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8辑
15558600000019

第19章 陶行知文章选读(2)

你如果看过《狸猫换太子》那出戏,一定还记得那里面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出现了两个包龙图:一个是真的,还有一个是假的。我们仔细想想,是愈想愈觉得有趣味了。世界上无论什么事,都好像是有两个包龙图。就拿教育来说罢,你立刻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叫做传统教育;另一种叫做生活教育。又拿生活教育来说吧,你又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主张“教育即生活”;另一种是主张“生活即教育”。我现在想把生活教育的特质指出来,目的不但要使大家知道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并且要使大家知道把假的生活教育和真的生活教育分别出来。

(一)生活的。生活教育第一个特点是生活的。传统的学校要收学费,要有闲空功夫去学,要有名人阔老介绍才能进去。有钱,有闲,有面子,才有书念,那末无钱,无闲,无面子的人又怎么办呢?听天由命吗?等待黄金时代从天空落下来吗?不!我们要从生活的斗争里钻出真理来。我们钻进去越深,越觉得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磨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磨擦者与被磨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有人说:这是“生活”与“教育”的对立,便是“生活”与“教育”的磨擦。我以为教育只是生活反映出来的影子不能有磨擦的作用。比如一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碰着一块石头,就立刻发出火花的。倘若它只碰着一块石头的影子,那是不会发出火花的。说的正确些,是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磨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

(二)行动的。生活与生活磨擦,便包含了行动的主导地位。如果行动不在生活中取得主导的地位,那末传统教育者就可以拿“读书的生活便是读书的教育”来做他们掩护的盾牌了。行动既是主导的生活,那末,只有“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才可说得通。我们还得追本推源的问:书是从哪里来的?书里的真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毫不迟疑的回答说:“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书和书中的知识都是著书人从行动中得来的。我要声明著书人和注书人抄书人是有分别。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为了争取生活之满足与存在,这行动必需是有理论,有组织,有计划的战斗的行动。

(三)大众的。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大众只可以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娄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生活斗争是大众惟一的教育。并且孤立的去干生活教育是不可能的,大众要联合起来才有生命可过;即要联合起来,才有教育可爱。从真正的生活教育看来,大众都是先生,大众都是同学,大众都是学生。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是大众的生活法,即是大众的教育法。总说一句,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四)前进的。有人说,生活既是教育,那末,自古以来便有生活,怒有教育,又何必要我们去办教育呢?他这句话,分析是对的,断语是错的。我们承认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但同在一社会里,有的人是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前进的意识要通过生活才算是教人真正的向前去。

(五)世界的。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又不许人动一动,又只许人向后退不许人向前进,那末,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惟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末,我们所失掉的鸟笼,而所得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

(六)有历史联系的。这里应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人类从几千年生活斗争中所得到,而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用选择的态度来接受。但是我们要留心,千万不可为读历史而读历史。我们教训必须把历史的教训,和个人或集团的生活联系起来。历史教训必须通过现生活,从现生活中滤下来,才有指导生活的作用。这样经生活滤过的历史教训,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倍上加倍的丰富起来。倘使一个人停留在自我或少数同伴的生活上,而拒戈尔巴乔夫广大人类的历史教训,那便是懒惰不长进,跌在狭义的经验论的泥沟里,甘心情愿的做一只小泥鳅。第二,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争取大众解放,它必须要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为着要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它必须德育大众联合起来解决国难。因此,推进大众文化以保卫中华民国领土主权之完整,而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是成了每一个生活教育同志当前所不可推却的天职了。(原载1936年3月有6日《生活教育》第3卷第2期)我之学校观学校的势力不些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他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他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

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工夫。间于二者之间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

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国家大事,世界大势,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好现象。总之,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这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李白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好比是学生的精神。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去,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倘不能因势利导,反而强事压制,那末决堤泛滥之祸不能幸免了。

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学问、道德应当有一个活泼稳固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康僵俗话说“百病从口入”,同志们务必注意,办学校是要从厨房、饭厅办起的。

生活之发荣滋长须有吸收滋养料的容量,学校教职员必须虚心,学而不厌。我以为不但教师学而不厌,就是职员也要学而不厌,因为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末各种事务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从校长起一直到厨司、校工,各有各的职务,即各有各的学问要增长。增进之法有二:一是各有应读之书必须读;二是各有应联之专家同志必须联。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须和知识的泉源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可以源源而来。

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一部分。学校不是道士观、和尚庙,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同。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

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凡应当改造的,一丝一毫都不肯轻松放过,才能表现真精神。师生不能共同改造学校环境而侈谈社会改造,未免自欺欺人。

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用钱可以买来的东西,没有钱自然买不来;用钱买不来的东西,没有钱也可以得到的。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无尽,用之无穷的。没有钱是一事,没有精神又是一事。有钱而无精神和无钱而有精神的学校,我都见识过。精神是不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精神,就有几分精神。不关有没有钱,只问我肯不肯把精神放出来。

我们要学校生活长得敏捷圆满,就得要把他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太阳光底下可以滋长,黑暗里免不掉微生物。所以我主张学校要给人看。做父母的、管学务的,以及纳教育税的人,都要看学校。要学校改良,做校长的、做教员的,都要欢迎人参观批评,以补自己之不足。学校放在太阳光里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的生长。

我对于学校悬格并不要高,只希望大家把学校办到一个地步——情愿送亲子弟入校求学,就算好了。前清往往有办学的人不令子弟入学,时论以为不拴现今主持省县教育者,亦颇有以子弟无好学校进为虑,甚至送入外人设立学校肄业,真正令人不解。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