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雪门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到,他对课程本质的理解从经验转为行为,只是从重点为经验转为重点为行为,或者说是注重经验到注重直接的经验。他强调儿童在亲身的行动和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样的经验对儿童发展才更有意义。因此可以说,张雪门对幼稚园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科学了。
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组织
如何按照行为课程的要求组织幼稚园的课程呢?他认为幼稚园课程的组织与小学、中学和大学各级学校的课程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其特点有三:第一,“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所以编制课程时如果分得太清楚太有系统了,反不能引起儿童的反应。第二,“当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所以编制课程时,应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需求。第三,“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于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虽然这种经验不如传授式的经济和整齐,但对于幼儿来说,意义重大。
此后他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一书中,又在总结40多年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组织幼稚园课程的一些标准和要求,如:“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事前应有准备应估量环境,应有相当的组织,且需要有远大的目标。各种动作和材料全需合乎儿童的经验能力和兴趣。动作中须使儿童有自由发展创作的机会。各种知识技能、兴趣习惯等全由儿童直接的经验中获得。”在这里他不仅提出课程需与儿童生活联系,需合乎儿童的能力、兴趣和自由发展的需要,还特别强调了课程须有目的、有计划、有远大的目标。他在实践中还曾指导幼师生具体根据上述标准,拟定了《各月活动估量表》,即全年的课程表。在这些估量表中都将活动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儿童三大类。自然环境类包括节气、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社会环境类包括节令、纪念日、农作、家庭、店铺、职业、风俗、公共机关、学校;儿童类包括游戏和疾病,并规定了每月的中心活动。
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
张雪门指出,行为课程的要旨是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只有行为没有计划、实行和检讨的设计步骤,算不得有价值的行为;只有设计没有实践的行为又是空中楼阁。所以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
行为课程既经设计,应根据设计精选有助于幼儿生长进步的自然的良好行为,指导进行。同时在进行中须把握住远大而客观的标准,并注意劳动中亦须劳心的原则。由于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系采取单元教学,它一般是先根据幼儿的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目的,再根据目的估量行为的内容。行为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幼儿的工作、游戏、音乐、故事儿歌以及常识等科的教材。但在实施时,则应彻底打破各学科的界限。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应在各科教材中选择与学习单元有关的材料加以运用,适当配合幼儿实际行为的发展,使各科教材自然地融会到幼儿生活中,力求做到从生活中来,从生活而发展,也从生活而结束。采用行为课程教学法,教师在课程进行前要准备教材、布置环境、详拟计划;在课程进行中,教师要随时巡视指导,不重讲解,而着重指导幼儿行为的实践,使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负责守法、友爱互助等基本习惯。
行为课程的教学结束后,评量与检讨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此了解幼儿的知识、思考、习惯、技能、态度、理想、兴趣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至于单元的选择,则须配合教育宗旨、教育政策、社会需要及幼儿的能力。
课程和教材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课程是经过选择的有价值的经验,是儿童直接的、实际的行为和活动。课程是儿童生长需要的材料。而儿童不仅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因此,为儿童发展所选择的经验必须具有社会意义,同时又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需要,但首先应从儿童的生活环境中搜集材料。这些材料的来源,“仍不外由于儿童的本身和其所接触到的环境”。即是说,幼稚园课程来源于学前儿童直接的活动。
那么儿童直接的活动有哪些呢?张雪门认为,可以构成儿童课程来源的直接的活动有如下四种:儿童自发活动;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的活动;儿童与人世界接触而生的活动;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教材是课程的支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课程确定以后,选择和编写教材就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
张雪门指出了选择幼稚园教材的标准或条件。他认为,教材的功能在于满足儿童的需要,自然应在儿童的生活里选材。教材应该从儿童的直接经验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合理的组织。但是仅仅这样,显然还是不够的。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应该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儿童必须学习人类积累下来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积累的经验的价值也是变化的。从古代遗传下来的有价值的经验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的需要,有的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而儿童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他们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发展的。因此,为儿童选择的经验应该适合现实生活的需要。
二是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北到南,各地差异比较大,所编写的教材不能把全国各地的所有情况都照顾到,而且各地的情况又是时刻在变化的。因此,教材应该符合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注意最大多数的普遍要求。
三是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进幼稚园的儿童,他们“非动作无以促进生活的健全,也非动作无以满足好奇的欲望……不是动这样,便是动那样。动作是整个的,其流转演变,无痕迹可分,知识技能……仅为动作的结果而已!所以教材要适合儿童生长现阶段中的需要,得看能不能抛开分类的抽象知识,变成了直接的具体的行动。”
四是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教材应适合现代儿童的学习能力,诸如摇船、荡秋千等,可以用来练习儿童的平衡感;用抛球可以发展儿童的投准;用堆积木、修铁道、盖楼房、种玉米等,可以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与能力,等等。
上述四种标准不是各自分裂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因此选择教材应该进行全面的思考。
幼稚园课程的特点和结构
幼稚园课程是为幼稚园的儿童所设计和准备的,应能促进儿童健康活泼的发展。因此,幼稚园课程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那么这样的课程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整体性。幼稚园的课程不能像中学和大学的课程一样采用分科组织,而是“一种具体的整体性活动”。在幼稚园,各种科目都变成儿童生活的一面,不能分而且不必分。“不独这科与那科之分,有时候甚至一种科目当作儿童自己生活之表现,科目与人都无法分了”。
第二,直接性。中小学的课程多偏重于间接经验,而幼稚园的课程应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让儿童通过亲身活动来获得经验,对儿童具有更大的发展价值。
第三,偏重个体发育。中小学时期,课程虽然也注意儿童的生理与心理需要,但不像幼稚园时期分量大。幼稚园时期,儿童正处于6-7岁以下,其身体的发展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迅速,而且儿童的情绪、兴趣、性情等心理的发展都与这个时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幼稚园课程应更多地重视儿童本体,而不是强调社会制约性,同样不能过多地强调间接经验和知识。
张雪门认为,幼稚园的课程不能是学科式的,学科式的课程不适合儿童生活。
根据幼稚园课程的特点,张雪门构建了幼稚园课程结构和相应的教育目标。他认为幼稚园课程由游戏、自然、社会、工作与美术、故事和歌谣(言语与文学)、音乐常识等方面组成。每一方面都包括许多具体的内容:游戏活动包括感觉游戏、竞争游戏、社会性游戏、猜测游戏、表演游戏、节拍游戏等;自然活动包括饲养小动物、种植植物、观察自然现象、旅游参观、做科学小实验等;社会活动包括有关家庭的认识活动、参观附近的社会场所和设施、了解各种职业的活动、了解其他社会团体的活动、节日和纪念日活动等;工作和美术活动包括参加家庭与学校的工作、模拟成人的职业工作、模仿成人家庭的工作、美术工艺活动等;言语文学活动包括自由谈话、特殊谈话、有组织的团体谈话和活动、述说故事(动物故事、神仙故事、浅近的科学故事、笑话、寓言、名人故事、传说)和歌谣(儿歌、民歌、谜语、游戏歌)等;音乐活动包括听音乐、辨音、拟音、唱歌、演奏简单的乐器等;常识活动包括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活动,关于家庭、邻里、工厂、商店、公共机关和社会团体方面的认识活动,关于节日和纪念日的活动以及其他自然方面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