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3辑
15558800000019

第19章 延伸阅读(1)

浪子

钟荣光29岁中举,在广州文场上大名鼎鼎,与刘学询、江孔殷、蔡金刚并称四大金刚。他的老友胡继贤在《我记忆中的钟荣光先生》中说,钟荣光中举后终日花天酒地、放浪形骸,嫖、赌、饮、吹,无所不会,做枪手、收赌规是他的生涯。

生于凋零之世,钟荣光又是血气方刚,性情潇洒,渐趋玩世不恭。他文采飞扬、逻辑缜密、观点新奇,老儒博士也为之惊诧,但钟荣光又不屑功名,不求闻达,却自设大馆课授徒众。课外兼为枪手,就是在贡院顶替别人人场,或者在邻位为考生代笔。当时科举作弊之风盛行,还有专门之经纪公司,钟荣光也从中获利。

不无反讽的是,老同学江孔殷食遍天下奇珍,一号称“食圣”,最后却因战争饿死。钟荣光却几为当代圣人。

猛士

1896年,钟荣光加入兴中会,成为早期兴中会会员之一。与孙中山一样,他也短发改装,示与清廷决裂。

他从此一改过去放荡不羁的生活作风,戒绝鸦片;实行一夫一妻,和妾侍邓主依脱离夫妾关系,供她学习医科。

皈依基督教,使钟荣光精神世界更加超然。1907年6月17日,他因公进京,在京津路上,被袁世凯密探以革命党人罪名扣留。那时他在广东已有很好声誉,教育界问讯,就由南武学校校长何剑吾领衔联名具保,请求把他释放。7月22日,就以“查无实据”开释。但钟荣光对牢狱之灾并无惊悚,当时他自问必死,诚心祈祷,并作诗云:“世问并无不死药,我生最爱自由花。”

修身

成为教育家之后的钟荣光以严谨著称,但内心却平和冲淡、睿智圆通。

有几幅生活场景:在黑石屋里,他曾为岭大的教职工温和地讲解一个个圣经故事;在二楼的小茶室里,钟荣光曾与孙中山先生就着一杯清茶,聊起同乡情,说起救国说起革命,说起他们醉心的教育事业;就在这里,他把他的婢女收为养女,教她知识教她做人的道理……

在钟荣光的睡房门上,曾贴着一首令人捧腹的打油诗:“有客到来不起身,饭后需眠五十分。若语主人无礼貌,先见周公后见人。”其幽默洒脱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魏晋风度

身为一校之长和广东教育界闻人,钟荣光并没有“改邪归正”,他的行事方式,仍然属于一反乡愿之气的狂狷耿介,并没有达到孔子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1904年岭大初办时,只有木屋两座,男女生共61名,全部寄宿,六七名女生没有宿舍,钟荣光就拨出自己的住宅(亦为木屋)二间为她们寄宿,外界有所非议,他却我行我素,视学生如子女。后来他担任广东教育司长期间,又派女生出国留学。岭大在国内最早招收女生,男女同校比北大1920年开禁早16年。

掘土为金

林语堂自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做宇宙文章”。钟荣光足当此谓,他于学问一道专精古文,但他更成于与术组织和教育行政,作为活动家比专门家更出色。在旧中国办教育的一大难题就是经费问题,在这方面,钟荣光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岭南某期,代理监督葛理佩曾赞其劝捐能力说,“钟荣光能掘土为金”。岭南大学多次濒于破产停办边缘,都有赖于钟荣光变化方式,开辟财源,以渡过难关。

1908年,钟荣光任岭大中国教务长。学校用纽约董事局捐款建成马丁堂,钟荣光不愿仰赖外款,发起向学生家长捐款。次年,为了建设岭大中学第三宿舍,他环游世界,行遍东南亚、美国等地。两年间,钟荣光在新加坡捐得6000元(均以港币计算);在越南西贡、河内捐得1.75万元;在檀香山、洛杉矶、旧金山、温哥华、芝加哥、纽约、波士顿等地捐得7.92万元,这对当时之岭大,可谓雪中送炭。

1924年至1926年,钟荣光开始一生规模最大之筹款活动,与陈辑五代表岭大访问中南美洲。最有意义之事,他获得小洛克菲勒(曾于1923年至岭大参观)资助,为岭大筹集美金231.6万元,其中洛氏个人出资57.9万元。钟荣光称,岭大二字,至今才“有名有实”。

精彩言论

三十年科举沉迷,自知错悔改以来,革过命,无党勋;做过官,无政绩;留过学,无文凭。才力总后人,唯一事工,尽瘁岭南至死。

两半球舟车习惯,但以完成任务为乐,不私财,有日用;不养子,有徒众;不求名,有记述。灵魂乃真我,几多磨练,荣归基督永生。

世纪马丁堂

从人喧车闹的广州新港西路迈进中山大学的校园,顿入另一世界——林荫大道、香花垂柳、静水悠山,一幢幢红墙绿瓦小楼掩映其中。就在这些建筑当中,有一座简洁而庄重的三层红楼——马丁堂,矗立于校园中部,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今年已经是其修建的第一百个年头了。

马丁堂,编号中山大学东北区334号,原61号建筑,位于校园中心草坪上的惺厅和孙中山铜像的东侧。1905年,岭南学堂成立伊始,董事会出售自己的证券,按照一位年轻外国设计师司徒敦的设计,盖了一幢三层的楼房。1905年始建,1906年竣工,初时被称作东院,与西院陆达礼堂相对,后为了纪念为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国辛辛那提工业家亨利·马丁(Henry Martin)先生,改名为马丁堂。

与康乐园中的其他建筑相比,马丁堂并不算华丽,可就是这座建筑,中西合璧,完整地见证了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时代变迁。

马丁堂长50.68米、宽16.14米、高15.18米,总建筑面积2516.48平方米,总使用面积1572.48平方米,共分3层,11开间,另有地下室和阁楼。前后开门,南立面的正中央为主入口,两边各有一个左右对称的次入口,地下室入口设在西立面下方,门前均有花岗岩台阶。南门楣原标有“MARTIN HALL”,现为费孝通所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北门楣原标有“EAST HALL”,现已抹去。南立面左下角墙体里嵌着凿有“AD1905”字样的岩石。整座建筑从宏观上追求一种对称均匀的构图,以及朴素踏实的风格。这是我国第一栋用硬质红砖建起的房屋,也是我国最早以钢筋混凝土做地面的建筑。

100年来,马丁堂被深深地刻下了时代的烙印。

马丁堂最初的建筑特征为典型的英式风格,周边敞廊,即主要利用房间的周边以柱廊的形式将其围合,所形成的开敞的外廊成为室内外之间不可缺少的过渡空间和生活空间。一层使用了平缓的砖拱起装饰作用,二三层没有拱券,中以红砖分割成东、中、西堂,各堂间隔墙砌壁炉。外墙为优质清水红砖墙,墙面有砖砌花式装饰,以及花岗岩砌出的各式线脚,具有细腻多变的风格。墙体用一皮顺砖,一皮丁砖的西式砌法,砖缝用石灰砂浆勾成“灯草缝”,十分讲究砌砖和拼砖艺术,给人以精致、庄重、朴素大方之感。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四面直坡顶,石棉瓦,6个壁炉的烟囱伸出屋顶。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岭南大学的永久性建筑上都盖上了绿瓦,马丁堂也从此成为了红墙绿瓦建筑特色的代表作。它第一次将中式大屋顶与西式墙身组合在一起,但在大屋顶的处理上,没有传统宫殿式的曲线设计,而是较为接近岭南民居屋顶的平直处理方法,以适合钢筋混凝土的构造和施工要求。

从建筑角度讲,马丁堂并不是完美之作。不得不提到的是,由于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感和构成法式缺乏明确的认识,所以导致了马丁堂墙面的西式处理比较成熟,但对其中式屋顶的处理却显得颇为单调,尤其是马丁堂屋顶的烟囱,显得怪异突兀,这也可能正是这个时期岭南地区中西合璧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盛行的体现。

1930年之前,马丁堂屋顶南面正中加盖了两个老虎窗,二层和三层部分敞廊改为封闭式外廊,后来又在原柱廊上加建窗扇,柱廊栏杆改为砖砌,某些部分嵌入了岭南建筑特有的琉璃花格,这样就完成了敞廊到封闭式外廊的转变。

与此同时,屋顶改为宫殿式歇山顶,拆除了原有的烟囱和老虎窗。外廊安装的基本都是满周而设的大面积窗,大多是向外平开的木框玻璃窗,这样,外廊通风采光功能基本保留,还增加了防风防雨的功能。但不足之处就是其外廊的通透感、建筑外立面的阴影美因此而相对减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丁堂外的石狮和堂内的大理石雕塑,这些精美的附属装饰物甚至有着比马丁堂更悠久的历史。南门正中央的石狮是钟荣光从一个旧庙中找来的。此石狮为典型的“南狮”形象,蹲姿回首,脚踩一头小狮子,口含飘带,生动灵巧,肌肉部分处理柔韧而富有弹性,强调线条的流动感,采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

如果说南门外的石狮子是中国南方雕塑艺术的代表,那么马丁堂一楼中厅里一对西洋石狮则与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石狮子体形较小,具有鲜明的西方写实特点,骨骼和肌肉表现突出,体积感较强,十分逼真。

堂内的11件大理石雕塑,相传是康有为先生在欧洲游历时从意大利购得(亦有人认为是从法国卢浮宫带回),这就使这些石雕更具有纪念意义,也给马丁堂增添了更多的艺术情调,真可谓东西文化荟萃于一堂。

总之,作为中国第一栋砖混建筑,马丁堂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对研究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丁堂建成后,就成为岭南大学主要的教学和办公场所。岭南大学的师生员工大合影及其他各种集体合影,通常都是以马丁堂为背景。然而,马丁堂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其百年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积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建筑也和山水一样,都需因人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