活跃,成仿吾的文学批评活动始终显示了他“对于时代和社会的热烈的关心”(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和努力使文学同发展中的民主革命浪潮同步前进的特征。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和评论活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在肯定文学的社会与时代使命的前提下,强调文艺本身的使命,追求超功利以上的艺术的“全”和“美”,阐发了“以内心的要求为文学上活动之原动力”的浪漫主义批评原则(《新文学之使命》)。
2.对文艺批评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如批评的任务、特质以及批评家人格的修养等进行了初步的研讨(《建设的批评论》、《文艺批评杂论》等)。
3.对郭沫若、郁达夫、冰心、许地山、王统照、鲁迅等人的小说进行评论,流露了重视作家表现自我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和强调艺术暗示作用、作家须引导读者对作品的美学观(《〈沉沦〉的评论》、《〈一叶〉的评论》、《〈呐喊〉的评论》等)。
4.批判章士钊的复古论调和胡适的整理国故运动,保卫新文学的正确方向(《读章氏〈评新文学运动〉》、《国学运动的我见》)。
5.努力发展五四文学革命成果,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在1928年发表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一文中,论述了革命文学产生的必然性,提出作家“努力把握唯物的辩证法的方法”,“获得阶级意识”,以创造为工农大众服务的革命文学。成仿吾的文学批评也存在着缺乏理论深度的毛病和固执小团体观念的狭隘思想;对于五四以来包括鲁迅在内的一些作家和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社团的成绩、倾向的评价,明显地表现出简单化的理论偏颇。
1928年夏,成仿吾离国赴欧。同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主编中国柏林、巴黎支部机关刊物《赤光》。
1931年回国,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等职。1933年受中共鄂豫皖省委派遣,到上海经鲁迅先生帮助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1934年1月到达瑞金中央苏区,被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委员,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党校工作。1934年10月参加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翌年10月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务主任。1937年起先后任陕北公学校长、华北联合大学校长、晋察冀边区参议会议长、中共晋察冀中央委员。在延安时期,为《文艺战线》编委之一。创作有剧本《欢迎会》,歌词《陕北公学校歌》、《西北青年进行曲》等。
自1934年在瑞金中央党校任职以来,主要从事党的教育事业,不仅为党和国家培养革命与建设人才付出心血,也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一套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富有经验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成仿吾还精通德、英、日、法、俄五种语言,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工作,直到晚年仍孜孜不倦进行《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的重译或校译。197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征回忆录》。此后还担任过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等。
文坛上的“黑旋风”
上个世纪的20年代前期,也就是成仿吾在创造社之时,年少气盛,锋芒毕露,在文坛上有“黑旋风”之称。
“黑旋风”的由来,大约是因为成仿吾写的几篇文艺批评敢于直言,不留情面,以致使被批评者下不来台。例如1922年,他在《学者的态度》、《雅典主义》和《戏剧与手势戏》三文中批评了胡适、佩韦和张东荪在翻译上的错误,有人称之为“三板斧”。1923年《文艺旬刊》便影射成仿吾为“黑松林里跳出来的李逵”。
“黑旋风李逵”这一绰号,对成仿吾有一定的压力。而敢于持肯定态度的,却是梁实秋。梁在1923年6月12日致成的信中说:“仿吾啊李逵是一条好汉是愈穷愈硬直的好汉在现在这种乌烟瘴气的妖魔鬼怪的文艺圈里,只有一个李逵,我还嫌少呢。”“我诚确的感觉着,现今国内文艺界实在需要批评的工作,并且需要积极的批评工作。”同时,梁实秋也善意地向成提出忠告:“但是,仿吾,我们若要从事于这种工作,打破一切文艺界里的虚伪的工作,我们的斧法切不宜乱,斧法乱则劳而无功,且将损及自身。”成仿吾在6月14日回信说:“你忠告我的话,我读了很喜欢,人家骂我是黑旋风,我自己也在又喜又愧,可怜我怎么也比不上这个赤裸裸的人。”“我想我的斧法可能不致再乱了,只是我希望朋友们多多给我点刺激,使我把斧头磨得更尖利些。”
最使成仿吾这一绰号出名的,还要推鲁迅。直到1935年12月25日,鲁迅还在《〈故事新编〉序言》里旧事重提:“这时我们的批评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创造社门口的‘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几斧砍杀了《呐喊》,只推《不周山》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说罢,这就是我不但不能心服,而且还是轻视了这位勇士的原因。”鲁迅写这番话时,成仿吾已经过长征而到达陕北。
成仿吾到延安后,任中央党校教育主任。当他听到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的消息后,为失去了一位战友而悲痛,立即写了一篇《纪念鲁迅》的短文,对鲁迅作了高度的评价。
从这段“黑旋风”的掌故中,可以看出成仿吾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不愧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闯将。
成仿吾与校歌
成仿吾被认为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一生做过好几家大学的校长(党委书记),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几乎是当一处校长写一篇校歌。
且看他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山东大学校歌》:“东临黄海,南望泰山,这儿是我们学习劳动的乐园。共产党和人民给了我们一切,教我们发展德智体,又红又专。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学习马列主义与科学知识,要彻底改造思想,服务于人民,要永远朝气蓬勃革命到底。奋斗啊,奋斗啊,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奋斗啊,奋斗啊,为了人类解放事业。”
还有1980年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校歌》:“记取,祖国的儿女们,为了挽救民族的危难,从四面八方冲破封锁,团聚到可爱的延水河边。忠诚,团结,活泼,紧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了坚持华北的抗战,跨越祖国的万水千山。八年抗战,血染华北峻岭与平原,前进,人民的大学,继承先烈的革命模范。艰苦奋斗,勇于登攀,为新中国做出最大贡献。坚持无产阶级政治,克服非无产阶级错误流传。我们永远前进,前进,信守忠于人民的誓言,奋勇前进,争取共产主义的明天。”
关于《长征回忆录》
在中国作家中,只有成仿吾、冯雪峰等少数几人参加过长征,亲历过毛泽东长征诗中所描述的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他们曾以革命家和文学家的双重眼光亲自领略过这些诗篇意境的雄伟壮阔。成仿吾在他的《长征回忆录》中,再现了毛泽东长征诗中所描述的那些崇高壮烈、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和情景。
当成仿吾登上老山界(地图上叫做越城岭)的时候,他感到:从山顶四望,真是“一览众山小”,令人心胸开阔。毛泽东《长征》诗的名句“五岭逶迤腾细浪”,在这里是最真实地显现在眼前。他认为从江西出发起,沿途经过了我国南方的无数高山峻岭,正如《长征》诗中高度概括的那样:“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成仿吾说:“这些山岭的雄伟气势,毛主席当时写的《十六字令三首》,描绘得十分生动。”
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成仿吾认为:“第一首着重写出了山的高耸连天;第二首写千山万岭像江海中波涛澎湃,又像万马奔腾在战场上;第三首写山的坚强无敌,立地顶天。这光辉的短诗外表好像是在写群山,实际也是在歌颂我们伟大的工农红军、中国革命的擎天柱石,歌颂工农红军实现的伟大业绩。”
成仿吾也目睹了娄山关战斗。1935年2月二渡赤水后,红军猛攻娄山关高地金山,经过肉搏,占领了这个制高点,然后连续冲锋,把敌人完全击溃,傍晚占领了娄山关关口。关上只有茅屋两间,有一石碑,写着“娄山关”三个大字。
毛泽东当时写了著名的词《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成仿吾以亲身经历体会到:“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西风猛烈,长空雁叫,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啼声微响,喇叭声低沉,一片严肃的战斗前景象。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攻破娄山关是四渡赤水战役中间的一次战斗,成仿吾不仅对这首词有最深切的体会,而且是他第一次亲身领略到毛泽东指挥运动战的奇妙。他说:“整个四渡赤水河的战役是一场非常巧妙的运动战。毛主席指挥红军大踏步地前进,大范围地迂回,忽南忽北,声东击西,以各种佯攻调动敌人,争取自己主动,逼敌陷于被动,弄得敌人捉摸不住我军的动向,疲于奔命。当敌人以为我们决心北上的时候,我们却突然南下,当敌人以为我们准备东还的时候,我们却转头向西,扬长而去。敌人的尾追挡堵,尽是枉费心机。这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一个光辉范例,真是用兵如神,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奇迹。让蒋介石吹嘘他困守贵阳的‘妙算奇功’吧!红军远走高飞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呢?”
四渡赤水之后,便是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这正是毛泽东《长征》诗另一名联所写:“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两次飞越天险,两次都经过激烈的战斗,但前者主要是智取,后者主要是力夺。一“暖”一“寒”,虽与气候有关,但显然不是写气候。前者在5月初,由于金沙江皎平渡地势的特点,热风炙人;后者在5月末,飞夺泸定桥时,连日风雨交加。但因智取成功,连金沙江水拍得云崖也生暖意,这是胜利的喜悦;又因强攻,天险更觉其险,给人以“寒”的感觉,即所谓触目惊心,反衬出红军战斗胜利的豪迈之情。这一切都是成仿吾身临其境。
“金沙水拍云崖暖”——成仿吾深刻体验了巧渡金沙江用兵之巧:当我军逼近昆明,迫使敌人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昆明,蒋介石也由贵阳飞来昆明督战时,我军却转向西北直趋金沙江,这是一巧。当皎平渡的敌人认为这里不是主要渡口,红军还在200里以外时,却受到我军夜袭,这是二巧。成仿吾所在的干部团完全控制了皎平渡后,渡船急忙地来回在大约三百米宽的江上,载着革命的军队跨过波涛滚滚的金沙江,去完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干部团渡江后,就在沙滩上露营。金沙江两岸都是高山,只有热风随波涛翻腾着,热得气闷。成仿吾充分体会到:巧渡金沙江成功,终于摆脱了数十万敌人的追击与堵截,是我军在这次空前的战略转移中取得的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次伟大胜利。
“大渡桥横铁索寒”——成仿吾是随右路军,在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安顺场渡过去的。他称赞道:“十七勇士带头向敌人猛冲过去。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征服了天险,打垮了敌人,使红军大部队得以顺利渡过大渡河。他们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史诗。”而左路军22个英雄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更为惊心动魄。这真是一座铁索桥,13根铁索横悬两岸,敌人已全部拆去木板。河面数十丈宽,流水像瀑布一样从山峡中倾泻而来,激起一丈多高的白浪,响声震耳。敌人约两个团,不停地射击。并叫嚷:“你们飞过来啊!”哪料我们22个英雄冒着稠密的弹雨,一手扶着铁栏,踏着铁索,竟然飞一般冲了过去。后续部队赶上,经过两小时激战,全部控制了泸定桥。
这个场面虽然成仿吾未能目睹,但随后两路大军就在泸定桥南面会合了,他也是最早耳闻。成仿吾与胜利后漫步桥头的刘伯承同志的感慨发生强烈共鸣:“泸定桥!泸定桥!你真是多么险要的地方呀!现在我们过来了!我们胜利了!”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成仿吾说,红军完全走出岷山山脉这千里雪山之后每个人脸上露出的喜悦,正如毛主席所表达的一样。过了大渡河,遇到的便是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此后是岷山山脉的千里雪山,连大草地、腊子口这些天险,都在千里雪山的范围之内,所以这诗句有着高度的概括力。而且这结尾回应全篇,前面的两句一句形容金沙浪之高,一句形容大渡桥之险,似乎字面都没说“过”、说“喜”,其实却被结尾关联着,都是“三军过后”露出笑容,而尤其喜悦的是走完了千里雪山,最艰险的历程就都甩在身后了。
成仿吾对《长征》诗的理解,不是凭想象,而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是感同身受的体验,他就是诗的验证人,这也就是他这位文学家的不同凡响之处,他的理解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有说服力、最可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