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0月11日,恽代英满怀革命激情,乘“同和”轮离开了白云黄鹤的地方,溯江而上。恽代英的目的地是四川泸县,他将在泸县川南师范学校开始他的新生活。
经过三个昼夜的航行,恽代英抵达万县,因无去泸州的证明,被军阀扣住,第二天才被释放。10月21日,恽代英到达重庆,即去走访暑假中来渝主持夏令讲学的邓中夏,因邓已离川而未见到。23日,他应邀到重庆联中讲演,激起强烈反响。次日,联中教务主任偕学生代表十余人,恳切挽留他作该校训育主任,大有“拦劫”之意。恽代英婉言谢绝了。25日,他又到川东师范讲演,给师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26日,恽代英离别了山城——重庆,经四天的旱路于30日抵达了泸县。
泸县是四川永宁道的道府,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尤以盛产泸州大曲酒而驰名中外,被誉为“川南的明珠”。又因地形险要,扼川南的咽喉,历来为兵家所争,故有“铁打的泸州”之称。五四运送后,这儿又是新思想十分活跃的地方,黑暗与光明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1920年9月,四川军阀杨森盘踞永宁道一带,极力标榜民主,伪装进步,提出建设“新川南”口号。他启用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为教师,恽代英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由陈愚生推荐,来到泸县川南师范任教的。
泸县川南师范于1901年由永宁道属二十五县共同资助创办的。虽然条件极差,校舍简陋,既无游戏的地方,又无锻炼身体的场所,特别是图书资料设备匮缺。但出乎恽代英意料之外的,“校内气象颇好”,教师中力主革新、通达、谦虚的不乏其人,比起安徽宣城师范中的“一部分同事,狂士名士,公然认为教员是为自己的,确有希望点”。道属教育科长卢思,“人更可注意,真可谓济济多贤”。因而激起他高昂的热情,“此校比较或有改造之望”。
恽代英任教后,积极热情地开拓革命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将革命的火种撒遍川南。
他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社会上进行新思想新风尚的宣传。
五四运送以后,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新思想,吹进了闭塞的“天府之国”。川南师范学校的学生,思想呈现出一派活跃景象。但是,有的学生受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也很深。为了教育学生,恽代英深入学生之中,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的讨论。他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思想转变,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认识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危害性,帮助他们端正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恽代英还利用他擅长英文的特点,利用教外文的机会,积极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并把自己翻译和保存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秘密在进步师生中传阅,把他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教师刘愿庵与恽代英结为好友,受其影响,立志“以谋中国人民及全世界被压迫者的胜利为终身事业。”
在恽代英的领导和组织下,川南师范学校于1922年马克思诞辰日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进步学生学习《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在此基础上,他又发展了张霁帆、余泽鸿等数人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了泸县最早的团组织,为在四川发展革命力量,建立党团组织奠定了基础。
为了扩大革命影响,恽代英还走向社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
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长卢思,在白塔寺创办了一个通俗讲演社,许多富有新思想的进步人士,常轮流登台演讲。恽代英将这个场所视为宣传的重要阵地,每逢星期三和周末就来到这里作演讲。他向人民群众精辟地分析国内外政治形势,讲解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送后彻底反帝反封建的英雄史实,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了思想觉悟。“他讲的每一个问题都分析得很清楚。他一口湖北话,却口齿清晰,词藻不仅通俗而且雅俗共赏。态度和蔼而严肃,吸引力极大。听讲的人愈来愈多,会场容纳不下这许多听众,但是他们情愿站在会场外面隔窗倾听。那时没有扩音设备,可是代英同志嗓音宏亮,谈吐从容,使距离很远的人们,也都能够听得很清楚。”曾听过恽代英演讲的人回忆到。
恽代英还撰文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在泸县写了《为少年中国学会同人进一解》的长篇论文,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采用革命的方法,才能推翻旧的经济制度,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以实现社会主义。他指出:“旧社会的罪恶,全是不良的经济制度所构成。舍改造经济制度,无由改造社会。”因为在旧的经济制度下,“人们全靠榨取掠夺,才能营谋他的生活,全靠能受最能榨取掠夺的阶级——资本阶级使役,才能保全他的地位。一种不正当的经济关系,是许多人的生活问题之所依托,所以无论贵族或资本家,他们自身不能不榨取掠夺人家,即他们的附属物亦要用各种法子欺骗引诱使不能不榨取掠夺人家。我们在他们手下做事,想对于他们的榨取掠夺加以纠正……当只是与虎谋皮,完全没有希望的事。”“在这样不合理的环境中,想在一局部作成什么理想事业,是绝对不可能的。要改造须全部改造。须将眼前不良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加一种有效力的攻击,不然,总是没有益处。”如何改造旧的经济制度?靠什么力量改造?恽代英指出,这只有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群众集合起来的力量,是全世界没有可以对敌的。无抵抗的民族集合起来,强权的国家不能不让步。……无抵抗的劳动者集合起来,占优势的资本家不能不屈服。”因此,“我们必须用群众集合的力量”,“这是我们改造的唯一武器。”而要使人民群众集合起来,就必须“研究唯物史观与群众心理”,运用唯物史观的道理,“唤起被经济生活压迫得最利害的群众,并唤起最能对他们表同情的人,使他们联合起来向掠夺阶级战斗。”这篇文章不仅在少年中国学会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川南师范进步师生中影响也很大。
恽代英以泸县为基地,将活动范围扩展到整个川南。1921年寒假,他组织师生,成立童子军巡回讲演团,自任团长,率领他们下乡,巡回演讲,广泛传播革命思想。每天清晨,他背着行李,不顾脚底起泡,带着学生出发,晚上就盖着一条绒线毯御寒,生活十分艰苦,精神上却十分愉快,一边走,一边哼着自己喜爱的《梅花三弄》的曲子。据《少年中国》三卷七期四川会员近况记载:这次讲演团由教员6人,学生24人组成,涉足“隆昌、内江、自流井、富顺、南溪、宜宾、江安、纳溪、合江等县往返一月,行近二千余里,讲演二十余次,沿途考察社会状况,顷方返校。暑假拟旅行嘉定峨眉成都灌县……”。师生们通过与工农接触,亲眼看到工农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生活,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激情和爱国思想。合江县城有一个小青年,“升学无钱,谋生无术,兼以父亲早逝,寡妇孤儿,受尽土劣欺凌,社会压迫,反抗无力,彷徨于艰难的人生道上”,找不到出路。恽代英慷慨激昂的演说,拨动了他的心弦。他感到恽代英讲的道理,正是自己思索了很久,而又始终找不到正确答案。他主动拜访恽代英。经过长谈,恽代英一一回答了他提出的关于人生社会的许多问题。他深受启发,决心按照恽代英的话去做。后来这位青年在恽代英的直接关怀教育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当时四川成都有一部分进步学生正经历着恽代英五四运送后的一段经历。他们在苦闷中徘徊,探索救国良方。他们什么书都看,巴枯宁、乌托邦、马克思主义都对他们有影响,各种思想在头脑里搅在一起,一时理不出头绪。他们看到《新青年》上发表了建团章程,于是便按章程自动组织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组织学生闹学潮,为争取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打了省议会,打了一些学校的校长。这样做固然痛快,但丝毫改变不了四川的黑暗,反招致军阀的镇压。其中有一个叫阳翰笙的学生,听说恽代英在泸县,为了寻找出路,于是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到达泸县。
恽代英热情地接待了阳翰笙,用七个晚上的时间和他促膝谈心,使他思想豁然开朗,如同在黑暗中认清了光明的方向。他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是靠个人力量是不行的,革命青年必须组织起来。”
所以四十年后,1931年10月7日,川南师范学校六十周年校庆,吴玉章挥毫题诗称赞“代英高亮节,更树马列根。”对他在川南撒播马克思主义火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