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遇启功
在陈垣看来,教书育人,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更要关心他们的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他在教育活动中十分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发现和培养启功。启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国学大师和书画家,鲜为人知的是,他与陈垣有着一段超越父子的师生情。
启功字元白,1912年7月26日生于北京,家庭是一个处于没落衰败的满清皇族支系,小时候和寡母及未出嫁的姑姑相依为命,生活困难,且时常处在时势干扰的恐惧之中,启功从小就是在这样无奈的气氛中成长的。12岁时,幸亏得到祖父辈几位门生的同情,暗中以经济相助,启功才得有机会读书,可是读到高中未毕业,便因援助的来源断绝而辍学,只好以临时教馆和卖画来度过穷苦困难的日子。
启功是一位对国学、书画艺术极有天赋的人,也许是由于祖父和父亲是清皇朝的族裔,受过良好教育的熏陶以及家学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影响,使他从小就具有诗书画方面的才能,从小学到中学时代早已显露这方面的才华,在读书期间,他的作业常使校中的师生们叹服不已。辍学后,在贫苦潦倒的年代,他仍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刻苦勤奋学习,所以很早就成为博学古今的文才。启功的书画艺术也在社会上崭露头角,起初他常以卖画谋生来维持生活,后来他的作品已享誉京城,得到许多爱画之人甚至书画家们的赞誉。由于求知欲望强烈,他经常到各学校去走动,希望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吸收一些养分。
1933年,启功中学毕业,基于家学的渊源,又得到祖父门生的刻意指点和悉心培养,启功在古典诗词和经史辞章方面便脱颖而出了。这时其祖父的一位老世交傅增湘先生拿着启功的作品,找到了当时辅仁大学的校长陈垣。陈垣非常惜才爱才,他具有伯乐识千里马的锐利目光,经过几次和启功接触,仔细观察之后,他认定启功这位青年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才,并决心扶持他、培养他,因此启功便得到更多的机会接近这位像亲人一样的长辈,并时常能够在其门下聆听大师的教诲。于是陈垣便帮助启功找到了在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的职业。可是,虽然启功兢兢业业地教书,但还是被辞退了,理由很简单,当时辅仁的校长认为启功中学没有毕业,怎能教中学?工作不到两年就失业,这对初次步入社会的启功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
1935年,经陈垣介绍,启功又在辅仁大学美术系担任助教。掌管美术系大权的教育学院院长,还是两年前那位中学校长。两年后,启功再次被他以“学历不够”为名解聘,启功又失业了。
陈垣得知启功再次被解聘的消息后,坚信启功是个有真才实学的青年,不应被埋没,再次安排启功回到辅仁大学。1938年秋季开学后,陈垣聘启功教大学一年级的“普通国文”。这是陈垣亲自掌教的课程,终于再也没有人会解聘他了。
在推荐启功登上大学讲堂之后,陈垣便真心实意地要扶持他,使他能够真正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高等学府的教师。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处处对启功进行帮助指导,从一篇文章的章法到一字一词的改法、用法或文章作法,都亲自给予讲解示范;从一个学派的思想体系,到某些文章的风格特点,都十分详细而又具体地给以分析和指导,甚至启功自己的一些论文和著作,都得到陈垣的批改。启功在学术上之所以能够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陈垣的培育。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全国各地的大学都回迁原地复办。1946年启功被晋升为北京辅仁大学副教授,从此他逐渐有了名声,甚至与各高等学府的教授、学者、专家们平起平坐,不久又被北京大学聘为美术系的兼职副教授,专门讲授世界和中国美术史课程。
1971年,陈垣逝世。当时启功撰写了一副对联:“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答陶甄。”
为报师恩,耄耋之年的启功呕心沥血伏案3年,创作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陈垣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他以在香港义卖所得的163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基金以“励耘”命名,是因为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陈垣久居此屋,励耘书屋由此得名。
著名文学史专家郭预衡教授说:“如果不是陈垣校长,而改用我们现在培养人的方法,能培养出启功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吗?”
书法之缘
清末民初的书界,推崇北碑,陈垣不以为然,认为刀刃所刻的效果与毛笔所写的不同,勉强用毛锥去模拟刀刃的效果,反不自然,必致矫揉造作。这些观点对启功的字产生了一些影响的。后来启功有《论书绝句》行世,第32节诗云:“题记龙门字势雄,就中尤属《始平公》。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第97节诗云:“少谈汉魏怕徒劳,简椟摩挲未几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这两首诗,启功说就是“陈老师艺术思想的韵语化”。民国时期有一位退位的大总统,好临淳化阁帖,笔法包世臣。有人拿着他的字让陈垣看,问写得如何?陈垣说:“写得好。”问好在何处,回答是“连枣木纹都写出来了”。宋刻淳化阁帖是用枣木板子,后世屡经翻刻,越发失真。可见陈垣并不是对北碑有什么偏见,只是反对临书而无鉴别。
1925年陈垣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故宫博物院影印古代字画,常由当时一位院长题签,字写得不甚美观。有一次,一位故宫工作人员拿着印本征求意见。陈垣说:“你们的书签贴得好。”问好在何处?回答是:“一揭便掉。”原来陈垣所存故宫博物院影印本上所贴书签,都被他揭掉了。陈垣的客厅、书房以及住室内,总挂些名人字画,最多的是清代学者的字,有时也挂些古代学者字迹的拓片。客厅案头或沙发前的小桌上,也总有些字画卷册或书籍。这些都是宾主谈话的资料,也是陈垣对后学的教材。他用30元买了一开章学诚的手札。在20世纪30年代,清代学者手札墨迹,这是很高的价钱了。陈垣将它挂在那里,备一家学者的手迹,而有心的启功,就知道老师又在办“劣书”展了。陈垣很少批评人,但常诵:“不薄今人爱古人”。五四以后,梁启超、胡适大捧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章氏之学,一时如日中天。陈垣的学生牟润孙曾问老师对章学诚学问的看法,陈垣笑着说“乡曲之士。”牟润孙不解,大名鼎鼎的章学诚怎么会是“乡曲之士”呢?后来读到章学诚的《史籍考》才明白。章氏自称此书仿朱彝尊《经义考》,但《经义考》是仿自僧佑的《出三藏记集》。所见不广,岂不是乡下人。陈垣常说:“读书少的人,好发议论。”
1930年辅仁大学教授尹炎武(名文)生辰,陈垣以明末王如金、申凫盟二人书札为贺礼,并撰《寿尹文书札跋》。尹炎武得册极喜,宝而藏之。1933年一位著名鉴赏家持高价所购清初画家吴历神甫(字渔山)摹古画一册,兴高采烈地拿给陈垣看。册共8帧,画法精密,相当不错。陈垣看过后,直截了当地告诉这位鉴赏家:“这册是假的!”问为什么?陈垣指着第7帧题《仿李营邱秋渡图》说:孔子的名字,历代避讳只是缺笔,只有到了雍正三年才下令加“邑”旁,写成“邱”字。吴历卒于康熙五十七年,怎么会知道雍正三年的事呢?又考释出第8帧题词,完全是抄自恽寿平《瓯香饭集·补遗诗》,根本不是吴历的诗文,册页为伪制无疑。后来这位鉴赏家写信给陈垣说:“有友人好摹古作伪,(编、收有吴历画作之)晋铎纪念册终不敢示之也。”台静农是陈垣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的学生。1935年陈垣游厂甸,在大雅斋见有旧仿黄小松(黄易,清书法家)刻骨扇一持,尚有似意,买下赠给了台静农。若干年后,台静农又将这柄旧扇送给了病中的张大千。抗战胜利后,台静农与老师复通音信,陈垣喜不自胜,见台静农的字大有长进,写倪鸿宝(名元璐,明天启进士)体,甚喜,乃以沈曾植(民国人,号寐叟)书写的册页,托人辗转赠之。盖沈氏亦习鸿宝体。台静农复陈垣信说:“寐叟书川中殊不易睹,仅于流人中见其一扇面一条幅,皆中年所书,其苍古之致,均逊此札。寐叟晚年为倪黄书,岩温粹,并极其美。年来颇得鸿宝影本,喜其高古,借医俗笔,亦霜红龛(傅山文集名)所云,宁拙勿巧,宁丑勿媚之意。今获师赐寐叟百一十四字,足供揣摩,有所取径。顾资薄而无恒,虽有金丹,难换凡骨耳。”
陈垣收藏书画及清代学人手稿甚富,在辅仁大学公开展览,并印有目录一册。书画中远如明人陈白沙(献章),近如清末陈兰甫(澧),皆岭南名家。1929年1月陈垣在琉璃厂购得胡方临智永草书《千字文帖》。胡方,字大灵,号信天翁,广东新会金竹冈人,学者称“金竹先生”。陈垣求乡贤墨迹数十年,得之,喜不自胜,遂影印数百册,按原帖大小,单宣,磁青封面,线装一册,并附跋语。又作《题胡金竹先生草书千字文》诗二章,有“翰墨因缘真不浅,早从《鸿桷》读遗文”句。后来发现此帖是伪作。胡方生于顺治十一年,“卒年七十四”,当在雍正五年丁未,而此帖末署“乾隆丁未人日书于朱草诗林”,错周甲子。所以陈垣于1963年2月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跋胡金竹草书千字文》,声明“影印传布,疏忽之咎,诚不能辞。”但最末一句又说:“今此帖虽伪,仍可证先生善书,使不善书,无书名,人亦伪之何为,此可为反证也。”这个结论很有意思。抗战胜利后,陈垣已十余年未购入书画,年底忽有人携来全祖望字条,爱不忍释,以廿万元购之。抗战八年,陈垣坚持不与敌伪合作,潜心著述,以全祖望等明末遗民爱国情操相砥砺,并笺注《鲒埼亭集》。所以陈垣致友人信中说“亦所谓还心愿也”。
陈垣在辅仁大学校长任上,对众学生谆谆教诲。以文与字,是人海中的艺舟双楫相告诫。民国时杭州天主教修道生方豪,年方17岁,写信求教。陈垣爱其有志于学,回书作答,在各方面指导他。那时的修道生外文翩翩,不重国学。陈垣便告诉他应该在字上下工夫,甚至写字结构、笔顺都不厌其详函授,二人通信20年始相见。民国年间,中华书局曾影印王铎书赠传教士汤若望的手卷。陈垣托台静农寻手卷下落,意欲得之,后来台静农来信告知:淹于人海,不知去向。陈垣之意,是在天主教会内培养习字习画的风气,与著成清初画家吴历神甫年谱及传记,其义一也。
1961年王羲之《鸭头丸帖》、《曹娥碑帖》先后影印行世,陈垣“摩挲双璧,老眼增明,乃考镜群书,欣然为其书后”,《跋王羲之小楷曹娥碑真迹》。1965年9月郭沫若访陈垣,讨论《兰亭序》真伪问题。两人谈话涉及文字的变化,南北风格字体异同,兰亭序临摹版本,王羲之字迹的真伪,以及碑版拓片等。郭沫若问他对当时讨论的《兰亭序》有什么看法,陈垣说没有什么新鲜看法,有些看法也不成熟。郭沫若便请他写文章,他说暂时还不想写。终于没有卷入到郭沫若高论辩争之中去。陈垣对他子女的书法教育,责之甚严,过问甚细,包括书具之治办。家书中,示孙儿:“小子学字,最好用手指多写,然后用笔。所谓昼作势,夜画被,均指手而言,不必一定用笔墨也。”
陈垣善行书,如启功所言:“一笔似米芾又似董其昌的小行书,永远那么匀称,绝不潦草。”每下笔时,都提防着别人收藏装裱似的。在名人字画上题跋,看上去行云流水,潇洒自然。其实都是精打细算过的,行款位置,都安排恰当合适才肯下笔。陈垣写信,喜用花笺,给人写扇面,好写自己作的小条笔记、小考证。先数好扇骨行格,再算好文词字数,哪行长,哪行短,写到最后,不多不少,加上年月款识、印章,天衣无缝。抗战时期心情郁闷,喜写四尺二字幅,练大字,建国后也写过大纸标语。陈垣常给别人题签,启功的著作,就有很多是陈垣题写的,如《诗文声律丛稿》等。有的甚至是“预写”的,20世纪60年代中,陈垣病了,已经不太能说话了,启功知道陈垣也许以后连题签也不易了,但手中的杂文一时还没有定稿,于是就想出“启功丛稿”四字。十多年后,三联书店出版的《启功丛稿》用的就是这个题签,但是陈垣已经不能得见了,真是“依函丈卅九载,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答陶甄”。
陈垣也常请别人为自己的书题签,如柯邵文心、马衡、黄节、郭沫若、启功等。1935年陈垣写信给尹炎武说:近年刻书卷首题字多晦闻(黄节字)手笔,昨寄上《元西域人华化考》,已非蒹葭楼(黄节斋号)体,感觉何如?陈垣最初木刻印行的著作,如《元典章校补》、《史讳举例》等,都是北京大学黄节教授题名。而《华化考》刻成后,黄节已经去世,于是改请溥雪斋题写。但故人情深,后来还是将黄节的字用“怀仁法摹集而成”,作为《华化考》卷首题字。1971年6月月逝世。1972年他的老友汪宗衍将所藏陈垣手书,自1933年始,历时40余年,精选出30余通论学函札,影印成册,名《陈援庵先生论学手简》,香港于今书屋刊行。这是目前刊印的惟一一部陈垣的手迹集。字体飘逸潇洒,俊秀精美,一气呵成,疏朗有致,实为书法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