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3辑
15558800000020

第20章 延伸阅读(2)

1912年5月9日,孙中山应钟荣光的邀请莅临岭南学堂参观,在马丁堂前向学生作了《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并与岭南学堂教职员在马丁堂前台阶合影。钟荣光与孙中山先生私交甚笃,他也是早期兴中会的会员,两人都有着强烈的革命和爱国热情。因此孙中山对钟荣光创办岭南大学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怀和支持,于是就有了在马丁堂前这次意味深长的讲话。

在演讲中,孙中山勉励青年学生要立志做大事,努力钻研科学,不可荒废学业,这样才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也就是在这篇演讲中,中山先生提出了“人类进化,非相匡相互,无以自存”的进步道德观,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它突破了狭隘的眼界,在当今的社会依然会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1912年至1917年,马丁堂内共开教室18间,岭南学堂的中学、大学和小学最高两年级均设于此,此外,还设有物理、化学等实验室。马丁堂一楼中部曾由博物馆暂用,陈列动植物矿物标本、古今中外货币以及风俗历史器物,岭南大学文学教授冼玉清女士就在这里担任馆长,一任便是25年。

冼玉清女士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岭南第一才女、杰出的女诗人、书画家、国学学者、广东文献专家,生于富裕家庭却一生节俭、才貌出众却终生未婚……尤其让我们好奇的是她与众多名人的友谊。冼玉清在岭南大学附中任教时,就曾经培养出了许多有成就的学生,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就是她的学生之一。

在校期间,冼星海的学识深得冼玉清的赏识,后来又获得她的资助赴法留学,两人之间形成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另外,冼玉清与陈寅恪的知音友情在学术界也一直被传为佳话。学术上,二人思想交汇碰撞,互相欣赏,陈寅恪在赠与冼的《题冼玉清教授修史图》中称赞冼玉清:

“流辈争推续史功,

文章羞与俗雷同。

若将女学方禅学,

此是曹溪岭外宗。”

在生活上,冼玉清参加了陈寅恪家许多事务的决策,甚至陈家子女婚姻。

“香江烽火梦犹新,

患难朋交廿五春。

此后年年思往事,

碧琅玕馆吊诗人。”

这就是在冼玉清去世后陈寅恪为其所做的挽诗,足见二人的知己之交。此外,陈忠凡、陈垣、叶恭绰、沈尹默、柳亚子、秦牧、梁羽生、陈毅元帅及夫人张茜等名流耆宿都与冼玉清有着深厚的交情,看来这位学界奇女子的魅力不能不让人们由衷地感叹。今天,当人们徜徉于渊雅的小路,驻足马丁堂时,还能感受到她那与众不同的风范和冰清玉洁的气质。

到了1948年,马丁堂主要作为图书馆使用,教育系办公室和另外的两间教室也在此地。1982年中山大学图书馆建成之前,马丁堂是中山大学的主要图书馆。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在这里主持过图书馆工作,如享有“北刘南杜”盛誉的图书馆学大师杜定友先生,著名图书馆学家袁同礼先生,著名教育家陈一百先生,中国近现代档案学奠基人,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史地学家周连宽教授,著名的目录学家、版本学家何多源先生,校图书馆原馆长、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创办人连珍先生等。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以后连同博物馆,于1983年一起迁入马丁堂,图书馆迁至马岗顶的新馆。如今,马丁堂是人文科学学院人类学系、中国族群研究中心、人类学博物馆及华南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教学中心所在地。

提起中国的人类学,没有人不会想起中山大学,这一门国际化的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充满荆棘,直到今天依然还处在起步阶段。

然而,自从1948年杨成志先生创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以来,这里的学术传统就一直被传承下来,时至今日更加发展壮大。杨成志、顾颉刚、钟敬文、陈序经、罗香林等大师级人物曾在这里默默耕耘,培养出了王兴瑞、梁钊韬、戴裔煊等著名学者。

20世纪80年代后,黄淑娉、容观琼、商志香覃、曾骐等著名教授,受聘任教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一辈辈为中国的人类学事业奋斗不息的莘莘学子,从承载了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激情与骄傲的马丁堂启程,崭新的人类学系正在他们的努力下茁壮成长。望着门楣上费老那苍劲有力的题字,可以看到了这位为中国的人类学、社会学贡献一生的老人的殷切期望。

目前,马丁堂的特殊历史意义和价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1996年马丁堂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建筑学会评为中国优秀近代建筑之一;1997年被定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携手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8月被广东省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岭南大学初设农学部

早在1908年,岭南学堂时期就在中学部开设农业课,培养学生务农兴趣。1916年春,岭南学校时期,纽约岭南董事局总干事格兰先生与堪萨斯州立农业大学校长华达商洽关于美国农业通过岭南学校与广东农业相互合作支援问题,达成共识,并派遣罗飞云教授来校任教。

1917年成立农学部,挂靠于文理科大学,部主任高鲁甫,本科学制4年,1921年第一届毕业生为郭琳爽。办农学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研究农学,也是为了考察我国南方农业及其耕作方法。

筹建岭南农科大学

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适宜,植物繁多,牲畜优良,特色农产不可胜数。以农立国,农民尚守千百年之旧法,终年辛劳,所得不足以供衣食,如遇灾年,更苦不堪言。岭南大学副监督钟荣光在美国人不赞成与不支持的情况下,坚持发展中国农科教育。

钟荣光提出的关于创办岭南农科大学的倡议,得到了广东省政府的支持。1921年广东省长公署第138号函复:陈省长核准资助岭南农大每年补助经常费10万元,并一次拨设备费30万元。与此同时,得到了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先后得捐款120万元以上,大部分用于建筑校舍。

筹建工作的重要一步就是组建岭南农科大学董事局。1921年10月,校董事局由5人组成,1922年11月12日,第二次年会扩大为9人,主席马应彪,副主席陈廉伯,司库兼书记李煜堂,董事有钟锦泉、陈殿臣、陈宗岳、钱树芬、林护,总干事李士瀛。岭南大学执行部代表为钟荣光。岭南农科大学董事局负责督理农大事业及策划进行;董事局须将筹划事情呈报于岭南大学执行部以便察核,得其承认方可进行。只有授予教授学衔的权责仍归岭南大学董事局。

岭南大学的组织管理体制

岭南农科大学得到岭南大学宪章条例的认可后,成为岭南大学各分科大学之一,为简化行文起见,称岭南农科大学为岭南农大。

岭南农大设校长兼场长1人,推定钟荣光为首任校长,由岭南农大董事局加委,接受岭南大学执行部代表的指导,有全权管理农大的一切事宜,如教务、试验、营业及推广等。校长只有授予毕业证书的权力,而无权授予学位。依宪章条例规定,本科毕业生学位仍由岭南大学监督授予。

岭南农大下设教务、试验、营业和推广4个部,又依学艺性质划分为田艺科、园艺科、畜牧科、蚕桑科和农产制造科,分属于各部,相辅进行工作。

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

钟荣光在筹划建立岭南农大时,首先抓紧进行两件事:一是募捐充实办学经费;二是罗致人才,增强教学能力。自筹建起,一批资历高深、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校任教,有傅保光、邵尧年教授等12人,还有岭南农大初期毕业生古桂芬、杜树材等5人。

岭南农大本科4年制,农业专修科为1年,蚕桑专修科为半年。讲授学科分为农林教育门、农林工程门、农艺化学门、垦殖门、畜牧门、森林门、兽医门、乳业、昆虫学、蚕桑学、园艺门、家政门、水产门等,开设的学科完全属于农学者有16科,其中田艺科为6、农产制造科为l、畜牧科为5、园艺科为4。其他必修学科,如生物学、化学、国文、英文、宗教等,则与文理科大学合办。计划增开的课程有高级农产制造学、植物分类学、地质学、农业教育学、纤维用作物学、乳脂牛油制造专论、乳业微菌学、植物繁殖法、肉畜学、园艺见习、乳业考据、心理学等。

科研工作。岭南农大侧重于五谷、牲畜、土壤、果子、蚕丝、牧草和水产等,研究中国农业的传统经验和西方的新法,以改良中国的旧法,同时传播中国数千年的农业经验于世界。在试验研究工作中,尤其重视中西农学家彼此联络、协作与交流。在省内与广东全省农林试验场向来有互助之谊。

在国内,岭南农大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南京高等师范等10所学校,派研究人员到江、浙、川、滇各省共同采集植物标本,标本室初期收藏的标本4000多种,其中有30种为新发现。国际间合作,与华盛顿农业部同仁共同进行柑橘调查等都收到了成效。

推广工作。推广部(曾改为劝农部)下设劝农处、交际处和出版处,以宣传学校研究所得成绩、振兴地方农业为宗旨。早期向农户推广木瓜种苗、发展种桑和推广免疫蚕纸,对发展广东养蚕业起了推动作用。组织并参加广东农产品展览会,推出的学校产品获得了奖金。

1924-1925学年,岭南农大为加速教学、科研与推广工作,曾拟定5项计划:辅助潮州农民与拓展潮州垦殖区之计划;举办广州57乡农业推广之计划;设立农民蚕业学校之计划;设立模范农民银行于广东蚕丝区并提倡组织乡村借贷制度于南中国之计划;设立科学研究所以增进自然科学教授之计划,获得北京庚子赔款中国文化改进委员会赞助款银元46万多元。

出版的定期刊物有《农事月刊》、《农学季刊》、《农事英文杂志》以及《农学丛书》、《广州丝业之改良》、《宰畜制肉指南》等。学生农会也注重印发普及性农事知识的书报工作,如《农家浅说》、《农林月报》等,颇受欢迎。

农场建设

1920年,农场原有土地200亩。1921年,岭南农大成立后,奉准广东省政府购得学校四周山荒地1000亩,作为校地和农场用地。由于条件改善了,将原有的农事试验场改为总场,筹划陆续设立4个分场,扩大农事区域,包括广东全省及福建、广西的一部分。把办农场与办农校和发展农业教育、加惠农民结合起来同时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