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50辑
15558700000016

第16章 在南京大学

曲径通幽的灌木丛中,高大的雪松下,南京大学老校长郭影秋凝视前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眉宇间透射出一股儒雅的文气和凛然的正气。在百年名校南京大学的记忆里,1957年出任南大校长的郭影秋,就像校园内直立的雕塑一样,一直深深地站在南大人的心中。尽管在南大百年历史上曾有过诸多名震遐迩、风格卓异的校长,如顾毓秀、匡亚明等,但老校长郭影秋身上所体现的文人气象、平民风格、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总是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当时南大师生听闻郭影秋省长不当而来当校长,甚觉新奇,同时也有一些人颇有疑惑:“他是来当省长的,还是来当校长的?”弦外之音是他来搞政治,还是办教育?

郭影秋1957年9月来到南大后,坚持一条:“学校还得上课,学校毕竟要以教学为主,假如不上课,还要学校干什么?”他为了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正常进行,亲自拟定了“三条防线”,强调教学是高校的“主线”。在贯彻《高教六十条》时,他又提倡“有经验的教师上(教学)第一线”,“老教师上第一线”。这些举措促使学校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到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短短几年,他便把南京大学治理得有条有理,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很快跨进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行列。他以自己的行动解除了人们的疑虑,赢得了南京大学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称赞,许多教授、学者颔首称许:“郭校长是懂教育的。”

他担任学校领导期间从不文过饰非,推卸责任,而是始终本着负责的态度认真工作,严于律已,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在他任期内,南京大学曾发生一起意外的严重事故。1959年7月10日凌晨5时,化学系实验室所在地东大楼突然发生火灾,经过全校师生奋力抢救,虽然贵重仪器及化学药品多数被抢出,但房屋烧毁,东大楼成了一片废墟。为迎接国庆十周年,校党委决定立即按原貌重建东大楼。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国庆节前基本竣工。新落成的东大楼比原来还加高一层,总面积达4 000平方米。在扑灭大火时,师生中多人受伤,中文系一年级学生陈万里(侨生)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学校党委鉴于他生前的一贯表现和愿望,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安葬在雨花台,郭影秋亲自为之撰写碑文。对此事故,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的郭影秋心情十分沉重,引为自咎,主动要求上级给予处分,并表示要加倍工作来补偿损失。

郭影秋待人处事谦逊诚恳,平易近人。他长期在学生食堂吃饭,经常深入各个系听课,与老师、同学谈心。他衣着十分朴素,丝毫没有所谓高级干部的派头。至今南大还流传着他在公交车上突然生病,被送往医院后,医院医生一直误认为是一位苏北农民,直到从他的衣袋里找出工作证,才知是郭影秋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副食品供应紧张,高校师生的生活、工作、学习也面临着诸多困难。郭影秋在迎接1962年元旦的讲话中,号召南大人发扬坑道的“欀木”精神,他说:“欀木的伟大在于它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顶着万钧的压力,使无数的矿工得以自由,使广大人民获得丰富的矿产……如果每个共产党员都是像欀木一样,把自己所应当顶住的困难顶起来,每一个支部,每一个党组织都把困难顶起来,那么中央的困难就减轻了。”

郭影秋在1960年前后健康状况不好,浮肿、失眠,肝肿大,但他仍加班加点地工作,并与师生同甘共苦,坚决不搞特殊化,不仅学校送上门的东西一概退回,而且常将自己的副食品送些给身体不好的干部。他请统战部举办副教授以上教学骨干和民主党派成员的联欢会,破例用校农场产出的副食品招待大家,并关照要保证每人两个肉包子。每年辞旧迎新之际,无论是元旦,还是除夕晚,郭影秋总要和全校师生一起联欢,常常应邀来一段清唱。深夜十二点,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全校师生都静静地聆听他充满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广播讲话。学校运动会上,郭影秋胸前挂个相机,又到处给运动员摄像、加油,党办秘书包仁娟与中文系教师吴枝培结婚时,郭影秋用精致的信笺抄录了江苏教育厅厅长吴天石的一首词《生查子·咏红豆》,并附上两颗红豆,作为他们的新婚贺礼,勉励他们互敬互爱,珍惜青春,努力有所作为。1962年南大60周年校庆,为庆祝校庆,在校的单身教工中午“会餐”,其实就是食堂送给每个人半斤红烧肉。见到这么丰盛的午餐,大家心里充满了感激。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郭影秋以他特有的胸怀、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着南大师生,和大家一起与困难作斗争。一些老教师至今仍怀念那生活清贫而精神富足的年月,缅怀把“欢笑与坚定带给大家的郭校长”。

郭影秋在南大工作6年,他以其人格和学问赢得了南京大学师生的爱戴,与南大师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63年,周总理再次调他到北京,而这次是去人民大学,考虑到那里也是大学,所以他带着对南大的无限深情与南大依依惜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