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天津中西学堂和南洋公学
1895年秋,盛宣怀奏请设立天津中西学堂。他在《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中奏道:“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援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广开学堂书院,“仅十余年,灿然大备”。他主张,只有培养人才,才能立国兴邦;而培养人才,必先设立学堂书院。天津中西学堂设头等、二等学堂各四班,每班30人。“二等学堂功课必须四年,方能升入头等学堂。头等学堂功课,必须四年,方能进入专门之学,不能躐等”。他认为人才“躐等”和中途他骛,必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天津中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工科大学,在当时是第一所系统学习科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术的大学堂,对教育的影响很大,它是继其之后的南洋公学的模式,也是各省仿办的“范本”;两江总督刘坤一曾说:“闻公在津新设学堂,章程甚佳,即祈钞示全卷,以便将来仿办。”
南洋公学除效仿天津中西学堂的做法设立头等、二等学堂外,把师范、小学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师道立则善人多,故西国学堂必探源于师范;蒙养正则圣功始,故西国学程必植基于小学”,“况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即病求艾,相需已殷,急起直追,惟虞弗及”。因此,建师范和小学乃办学之先急。先设师范院,延请华洋教习,再设一外院学堂(小学),师范生分班教之。至此,师范院、外院、中院(二等学堂)、上院(头等学堂)完整的教育体制集于南洋公学一身。优先创办师范和小学,这也是盛宣怀对教育的重要贡献。他的“循序渐进”和“不躐等”的教育思想,保证了教育的延续和完整,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动南洋公学的发展
南洋公学除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和后来开办的特班外,还设立了译书院、商务学堂等,称之为“附属公学者”。这是盛宣怀办学思想的新发展。
盛宣怀认为:“顾非能读西国之籍,不能周知西国之为”,而“西国语言文字,殊非一蹴可就”。因此,要每个人都去读西文原版书是不可能的,只能聘请专家译书,才能更简捷高效。所译之书多为军事、政法、理财、商务、学校等书。不少书风行一时,对政治思想和学术影响很大,对中外文化交流和我国文教事业作了很大贡献,对于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盛宣怀创办商务学堂,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和酝酿。他不仅以培养工商业人才为目的,而且还认为,只有商业发展了,才能富国强兵以御外寇。如果开办商业学堂,则“数年后商务人才辈出,则税务司、银行、铁路、矿物,皆不患无管算之人矣”。他上奏朝廷请设商务学堂说:“必须广商学以植其材,联商会以通其气,定专律以维甫市,方能特开曹部以振起商战,足国足民。”
除此以外,盛宣怀还支持创办了不少学堂,如铁路法文速成学堂、南洋公学东文学堂、南洋公学船政学堂、吴淞商船学堂等。他广开学堂,兴办教育,对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发起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盛宣怀在创办洋务事业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学堂形式的训练班。如在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在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于该厂的学堂。这是我国近代企业教育的萌芽,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盛宣怀认为,创办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收效皆在十年之后,“且诸生选自童幼……相需方殷,缓不济急”。为使人才迅速成长,满足社会需求,盛宣怀建议“可建达成馆,取成材之士,专学英法语言文字,专课法律、公法、政治、通商之学”。这是我国近代成人教育思想的萌芽。
广集教育经费
盛宣怀教育思想的另一可贵之处在于办学经费的筹措上。他在创办天津中西学堂时说:“现值国用浩繁,公款竭蹙,事虽应办,而经费难筹。职道查津海钞关,近年有收开平煤税每年约库平银一万四五千两,为从前所无之税款,似可尽数专提,以充学堂经费。”他在《请设学堂片》中奏道:“每年两馆约需银十万两,请由臣所管招商轮船、电报两局内,捐集解济,以申报效。”可见,办学经费除从税款列支外,还可由企业捐资助学。在《筹建南洋公学及达成馆舍片》中,他又说:“上海达成馆经费似可仍旧归轮、电两局集捐项下,与南洋公学通融取给。如有不敷,亦由臣设法筹捐。西国各处学堂,类由官、民、绅、商协力所成。其要在通一国之才力物力以办一国之事。”其官、民、绅、商协力办学的思想至今仍给我们以启示。
倡导留学教育
盛宣怀在创办南洋公学的过程中,不惜重资派遣一批又一批学生出国深造,到那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中,“躬验目治,专门肄习,乃能窥西学之精,用其所长,补我之短”。虽然糜费巨资,但将来可收实用,具有长远意义。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动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其办学方法为继起者提供了仿效的模式。虽然后来他在政治上反对民主革命运动,忠诚于清王朝,但这应归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他积极办教育的精神和经世致用、育人兴邦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