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8辑
15558600000014

第14章 创造教育思想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学生所能得到的只是头脑里贮藏一些未经消化的、不理解和不真实的知识而已”。对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他还创作了《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可见,培养“手脑双全”、“开天辟地”的开拓型、创造型新人,乃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的目的。因而,陶行知指出,教育的一切创造,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出理想的新人,去创造新的天地。为了创造真、善、美的活人,他主张学校要培养“有生活力的国民”,使学生“做一个现代人”,学到现代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抵御疾病,摆脱落后,赶上时代,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方向,就是为了使教育成为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以及争取人民的民主和幸福的工具。创造教育的内容。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之精华。创造的儿童教育,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他明确指出教育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为民族和人类作贡献。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我们以他创办的育才学校为例,来分析其内容。

“创造健康之堡垒”。陶行知清楚地知道“健康第一”的重要性,认为我们的生活是为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所有,我们要以卫生教育与环境卫生代替十分的医生,使得一点一滴的生活力与创造力都不致浪费。他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同整个人类的幸福联系起来,教育师生为了民族与人类,要“创造健康之堡垒”,并指出创造“健康堡垒”的几种做法,这对我们今天仍是很重要的。

创造艺术之环境。陶行知认为,创造性地建设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创造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这种创造性建设环境,就是使学校的校容整齐清洁、井然有序,使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他重视校址的选择,因为学校的良好环境有助于师生创造性地学习、工作和劳动。陶行知不仅重视自然环境,而且还教育师生利用自然环境进行艺术创造,以培养师生高尚的和美的思想情操,鼓舞师生为大众的幸福而创造。他们还把校外的一片松林命名为“普希金林”,开辟成一座文艺园地,学生们在这里举行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文艺活动。艺术环境的创造既为同学们的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又发挥了他们的创造精神。

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生产园地之目的“是希望在创造劳动的洪炉里,使那些懒得动手或把生产当作玩艺儿干的人,渐渐克服自己的弱点,把自己造成手脑双挥的小工人”。陶行知受延安生产自给的启示,动员师生开荒自给,对学生进行“寸土运动”、“一寸黄土一寸金”的教育,用集体的力量使地尽其力,自给自足。生产园地之创造,既培养了“手脑双挥”的小工人,渡过了经济难关,又开辟了育才学校的新天地。

创造文化之气候。陶行知认为,要使人们各自的禀赋得到发挥,学问长进,成就大事,就必须“创造追求真理之气候”。他还指出:“学问之气候也可以说是追求真理之热忱,与其所需之一定文化养料及其丰富之配合所构成”。如何创造呢?他指出:“追求真理之热忱”,“有赖于集体或彼此之鼓励”,“但所赖以追求真理之文化养料之配合则有待于创造”。基于这样的认识,陶行知非常重视“文化之气候”的创造。他创办的育才学校,很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学制上,育才分设自然科学、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绘画七个组,使学生按自己的专长和爱好接受专业训练;还开设普修课,人人必须掌握语文、数学、外语、治学治事的方法这“四把文化钥匙”,在普通文化知识基础上进行特殊专业的教学,使儿童获得基础知识、技能,懂得一般做人的道理,同时根据他的兴趣、能力引导他将来成为专门人才。陶行知认为,“我们除了培养求知之热忱以及大自然、大社会之博观约取外,必须有自然科学馆、社会科学馆、艺术馆、图书馆之建立……”“对于文化养料搜集得愈丰富,配合得愈适宜,则其有助于学问之长进愈大”。他很重视图书馆的作用,主张“流动图书馆应普遍设在学校里,供大众公阅”,认为流动图书馆为大学自学的主要机关,必须努力普及。他所创办的育才学校的图书馆有大量藏书,其中有许多进步书刊,师生们从中学习知识、探求真理,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为了创造文化气候,陶行知还先后请了不少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浓厚的学术气氛,在育才学校这个适宜的“文化气候”中,许多人才幼苗都成长起来。育才学校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创造教育的方法。为了培养“手脑双全”的理想的新人,去开创新的天地,陶行知以“既勇于百折不挠、大胆创新,又善于坚持真理、细心探索”的科学态度,躬行于创造教育活动中,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育才二周岁之前夜》中提出的初步人才之路,是他的创造教育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培养、创造有创造力的学生集体。陶行知认为,有创造力的学生集体有“自动的能力”、“自觉的纪律”来影响和引导着全体学生,它能够以集体的努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以集体的力量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产之图地”及“学问之气候”。他把培养一个以进步思想为指导的、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学用结合、朝气蓬勃的学生集体作为教育者的首要创造,在这个有创造性的集体生活中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学生。他还指出,“集体创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思考的行动产生新价值”。他非常重视集体和谐的创造,“在一个集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会中伤整个的和谐”。这对今天我们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和影响,一致对下一代进行教育,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以赤子之心真诚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他提出要编出能“引导人去做,引导人去想,引导人产生新的价值”的且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新的教科书来。教学中,育才学校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他明确提出教育要做到五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撕下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让儿童去想、去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要“手脑并用”;解放儿童的嘴,儿童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鸟笼式的学校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开拓视野,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解放儿童的时间,就要让儿童从容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陶行知的五大解放,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仍有重要的意义。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非智力因素,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凡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育才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进不同的专业组。育才的教育方针是:“已发现有特殊才能者采取既专且博之原则;未发现有特殊才能者采取先博后专之原则;中途发现所入之组不合性情,或发现另有更高之才能时,得也转组等”。这个方针对我们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仍有很大启发。

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陶行知认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文化钥匙主要有四把,即国文、数学、外国文、科学方法。”他用“点石成金”的典故形象说明文化钥匙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将文化钥匙交给学生后,“要在开锁上指点。若当做死书读,上起锈来,又失掉钥匙的效用了”。他还主张把唯物辩证法这把文化钥匙交给大众,发挥大众的创造力,创造出一个新天地来。培养学生的“自动力”,重视学生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探求。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还必须有敢于创新的“自动”精神,善于观察、探索、思考。他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穿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他十分重视内因的作用,主张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强调要认识客观规律,掌握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陶行知让学生通过行动、观察、看书、谈论、思考“五路探讨”去追求真理。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在旧中国“三座大山”高压下产生的,自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及终身教育理论,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继续发扬光大的宝贵遗产,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