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5辑
15557300000016

第16章 马相伯与李鸿章

1884年6月,中法战争吃紧,法国军队以封锁上海吴淞要挟,让招商局的船没法通过。李鸿章就同招商局总办马建忠商量,马建忠奉命去和美国旗昌洋行商量。旗昌洋行行长史密特和他是朋友,答应招商局的船挂美国旗。李鸿章写了两张合同,明的合同是招商局出卖给美国人,暗的合同是请求悬旗。

合同签后第三天,中法战争开始,招商局的船挂了美国旗,出入自由。外边谣言说是马某将招商局卖给美国人发了6000万大财。次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李鸿章派建忠去天津办理交涉,收回招商局财产。马相伯奉命到全国各地调查访招商局账目,马相伯对天津、烟台、汉口、厦门、上海、广州各埠招商局财产,花了二年多时间。招商局亏空达1200余万两,都是一本烂账,提出《改革招商局建议》,写了报告给李鸿章。马相伯在广州,眼看香港为英国占去后,商业发达,就向两广总督张之洞建议:“张总督,老夫以为把香港对过的九龙辟为商埠,建筑市场,招引中外商人到彼交易,修一条铁路直达广州,这样可把香港的生意夺过来。”

张之洞点头道:“满好满好!”可并末采纳。这年冬天,马相伯乘轮船北返,触礁遇险,滞留厦门,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得知后电邀他来台湾。马相伯劝刘铭传借外款开发台湾经济。刘铭传怕担向外人借款的责任,不敢接受。马相伯看到刘铭传不是真心留他作事,而是天天要他陪着下围棋,不足共事,就离开台湾,回天津交差。李鸿章见马相伯,十分关心地问:“马公,各地招商局究竟有多少财产?”马相伯直叹气:“都是一笔烂账呵,招商局亏空有1200余万两银。”李鸿章有点吃惊:“亏空这么多?”“商局之弊,非改弦更张,难期振兴。”马相伯将自己花了几天整理成的《改革招商局建议》呈上,“喏,这是老夫的报告,请中堂过目。”李鸿章粗粗翻了一遍:“好,好,等总理衙门定夺。”但总理衙门对招商局兴衰抱观望态度,未予理会。马相伯又谈起辟九龙为商阜和修铁路直通广州的建议。李鸿章听了虽然点头:“这是个好主意,但两广是张之洞所辖,我不好直接出面上报,此事还需张总督具奏。”这皮球被李鸿章踢得无影无踪。几年后,九龙又被英国割据为商埠。马相伯晓得此事又不了了之,也不便再说。沉默片刻,李鸿章发牢骚说:“军机处命我兴办海军,只给五百万两银子,怎能办得好?”美国旗昌洋行,正联合美法意荷各国,组成对华商业团体,马相伯和这团体组织者美国商人熟识,就说:“李中堂,现在有美国资本家可以借钱给我们,对华商业团体愿意借钱给中国振兴实业。”李鸿章听了,高兴起来,“可借多少?可借多少?”马相伯道:“至少有五千万才有发展希望。”李鸿章听了数字这么大,吃了一惊:“有个两千万就行了。”马相伯连连摇头:“不够,不够,至少要二千五百万。”李鸿章点头道:“那就二千五百万。”马相伯和住天津的美国商人接洽后商定,决定中美合资组织官办银行,资本四千万,以两亿两为开发中国,统一币制,发行纸币,整理中央和地方金融,建设铁路,整理黄河,安置电话等企业投资,中国方面以李鸿章为代表,美国方面以钢铁大王范得比为代表,总行设在天津,上海和各省设分行,各项新政经费都由此行出纳。查账权,由中美双方分别负责。议定后,李鸿章派马相伯赴美国和美国银行家洽谈。马相伯犹豫片刻说:“李大人,老夫看还得奏明朝廷。”李鸿章不悦:“难道我一个北洋大臣兼通商大臣,连和洋人商订借款的权都没有么?你去好了,我会打电报给美国大总统的。”马相伯乘轮船抵达美国旧金山,美国海关已得到总统电报,对他行李按外交代表惯例免验。他到达纽约时,美国总统特派侍从武官迎接。美国金融界正盘算输出资本,对中国清廷还有点吃不透,马相伯精通数国语言,英语纯熟,谈吐不凡,折服了高傲的洋人,银行界各巨子都纷纷和马相伯相会。马相伯将大家商订的数字并起来一算,高达五亿两,知道李鸿章无这般魄力答应,而美国人的盛情又不可推却,就同美方商定,以五千万两作为正式借款,以三亿为美方存款,存款以三厘起息。消息传出,其他各国争相加入,马相伯兴致勃勃将商谈结果电告李鸿章。一时清廷沸腾,顽固派群起弹劾,百般攻讦,慈禧谕军机大臣:“李鸿章与美商订约合股开华美银行,此事流弊甚多,断不可行。现文章论劾,众议沸腾。该督如果有与美商订约之事,著即罢议,迅速复奏,毋再迁延不咎。”李鸿章只好复电马相伯:“办法正当,朝廷大哗,舆论沸腾,群矢集我,万难照准。”马相伯接到电报,像迎头一盆冷水,开办银行事只好作罢,就悄然离美赴欧,浏览英法考察商务,参观剑桥大学。马相伯是退出教会后结婚,天主教会叫他去向罗马教皇说明理由,他又去罗马觐见教皇宗良十三世,亲手摸过教皇戒指。并到各国都会大教堂宣讲,阐述理由,因此轰动世界,成了大演说家。马相伯回到天津向李鸿章报告了赴美借款之事,心里有点气:“蛮好的一桩事,全给搞掉了。”李鸿章直叹气:“朝廷不想好,有什么办法?”

马建忠跟着李鸿章搞洋务自强救国,屡遭挫折,又被李鸿章斥责“办事一味空阔,未能处处踏实”。他就于1893年离开李鸿章幕府,闲居上海眉寿里,以著译为业。

马建忠留学法国,精通英、法文字以及希腊、拉丁文。在帮办洋务中深切体会到,外国公使傲视京师,欺凌清廷,外国强占中国口岸,对抗中国官员,外国大小商人盘踞租界,削弱中国工商业,各种外国传教士散布在中国境地,蛊惑中国民众,都是因为中国的官员苦于中西语言不通,不能遍览外国书籍,不了解外国风尚。为了让人们尽快地掌握语言工具,以便于学习固有的文化,同时了解西方,有效地开展外交活动,不受到欺凌,他开始著述《马氏文通》。

此时,马相伯从欧美回后,看到推行新政洋务仍然无甚实效,失望之余,谢绝交游,不问政治,埋头书斋,与胞弟建忠切磋琢磨,取四书、三传、史、汉、韩文为历代文词升降之崇,兼及诸子、语、策,为之字节句比,旁征博引,写成《马氏文通》。马相伯认为举例太多,有碍青年读者的时间和精力,就删去三分之二。1898年冬,《马氏文通》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竹纸六开本线装,1卷1册,分装10册。从此语法从训诂学中分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人说了几百万年的话,作了几千年的文,可是并不曾知道所谓有系统的文法,直到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出版,才有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古话文的文法书。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写道:“中国向无文法之学……以无文法之学,故不能率由捷径,以达速成,此犹渡水之无津梁舟楫,必当绕百十倍之道路也。中国之文人,亦良苦矣!自《马氏文通》出后,中国学者乃始知有是学。”

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直隶总督兼北洋大巨李鸿章从广东到上海,嘱马建忠到衙门协理,马建忠因连夜译电文劳累,热病发作于8月14日晨去世。

马相伯为丧权辱国而痛心,他从欧美回国以后,就有创办新式大学以救国的想法。认为“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他想开办一所新式中西大学,教授欧美各国新知识,使学生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这时,他弟弟马建忠病故,自己已年逾花甲,怕不能实现办学愿望,就将属于自己名下的祖遗家产——松江、青浦良田3000亩捐给天主教会。但教会接受了他的财产,并不办学。马相伯居住上海徐家汇土山湾,此时蔡元培执教南洋公学,两地有五里之遥。一天清晨,蔡元培专程来到徐家汇天主教会慈母堂,拜访马相伯。蔡元培很诚恳地说:“我意识到拉丁文是欧洲各国语言的根本,各国文的来源,大都出于拉丁。西洋一切古代文化如果不通拉丁文,那就无以了解。”马相伯点头道:“你的看法是对的。”蔡元培知道1896年梁启超来沪办《时务报》,曾向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学习了一年半时间的拉丁文,就说:“梁启超跟过先生学了拉丁文,我冒昧地要求先生也教我拉丁文,请不吝赐教。”马相伯同情维新运动,对梁启超十分器重,曾劝他学习一种欧文且不宜出世太早,于是也对蔡元培劝道:“拉丁文在西洋已成为古董,大学以外,各学校都不大注意。中国学者更没有搞的必要,况且大家都是中年人了,还有繁重的职务在身。学习外国语,如指望更有用,则非较长时间不可呢,我看还是不要动这个脑筋,能懂些英语就行了。”蔡元培求知心切,再三要求,每天步行而来步行而去,马相伯为他诚心所感动,就接受了蔡元培的要求,开始教拉丁文,后来蔡元培又选派24名优秀学生到马相伯处一同学习。1902年11月,南洋公学学生反对学校当局的封建压迫,200余人高呼“祖国万岁”,集体退学。退学学生请示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中国教育负责人蔡元培协助组织“共和学校”,于是爱国学社成立了。

此时,马相伯教授拉丁文很有成绩,风声所播,云南、陕西、山西等各省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沪求学。人数增加,也有扩大之必要,马相伯就创办学院,定名震旦,“震”为“秦”字的谐音,系古代外国对中国之称呼,“旦”即“早晨”,“震旦”意为中国之曙光。在初创时,既无校舍,又无师资,马相伯凭其社会关系,借天主教徐家汇天文台余屋为校舍,聘耶稣会教士为义务教师。马相伯自任监院(院长),因担心个人势单力薄,不能持久,就请托耶稣会团体主办,以期长远。由于耶稣会在两年前曾接受过马相伯的捐献,同时也想借他所办学校,传播教理,就同意出面支持。马相伯将松江、青浦两县良田3000亩作为学校基金,当时地价值120万元,后为了在卢家湾购地和建校舍,又捐献现洋4万元和英法租界地八处,当时价值10万余元。

当时,震旦有四个特点:一是尚自治,院内各部分实行学生自治制度。在马相伯监督之下,悉归学生管理,称为干事,除项微尘任总干事、郑子渔任会计干事,为固定职务外,其余干事,在学期开始内学生选举,轮流担任。二是导门经,学院学业,仅限二年。马相伯注重开示门经,养成学者自由研究的风气。三是重演讲,学院每逢星期日,马相伯就召集学生进行演说,或主持讨论学术,或研究时事,习以为常。他本善于演说,高谈阔论风趣横生。学生继承他衣钵,出校门后,从事政治革命运动,受用不尽。四是习兵操,规定人人必习兵式体操,并请法国驻沪军人为教官,有时还领学生荷枪实弹到法国兵营打靶,当时有人在道前说他坏话,他也没有停止军训。不久,爱国社受《苏报》案牵连,自动解散,其余学生转震旦。因此,震旦学院的学生具有民主思想。

马相伯继承中国书院传统,吸取外国研究院特点,用名儒师徒传授办法,以60多岁高龄,亲自教授拉丁文、数学、哲学,编写《拉丁文通》、《致知浅说》为教材,视学生为家人子弟,共食同游,循循诱导。马相伯虽世奉天主教,但在院章规定教师上课,不谈宗教;学生在院,不谈政治。要学生专心学业。陕西青年于右任,1904年赶赴河南开封参加会试,这时他的《半哭半笑楼诗钞》问世,洋溢着反清激情的诗篇,引起清廷惊恐,遭通缉。幸得友人相助,他匆匆离开到上海避祸,困处同乡吴仲旗家中,无以为生。马相伯便招他入学。当时《苏报》案发生后,清廷很注意这类人和事,有人认为马相伯这样做法,不利于学校,马相伯却毫不畏惧。于右任入学震旦时,马相伯为避开当局找麻烦,替他改名“刘学裕”(留学于的谐音)登记注册。从此,于右任到马相伯门下,并很快成了马家弟子。当时革命学生中还有张鼎丞、李青崖、徐朗西、叶仲裕等。针对当时求学为做官的一种恶劣风气,马相伯说“予意古之学者,学而为人;今之学者,学而为官。今之学校,专在学位。课本而外,别无所求;分数既足,即可求官,举国学子,趋忙于干禄一途,无怪西人目中国为官国。予创震旦,故欲诸生习实学而转授国人,为学干禄者戒。”

在日本东京的梁启超,听到震旦学院成立的消息,十分高兴,写了《祝震旦学院之前途》一文:“吾闻有震旦学院设,吾喜欲狂。吾今乃始见我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院,吾喜欲狂。该学院总教习为谁?则马相伯先生,最精希腊、拉、美、法、意文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