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初识
庐山难有几天晴,雾散云开看得真。
万树横空堪蔽日,群峰竞秀任翻新。
含鄱带水雄姿在,幽谷清泉韵味深。
景丽物华人共赏,风雷莫再扰平林。
纪念鲁迅
纪念堂前忆迅翁,
文坛鏖战见英雄。
民魂奋发诚非昔,
木铎遗音尚振聋。
笔似青锋征腐恶,
心如白壁亮高风。
卅年往事疑重现,
落叶飞尘打扫中。
批评与鉴赏的区别
我以为,批评和鉴赏的区别是这样的:
第一,从态度上说,鉴赏,是感性的,直观的。一个鉴赏者,对于一件艺术品,常常只注意那作品本身的所谓美,只求那鉴赏的对象跟自己个人的生活相感应;以外事物的实际考察,在他是不需要的。比如现在有许多文人逸士,喜欢游山,玩古董,倘我们要问:“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啊?”他们一定骂你是俗人,是傻子,因为在他们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为什么”这个词,他们的游呀,玩呀,只不过在他们的生活条件下,他们感到山水、古董有一种什么美的东西存在着,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罢了。我们有时要去看京戏,就是出于鉴赏的动机,因为我们的看,只限于京戏的本身,只着重于它的感受性,我们并不曾从以外的社会各方面来考察,来给予一种评价。批评就不同,批评是理智的,是有目的性的。一个批评者,当他考察某一种艺术作品时,他不是以个人的感受出发,而是以社会的见地出发;不限于作品本身,而要注意与那作品有关联的社会各方面,特别要看它的社会效果。拿玩古董来说,如果是批评,就不应该抱着那种“我喜欢这样,所以我要这样”的自由的态度,一定要发出许多疑问,“为什么要玩古董呢?”“古董的真实价值在哪里呢?”“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玩古董呢?”要等这些问题有了回答,批评的任务才算尽了。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鉴赏是以个人趣味为中心的看法,批评是一种根据事物的社会效应来考察的客观的看法。
第二,从程度上说,鉴赏是批评的第一阶段,鉴赏在认识过程上比批评的态度浅,我们考察一种艺术品时,必然是由鉴赏进入批评的。比如我们看一幅山水画,首先,是我们对那作品的感受,也即是那作品给予我们的印象,从这印象出发,于是我们才开始作进一步的批评,反过来,如果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跟我们的观感完全格格不入,一点印象也没有,那我们怎样去批评呢?在美学上,在审美的过程上,分作印象和判断两个阶段,有了印象才有了判断,这是和我们这里所说的道理相同的。有些人,往往把鉴赏和批评误解做两个相对的名词,其实并不是那样。鉴赏可以不含有批评的意味,但批评却必然是经过鉴赏这个阶段。一个艺术爱好者,绝不应该止于鉴赏,应该作进一步的批评。因为只有批评,才能认识艺术的真面目,才能对于艺术有正确的评价。
在文艺批评史上,有所谓鉴赏批评论,就是抱着以个人趣味为中心,作批评基准的。这显然是不够的,这样的批评,只能说是玩弄批评。到了科学批评的建立,才使个人趣味融合到社会趣味之中,使批评走上正确的道路。
“请用竹纸毛笔”
有一天,跟朋友谈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危机,偶然向朋友问:“大战时,你打算怎样呢?”
那朋友沉默了一会,学着林大师的腔调,似笑非笑地说:“我打算掘一个地窖藏起来。”
这回答,自然是够幽默的,然而,仔细一想,也就够沉痛,因为,实际上,这类自救办法,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志士们唯一救国方案了。
远的大的不要说起,日前报上,就又载有这样的一段消息:本市湖社鉴于全国各学校青年学子,竞用钢笔洋纸,致泊来之纸笔源源而来,吾国原有之毛笔竹纸日见衰弱,……特呈请教育部通饬各省市学校所有文具除采用本国仿造之纸笔外,一律购取毛笔竹纸借维国产。
这到底是什么鬼话呢?
中国的竹纸毛笔的市场,被泊来的钢笔洋纸占领了去这是事实,然而,这是关乎整个文化的问题,我们应该问:原来的竹纸毛笔为什么会不行了呢?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我们整个文化的落后,承认钢笔洋纸胜过于竹纸毛笔。照生存竞争的定律,世界上是只有最适者才能生存的。那末,我们要把泊来品驱出国内市场之外,最浅近的看法,也自然只有使竹纸毛笔改良,能够赶上钢笔洋纸的一条路。
而我们的志士,却连这最浅近的看法也不懂,只想关起大门抗敌;关起大门,能够抗敌吗?
也许,我们的志士们要问:中国从来就用毛笔竹纸,为什么现在不能用呢?这一问,正问一个着,因为反过来,恰好说明了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到现在,为什么命运注定了要沦为半殖民地。即使我们能够关起门来用我们的毛笔竹纸,也还不是显明地只能做一个奴才胚子么?
只有斗争才能自救,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化,才能冲破帝国主义文化的束缚,如果大家只是“打算掘一个地窖藏起来”,中国民族,不要别人扑灭,也就等于自杀了。
请用竹纸毛笔,自然还是小事。
古事记
要说一九三三年是一个国货年,那么,凉秋九月,也是抵得一个“古物复兴月”的。古物,什么时候都在从灰土里“努力望上爬”(敬用适之博士诗句),何以独特的对这个月要冠上“复兴”二字呢?这原故,就是因为复古似乎已经形成运动,而近月来,连空气也颇有些古味也。
谓予不信,何妨一读凉秋九月的“古事记”:一曰:建孔庙,创经书学堂(新嘉坡,路透社电)。
二曰:限用毛笔,抵制外国文具(广州,路透社电)。
三曰:古墓源源发现(南昌,山东专电)。
四曰:金质婚书,特别放盘(天津,中央社电)。
“懿欤圣哉”,一月成绩,竟然如此,这样努力下去,“汉代衣冠”既不会“成古邱”,我“泱泱大国”也真要复兴有望了。闲来无事,想到这里,总是高兴。并非遐想,我认为那时的人,一定穿着戏台上的花衣服,在官道上摆来摆去,见人拱手,高叫“相公请了”。而遇有情杀事件时,一定是那英雄抱着雪亮的什么刀,大踏步走上“鸳鸯楼”,再来几回“血溅”,使记者更能写得有声有色,香艳肉感一点。
洋鬼子呢?那时是不会像现在这样“猖獗”的,这些夷狄之邦,一定会震于“汉国盛”,每年进贡来朝,以恢复往昔盛事。想到他们那时从午门一直膝行到金銮殿,伏地高呼万岁不敢抬头;连忆及现在他们对中国的压迫,他们的丑态,真是会叫我有飘飘然之感。虽说也担心那时再来一个金兀术或者安禄山。
根据历史的事实看去,复古终竟是好的,中国除掉复古也“别无话说”。不过,一想到历代皇后的“金质婚书”终不免为“夷狄”买去,指定用毛笔而仍不能不主张用自来水笔“写英文”,以至“圣庙”虽收到钱迄未兴造,“古尸见风即成灰烬”,却又不免有些“色变”了。呜呼!崇今固不可,复古多少又有些渺茫,写罢了《古事记》,只有把我自己搁在“动冶的架上了,“追求”云乎哉!
谈“粉饰”
照上海的情形看来,今年又似乎是清洁运动年了。起初,是禁止随地吐痰,接着是防疫,现在,又要来一次大规模的所谓清壁运动。
清壁运动,就是要把上海市街的墙壁刷新一下,把那些“不准小便”之类的标语和漫画以及五淋圣药的广告洗净来。
说文雅一点这是为了“保持市容之整洁”,如果粗率一点说,那又叫做“粉饰”。
粉饰,自然不是坏事;甘愿把滓泥涂在自己脸上的人既不会有,就是要煤矿工人把身子洗得和自己的一样白,也并不能算做过错。问题是:人们为什么总是满脸灰泥?煤矿工人,是否真的可能天天把身子洗得白净呢?于是,问题就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了。有了衣服穿的人,才能讲到整齐,有了饱饭吃的人,才能讲到口味,这些都是很浅近的道理。我们常常看到街头的乞儿,津津有味地喝着别人剩下的发酸的汤水,卫生诚然不卫生,但他们却决不是欢喜喝这样的,他们一定还有比卫生更重要的问题存在:他们是因为“饿”。不先从“饿”上去求解决,而只是要他们不喝汤水,这恐怕不是可能做得到的吧。
这是就整个清洁运动说,再看清壁运动,又何尝不是一样。
把墙壁弄成龌龊斑斓,我想决不会是中国人的天生习惯,这种看法,是和外国人把中国人的辫子小脚看成是天生蛮性同样的。我曾经在一个工人区住过一些时候,那是夏天,初搬去,看到房子内粉白的壁上,到处涂着臭虫的血迹,真是恶心极了。我马上买了些白纸糊起来。但是,天,你想这是怎样的一幢房子啦,这完全是臭虫的世界!一到晚上,壁上的臭虫便成群结队地蠕动着。你应该来怎么对付呢?除了用手指向壁上乱涂,你还有什么办法?不上几天,白纸上,又自然涂满了斑斓的血迹,而自己也就好像成为习惯了。
壁上的血迹,是因为臭虫才有的,臭虫的产生,却与住房子的人跟房子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单是清壁,有什么用?退一步说,就是清壁运动完成了,又那里可以“保持市容之整洁”。整洁,是应该从社会的整体说的。一幢破败的房子,如果只是粉一粉墙或是修一修窗子,自然掩不住它的破败。那末,大减价的广告,倒闭了的店面的封条,难道不是破坏“市容之整洁”的吗?到处向人伸手的乞丐,徘徊街头的野妓,这些最“不堪入目”的活动广告,难道也不是破坏“市容之整洁”的吗?我们虽然也曾看过不准关店的禁令,看到大捕野妓的巡捕,这与实际是无关的,一切一切,依然是那样的斑斓满目。
现在,是讲究粉饰的时代,然而,据我看,就是粉饰也已经成为不容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