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2辑
15558200000018

第18章 重视教育创新

开办女学之举,本身就是朱剑凡创新精神的体现。突破传统禁锢,开拓创新是朱剑凡办学的精神核心。具体表现之一,即是为了使女学生今后能自立于社会,朱剑凡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和工作能力。他在学校和各班级均设有学生自治会。自治会干部全部由学生选举产生,分管学术、体育、文娱、卫生各项活动。学生班级活动、寝室、图书室及食堂等都由学生自主管理。自治会的干部,对内参加学校校务会议,共商学校大计,对外代表学校与各校联系。自治在周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校园生活呈现出蓬勃生气。此外,前述的课程教改、教育管理、素质培养,引进近代教育体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破旧伦理道德和教育体制对女子的束缚,适应社会需要,开设诸多训练劳动技能的学科等等,都体现了朱剑凡不囿于传统、敢于创新的精神与勇气。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远为开阔的时代,要能适应时代,并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拥有中国自己的地位,就必须以创新精神来振发具有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如严复当年所提出的以教育“启民智、兴民德、鼓民力”,我们应在教育中勇于创新,培养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掌握尖端科技的人才。同时,创新亦是教育为民族国家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的内在要求。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即使在平常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生存能力,日益成为人的必备素质之一。有人认为,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于国家和民族,创新是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关系着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于个人,张扬个性、凸显创新精神,是个体价值的体现,直接关系着个人事业的成就。从世界的范围来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人才已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在这个意义上,创新精神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内在要求。

朱剑凡突破传统禁锢、充满创新精神的教育实践,还有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创新的成功需要创新者具备一定的识见、能力和敢为人先的魄力、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等作为人才的基本素质。而教育则是培养这些素质的主要的途径。所以,当前的教育改革目标,不能仅局限于创新上,而应该立足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以不致使创新最终落于空洞的形式上。

中国正行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这条道路始于晚清,经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现代化绝不仅仅意味着物质文明和社会制度的现代化,从根本的意义上来看,回归人的本身才是现代化的真正价值取向,即人的现代化的意义更为重要。人的现代化实际上意味着人的素质的全面、充分地发展和提高。

教育应以发展人的素质为重要目标,它是人的现代化得以实现的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人的现代化要求教育的现代化。然而,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教育的现代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很长的历程,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由于在创造社会财富、各种社会制度方面,西方文明表现了其巨大的优越性,以致征服了世界上诸多不同文明体系内的民族和国家,使其走上跟随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中国也在西方强势的影响下,在选择自身的现代化道路。引以为憾的是,我们日益疏远甚至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致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陷入种种的困境。毕竟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化,中国有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特点。因此,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立足于本民族,将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在坚守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适应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要求,借鉴西方文明的经验,走出一条自己的现代化之路。这既是时代更是民族对教育的要求。

从历史的纵向轴上来看,朱剑凡等近代教育家开创的事业和现代的教育事业前后相继,但历史在发展,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有着各自的特点,但从朱剑凡等前辈教育家处,今天可借来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资源,既有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也有他们不屈的精神勇气。之于朱剑凡,其注重道德品质和素质发展,强烈的时代意识和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及课程教改等方面的知性建树,对今天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改革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