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2辑
15558200000019

第19章 朱剑凡与周南女校

一个教育家的思想,从孕育、形成到发展、成熟,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及其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学习、经历和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活时代的需求,他成长道路上经历的痛苦的磨炼或失败的教训,总以各种形式直接或曲折地渗透到他以后的思想发展中,从而构成他思想形成的第一个源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家和革命家的朱剑凡也是这样。

朱剑凡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却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外国帝国主义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她肥沃的土地,腐朽的封建势力穷途末路,无力维护国家的尊严与领土的完整。祖国正日益陷入被瓜分的境地。而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绝不甘心忍受被剥削、被奴役的屈辱生活,为了外争民族独立,内求人民民主,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虽然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但唤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民。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专制王朝的腐败,每一个有良知、有热血的中国人都在努力思考和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朱剑凡就是其中的一员。朱剑凡从小热爱读书,尤其喜读文史,对湖南前辈名贤王夫之、魏源等的著作进行过多次研读。先哲们忧国忧民、爱国爱民、励志兴革的精神,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慷慨就义更是深深震撼着他。国难当前,身处豪门的朱剑凡心忧天下,他在各种救国呼声中寻求、判断与思考:怎样才能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怎样才能摆脱贫穷与落后,使祖国走向繁荣富强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救国论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贫穷落后,人们愚昧守旧,唯有育人才、开学校才是启迪民智、救国图强的主要手段。

朱剑凡出生在封建官宦之家,其父周达武是明朝王室第七代吉王的后裔。世事无常,人生难料,显贵的吉王在历史的变迁中流落于湘北偏僻的乡镇,铅华洗尽,成为平常百姓。但是周达武却凭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所谓战功,深得晚清重臣骆秉章、左宗棠的赏识,步步高升,官至甘肃提督。于是,功名富贵再次与朱家结缘。

朱剑凡从小生活在“温柔富贵乡”,但舒适安逸的生活没有给他幸福,他的心灵深处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的厌恶与痛恨,朱剑凡生母姚氏是周达武率领湘军随骆秉章入川,在忠县掠得的农家贫女,纳为侍妾,得丈夫宠爱,一向为嫡氏所妒。封建贵族家庭中等级之森严是令人生畏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国家,在这种制度下,女人的地位卑乎其微,女人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品,没有地位,没有独立的人格。作为庶子的朱剑凡,从小就目睹和亲历了母亲所受的来自正室的种种欺凌,母卑子贱,他自己亦经常受到哥哥的欺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朱剑凡有了与众不同的个性,他的身上没有丝毫纨绔子弟的气息,他甚至痛恨这种生活,他从母亲身上看到了封建等级制度下千千万万妇女的悲惨命运,封建婚姻制度和礼教制度如囚笼槛车似的,锢锁着中国妇女的精神和肉体,剥夺她们的意志自由和独立的人格,使她们遭受着许多不人道的虐待。他的叛逆之心由此产生,他后来在教育救国的行动中选择艰难的办理女学的道路,不能不说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祖国苦难的命运让他忧心忡忡,家中纸醉金迷的贵族生活更让他压抑窒息。1894年,朱剑凡父亲病逝,不久,朱剑凡与那个他痛恨的官宦之家决裂,和自己的母亲、妻子一起过上了舒适温馨的生活,本来,他可以在亲人的陪伴下过完安逸的一生,但他没有。国耻家恨在他心中留下了太多的痛楚,富足的生活没有软化他奋飞的翅膀,相反,他有一种搏击长空的豪情,他的心中有一个梦,这个梦就是把祖国从深重的苦难中解救出来。

1902年,朱剑凡怀着真诚的救国宏愿,融入了留学的人流,迈上了寻梦之旅——东渡日本求学。他考入了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创办的弘文学院学习师范。他在弘文学院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并结识了一批中国进步青年,陈天华、黄兴、周震麟等,他们促膝长谈,共同商讨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出路。这时的他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他曾参加中国留日学生为反对沙俄侵占满洲而组织的抗俄义勇队,并与妻弟魏肇文一起于1903年回到南京,劝说岳父魏光焘起兵反清,遭到反对。于是,他重返日本,潜心研究教育,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留学期间,他还认识了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杨昌济和胡元倓、陈润霖、李士元等同学。他们都是有远大抱负、忧国忧民之人,几人一见如故,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切磋琢磨,相互鼓励。这时的他已坚定了教育救国的信念。归国后他们成为了湖南省创办新教育的先行者。胡元倓创办明德中学,陈润霖创办楚怡工业学校,杨昌济执教于省立第一师范。

在国外留学的几年中,异国文化与风情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增长了他的见识,尤其是日本近代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他豁然开朗,深受启迪。于是,他潜心学习,研究日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希望学得真实本领,以便回国效力。回国后,朱剑凡身体力行,毁家兴学,创办了周南女校。

突破禁锢办女学

1904年夏天,朱剑凡在日本弘文学院毕业回国,这时的他西装革履,脑后的长辫已剪,显得年轻而风度翩翩。通过国外学习,他的目光变得更深邃了,立志救国的意志更坚定了。他首先被聘请在宁乡速成师范当教员,教生理、心理、教育、公民等课程。虽然,他选择了这份“寂寞之事业,实乃神圣之天职”的教师事业,但内心极不平静,时有激流涌动。他不断地思考着:苦难深重的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希望在哪里?毛泽东曾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挑战”来展示一个求索者的宝贵品格,而朱剑凡作为一个真正的求索者,他无法按捺自己那颗跳跃与躁动的心。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天空阴云密布,春天的色彩与明媚因此而暗淡。祖国命运如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朱剑凡的心上。这天,朱剑凡又陷入了沉思,这时,大女儿佛根清脆的声音“爸爸,你陪我玩,好吗?”唤醒了朱剑凡,他从女儿天真无邪的目光马上想到了女儿出生时的一幕。当时,初为人父的他见到这个胖乎乎的小生命时欣喜异常。然而,他发现妻子满脸愁容,原来,妻子见生的是女儿担心两个婆婆不高兴,朱剑凡马上安慰道:“女孩我喜欢,我要教她识字,不让她缠脚,让她无拘无束地成长。”如今女儿5岁了,由于他的坚持,女儿免受了缠足与穿耳的痛苦,却整天固守在枯燥的家里。朱剑凡看着女儿,女儿仍用清澈的眸子盯着自己,就在这一刹那,一道亮光闪过他的脑海:对,办女学!他欣喜若狂,似乎找到了真正的生命,教育救国,却只有男学堂,没有女学堂,“女子沉沦黑暗,非教育无以拔高明,要立足社会,有学识技能,才能拔于黑暗”。

当时,清朝政府已经摇摇欲坠,迫于形势,下令废科举办学堂,但明令禁止办女学。其实,湖南的女学兴起于20世纪初,1903年,龙绂瑞创立了湖南民立第一女学堂。1904年,曾广镛办起了淑慎女学堂。但一个新生事物一出现,往往会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无情摧残。1904年10月26日《警钟日报》披露了一则消息:长沙劣绅王先谦欲纳湖南第一女学堂的一名女生为妾,该生不从。王先谦恼怒不已,使人上了一道请废女学的奏折,奏折洋洋上万言,对女学堂极尽造谣诬蔑之能事,谓湘省女学全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之所。王又致书权臣瞿鸿虮,称该女生因行为不贞为避羞而入女学。此风断不可长,亟宜禁止。清廷得奏,遂勒令所有湖南女学立即停办。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办女学,是冒大风险的。但朱剑凡认为,启迪民智,救亡图存,决不能将占全国人口半数的妇女排除在外,他决心顶住逆流,冲破阻力,从教育入手提高女权。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朱剑凡立即投入筹措办女学堂的事宜,首先必须找一条合法的途径。朱剑凡找周振麟、杨昌济商量。好在朝廷禁止办女学堂,却不禁私塾,他们便投机取巧,以周氏家塾取得合法借口。名字取好后,其他困难却接踵而来,学生哪里来?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制度国家,自古以来,男尊女卑,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故没有女生入学堂。朱剑凡便走街串户,一个一个地去劝说,终于求来了十几个本家女孩。其次是教员从哪里来?为了请教员,朱剑凡四处作揖。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振麟答应教地理,他以地理知识使学生懂得,要热爱和捍卫祖国,因为列强正侵犯着中华民族的土地;徐特立允诺教师范课程,他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谈论着国家大事,学生深受鼓舞;后来成为共产党员的周以粟被请来教国文;朱剑凡和夫人也站上了讲台,临堂执鞭。

一切准备就绪,朱剑凡把泰安里一部分私宅园林开辟出来做了校舍。1905年命名为“周氏家塾”的女学堂终于开学了。办有简易师范班,并附设小学和幼稚园。女学堂初具规模,处境依然艰险,虽取名家塾,仍然经常提心吊胆,怕官府来追查。朱剑凡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套四书,一旦官府来人,马上将新课本收藏起来,摆出四书,教师也就谈“子曰”、“诗云”作为掩护。

毁家兴学意志坚

朱剑凡办周南,把周南作为自己的孩子看待。周南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周南是他的一个辉煌的文化理想,周南亦是他实施救国的一条途径。因此,不管困难有多重,道路有多远,他都会坚定地走下去。

在朱剑凡和几位教员的共同努力下,女学越办越好,名声远扬,全省各地及湖北、江苏、浙江、江西、广西等省的女子纷纷慕名而来,学校规模急需扩展。朱剑凡便用钱把哥哥的半边园林买下来,扩大校舍。然而,诽谤之辞亦四起,有人说周家花园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朱剑凡校长就是那个多情的贾宝玉,否则他为何不办男学堂而办女学堂?面对各种流言蜚语,朱剑凡正义凛然,确信身正不怕影歪,他坚定地认为女子教育为国民教育之母,遂以提倡女子教育为己任,一往无前地走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社会上议论纷纷:“男教员怎能和女学生同坐一室,面对面上课?这可是男女授受不‘清’哪!”一些女学生听了议论,很害羞,怕上男教员的课,有的因此而不来上课。怎么办?朱剑凡找教员和朋友们商量,好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们马上想到慈禧太后是个女的,她为了独揽大权,每天和文武百官商议朝政,用的就是垂帘听政的办法,那么周氏私塾何不也在男教员和女学生之间来一个垂帘听课?朱剑凡马上叫办事员买了许多竹帘子挂在课堂上,男教员坐在帘子里讲课,女学生则坐在帘子外听课,于是,教室里听课的学生“只闻其声,不见其师”。想来“垂帘听课”,该是中国教育风景中最独特的一幕吧。

周氏家塾开办之初,便是朱剑凡挪用家产、腾出园林作校舍,作为私立学校,无法得到任何公款补贴,所收学费为数不多,收入不敷支出,随着办学出现兴旺之气,校舍、仪器设备与师资的配备都必须不断扩大,经费问题成为燃眉之急。当时,家中的财政大权由母亲姚氏执掌,姚氏作为一位旧时代的女性,无法认识到儿子兴学事业的重大意义,固在拨款上较为保守。为了钱,朱剑凡多次与母亲姚氏发生争执,他知道,母亲不可能完全理解自己的行为,支持自己的事业,可学校更不可停办,朱剑凡只好四处找人借钱维持办学,几年下来,学堂负债累累,债主逼着要债,朱剑凡整日忧闷,最后,姚氏被儿子的执著与诚心所感动,终于拿出一笔经费帮助其办学。

朱剑凡为办好女学堂,在其母亲的资助下,终于解决了一部分困难,但经费问题始终困扰着他,朱剑凡把所能弄到的钱全部用在教育事业上。自己省吃俭用,加上日夜操劳,他日见消瘦,其妻魏湘若理解丈夫的苦衷,知道办女学是丈夫的生命,她想到了自己的陪嫁。朱剑凡的夫人是魏光焘总督的女儿,陪嫁财物价值千金,她豪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金银首饰、珍贵皮货、珍珠宝石一一献出,帮助丈夫渡过难关,妻子的解囊相助解决了朱剑凡的燃眉之急。

不久,朱母病逝,朱剑凡掌握了家中的财政大权。从此,周氏家塾得以较快地发展。朱剑凡毅然将自己的面积为440方丈的泰安里周家花园的另一部分也捐给学校,另外变卖了田地、果园、茶林,以所得资金在泰安里购买地皮628方丈,都用来扩建校舍,然后,请人填池筑地,大兴土木,添置桌椅、教学仪器和体育设施。朱剑凡和其夫人为了女子教育事业,捐献了大批房屋,变卖了田地,拿出了金银首饰,按当时的货币计算,高达11万元以上。

1907年,辛亥革命胜利,清政府不准办女学的禁令稍松懈,周氏家塾才正式命名为周南女学堂——取《诗经》里“国风·周南召南”句之义。

当初朱剑凡为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留学日本,学成归来后,他执著地选择了办女学这条荆棘之路,明知困难重重,他却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他为了女子教育事业,毁家兴学的无私精神将永载史册,而他创办的周南女校——女性解放的摇篮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放异彩。

其实湖南之有女学并非始自朱剑凡,1903年,由候补知县龙绂瑞和留日学生俞蕃同筹办,经赵尔巽允准,办起了民立第一女学堂,这是湖南女子教育的肇始。1904年湘乡人曾广镛女士捐款在长沙建立淑慎女学,是为湖南第二所女子学堂。湖南第三所女子学堂为长沙县的影珠女学。第四所为设于常德的西路女学。但是,民办女学堂的兴起,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及其他进步知识分子创办的女学堂,在清政府顽固派看来是“离经叛道”,于是对其大加压制和摧残。1904年9月中旬,湖南第一女学堂和淑慎女学相继被封。真正能顶住压力与风险,将湖南的女学延续发展,并推上极致的,是朱剑凡的周南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