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50辑
15558700000014

第14章 革命军中马前卒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将历史推向新的阶段。当时郭影秋正处于少年时代。他对整天关在私塾里读“子曰”、“诗云”感到不能满足,于是到距家往返百余里的大彭(今徐州市)去读高小。1926年,北伐军围攻徐州城,他从自身的苦难经历出发,迫切渴望北伐军获胜,以结束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所以与其他同学商议如何开城迎接北伐军。后来,他还曾到云龙山凭吊北伐阵亡将士墓,并写下了《吊北伐阵亡将士墓》的诗。

不久,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郭影秋亲眼目睹了一批批共产党人惨遭杀害,其中有些人还是他平素尊敬的老师,这引起了他对共产党人的同情。1929年初,他正在铜山师范读书时,国民党为安插党羽篡夺铜师的领导权,策划了驱逐原铜师校长的学潮。当时他正担任铜师学生会主席。他对国民党的行为极为不满,并拒绝了国民党的诱惑和拉拢,因此后来受到国民党的恫吓和排挤。郭影秋一怒之下离开了学校。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全国人民抗日呼声高涨,京、津、沪、杭等地的学生纷纷到南京请愿,敦促蒋介石抗日。当时郭影秋已考入江苏教育学院,他所在学校的学生也冲破了学校当局的控制,有二三百人到南京参加请愿活动,郭影秋是这支请愿队伍的领队。国民党政府调集大批军警特务,强行把请愿学生遣回原地。江苏教育学院当局对郭影秋的行动非常恼火,召开了全院大会,扬言要开除他。在进步教授俞庆棠、雷宾南等人的保护声援下,他才免遭处分。

1932年,郭影秋因参加进步活动以“丙等”操行评语在教育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徐州民众教育馆,从事民众教育工作。在这里,他结识了薛暮桥(经济学家)、李可染(画家)和陈向平(文学家,原中华书局上海发行所副总编辑)。他们志同道合,畅谈思想,议论形势,并合作利用《徐报》办了《新生》副刊,发表一些进步作品。他们还酝酿再办一个《齿轮》杂志,李可染把刊物的封面都设计好了,后因徐州国民党党部的阻挠,未能出版。

1935年,郭影秋应邀到江苏沛县中学,任该校教导主任。他工作期间向学生宣传进步思想,组织学生与国民党的卖国行为作斗争,并在这里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沛县中学成为全县抗日救亡的活动中心。他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目。1936年6月的一个深夜,郭影秋被捕入狱。在狱中面对叛徒的威逼诱惑、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如同其在狱中写的《狱中作》那样:“试把铁锥敲劲骨,铮铮犹自有金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苏鲁豫皖特委进驻徐州,郭影秋代表中共打入国民党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抗日救国总动员会,联合国民党和各界人士组织抗日活动,举办了抗日青训班、抗日宣传队,培养了一大批抗日青年。他还把民教馆实习用的二百余支枪秘密发给游击队员。

1938年7月,苏鲁豫(湖西)特委建立,他任特委委员兼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政治委员。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到达湖西后,部队整编,他率二总队参加主力部队,任苏支四大队政委,后又担任独立大队政委。日军进攻徐州时,他按党的指示,走向农村,深入敌后,组织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在郭影秋的发动与感召下,抗日青训班及沛县中学数百名学生加入抗日队伍,许多人追随郭影秋建立湖西抗日根据地,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武装斗争。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郭影秋及其战友们一边对敌作战,一边在根据地开办了抗日学校——湖西中学,先后培养了抗日干部一千多名。

革命的道路并不平坦。1939年9月,湖西地区发生了错误的“肃托”事件,郭影秋被诬为“托匪”,遭撤职逮捕。正值千钧一发之际,当时驻在山东的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同志奉中央指示星夜赶到,亲自为其松绑,他这才幸免于难。之后,郭影秋不计个人得失,继续率领全区军民与日、伪开展斗争。

1945年11月,他代表冀鲁豫军区去徐州与国民党、美军代表谈判,多次揭穿美蒋反动派的阴谋。

1946年8月,他任三分区司令员、政委和地委副书记。不久,改任冀鲁豫军区党委委员兼敌工部长、军区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这一时期,他领导了解放济宁的战斗,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1949年初,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政治部主任,跟随刘邓大军渡江南下,转战于安徽、江苏及西南各地。

郭影秋在战争时期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成为学生们敬仰的导师。他在前线作战,妻子病危被抬到太平间三天,他没有回去看一眼。他的儿子在战争紧急时被丢在老百姓家,淮海战役胜利后他才把儿子找回来。在他无私精神的感召下,他的学生们无不奋勇向前,这些人后来大部分成为革命战争和共和国建国时期的骨干,更有一些学生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