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3辑
15558800000009

第9章 延伸阅读(3)

20世纪上半叶,从辛亥革命到建立共和国以前,在革命斗争中牺牲和被反动派杀害,在各种场合为国捐躯的归国留学生成千上万。

共和国成立以后,滞留在各国的留学生和学者归心似箭,急切寻求回国之途,遭到了美国、日本、英国等政府的阻挠。他们奋起反抗,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始得归回祖国。

中国现代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1904年留日,1917年留英)冲破重重险阻于1950年回到祖国,领导开创了新中国的地质事业。钱学森在美国受到的迫害是学者们苦难经历中的代表。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真正的工业化建设,数代中国人的梦寐夙愿开始成真。历代归国的学子们,意气风发,崇论宏议,荣辱皆忘,全身心投入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事业,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写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光辉的新篇章。

唐家湾

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位于珠海市的北部,京珠高速公路、粤西沿海高速公路的起点处,由唐家、金鼎和淇澳三部分组成,面积130平方公里,设镇一级人民政权,下辖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约10万,其中户籍人口2.9万。

唐家湾镇有“与近代文明伴生的南中国海第一湾”之誉,被称为“陆岛相望岭南重镇”、“风云史迹近代名镇”、“携故纳今城中古镇”、“山海园林栖居美镇”,拥有着珠海市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最先进的科教资源和最良好的生态资源,是珠海市近期重点发展的地区之一,珠海市第五次党代会将唐家湾地区定位为全市七个城市组团之一,提出要将唐家湾建设成为环境优美、适宜居住和创业的现代化科教新城。

唐家湾环境优美,北倚青葱翠绿的凤凰山麓,面向浩瀚的南中国海,十几千米长的海岸线蜿蜒而上,山色水影交融,风景宜人。辖区内的淇澳岛是著名的生态岛,旅游度假胜地,湿地生态良好,8000亩的淇澳红树林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红树林扩种面积最大的区域,也是目前国内人工种植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

唐家湾拥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曾作为民国时期中山模范县及建国初期珠海县的县城,辖区内不仅有着距今4000多年的、被称为珠三角地区最典型、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沙丘遗址淇澳——东澳湾遗址,还有记录近代中国人民取得反侵略抗英斗争第一次胜利的淇澳白石街、古炮台和见证农民运动悲壮历史的上栅卢氏宗祠和淇澳祖庙等革命遗迹;更有突出反映近代岭南建筑中西兼容风格的唐家湾古镇、会同古村等成片古建筑群;尤其是清末民初,得风气之先,唐家湾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农业等诸多领域,名人辈出。在晚清派出的第一批120名官费留学生中,唐家湾就占了13名。在中国从封建走向民主共和的历史转型中,唐家湾涌现一批风云一时的人物,其中有洋务运动的先驱、开平矿务局和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人唐廷枢;有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有清华大学的创办人、著名教育家唐国安;有我国早期汉学家、中国律师协会的创办人唐宝锷;有同盟会女杰、为促进妇女儿童福利和世界和平事业而奔走的梁定慧;有清末民初的茶业巨子、上海“茶业公司”和“华茶公司”的创办人唐翘卿;有倾家支持孙中山的老同盟会会员、檀香山华美银行总经理唐雄;有资深外交家、曾担任过国民政府代理外交部长、常任次长等职的唐悦良;有粤剧红伶唐雪卿,有创作《帝女花》等粤曲名篇的作曲家唐涤生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苏兆征和人民版画家古元等;在我国近代史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也为家乡留下了共乐园、望慈山房、唐绍仪故居、苏兆征故居、卢慕贞故居、唐国安故居、古元故居等大量的名人故居;使唐家湾的历史文化资源难能可贵地统揽文化政治型、军事型、革命历史型、建筑遗产型、民族特色型的价值特色。

传承文明,开拓创新。近年“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建设,现代风貌的唐家湾又向世界展示另一个奇迹。唐家湾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有识之士前来投资,辖区内集聚了中大珠海校区、北师大珠海分校等5所国内著名大学,在校大学生达1.5万人;同时清华(珠海)科技园、国家软件基地、广东省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珠海民营科技园、拓普(珠海)软件园等高科园等也座落在唐家湾绵延10余公里的海岸线上,形成了一个以名牌大学为依托、以软件研发企业为主体、集产学研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走廊——科技创新海岸,古镇唐家湾成为珠江口西岸首个历史传统与当代科技相互缔结的知识港。

根据唐家湾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珠海市对本地区的战略定位,唐家湾镇党委、政府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扬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胸怀全局,开放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内在资源,积极争取和有效利用外在资源,乘势借力,力争把唐家湾建设成为科教唐家湾、人文唐家湾、法治唐家湾、生态唐家湾、安居创业唐家湾、文明富庶唐家湾,成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全国最具特色、最具活力、最具财富的现代化科教新城,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镇和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清华世家”

清华大学在中国高等学府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所培养的人才是许多高等院校无法比拟的。这所著名学府取得的成就与珠海唐家湾人唐国安、唐孟伦、唐贯方子孙三代人密不可分。唐家湾子孙三代人默默守望清华园,唐国安参与创办清华、奠定早期清华基础,复校有功;唐孟伦护校有功、建设现代化校园;唐贯方抢运清华古迹善本、发展清华图书馆事业。在近一个世纪中,大江日夜,守望连绵,他们为早期清华的创立、维系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体现和发扬。就是这样的一个家族,还曾被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戏称为“清华世家”。

唐国安在清华园工作有一位世侄伴同,这位世侄名彝,字贻典,号孟伦,广东省香山县(今珠海市)人。1911年至1922年任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庶务长11年,对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建树颇多,是早期清华的好当家人。建校最初10年,扩充地亩和兴建校舍是一项重要任务,受到历届校领导的重视,也是庶务长的一项主要工作。唐孟伦先是协助校长唐国安,将近春园和长春园东南隅并入校园,继而协助校长周诒春,实施增建校舍的计划。1914年学校设立工程处,聘庄俊专理其事,美国人莱茵协助一切。1916年兴建图书馆和体育馆,1917年兴建科学馆和大礼堂,统一由美国工程师麦谭设计,前者标定泰来洋行、后者标定公顺记承包建造,是为早期清华四大建筑。同时继续建造高等科东楼(即“清华学堂”东翼)和学生厨房,添盖医院、职教员住所,安置自来水管,建造北门外卫生纳秽池等。经过多年的努力,各项工程次第完成,至1921年大礼堂竣工时,清华园已有了“宏丽之建筑”、“获今日之巨观”、“洵为全国之巨擘”的新气象。这多得自工程处的努力,也体现了全校主管庶务工作的庶务长的辛劳。

除校舍建设外,庶务长还主管会计处,负责全校的财务工作,包括校内办学经费和国外留学经费,最高时一年达200万美元左右。庶务工作的业绩还包括:筹措一座园内邮局(二级局)和10个自建信柜的设立;建立3条通往城内的电话线,与各办公处设分机联系;扩充电厂,使电灯由初建时不足1000个增至2800个;打机井二口,在校河南北分敷自来水管;养植花木,保护明代和清代松柏;管理学生食堂;维护道路和河流;做好器具等物资保证;建成一支二十余人的校卫队,负责校内治安和保卫。此外,还负责园内木厂、成衣店、书店、鞋店、理发店、牛奶房、洗衣房等生活设施的经营。为保证校内用品的供应,1917年成立“清华售品所”,唐孟伦任总理。庶务工作本极繁琐,素有“杂务”之称,以上所举事项,仅庶务工作之荦荦大者。唐孟伦自任庶务长以来,历11年(含“清华学校”成立前一年半),迄未变动,使学校的基础设施能够稳定、有序地运转、建设和发展。《清华周刊》赞述他的工作作风为“理大亲细,求全校杂务之常完备”。清华学校早期经此建设,不仅校园环境优美,而且教学设施先进,生活便捷,为学界宗师、莘莘学子提供了进行教学、科研的优越条件,使得这座昔日皇家园林,成为当代重要学府。这里面饱含有唐孟伦的一片心血。

唐孟伦笃诚孝悌。他见三弟早逝,便将其子贯方接到身边并安排工作。唐贯方,原名冠芳,字尉谋,广东省香山县(今珠海市)唐家湾鸡山村人。自幼在农村读私塾,稍长去上海读中学。1923年到北京,进清华园图书馆工作七十余年,直到1917年离休,在清华园安度晚年。

还在七七事变前夕,清华已将一批古籍善本和贵重仪器设备秘密运出北平,准备迁往长沙,暂存放于汉口。抗战爆发,日寇进逼,武汉难保,学校临时决定将此图书、设备改运重庆。1938年夏,特派唐贯方和董树屏二人从长沙赴汉口,唐负责运书,董负责运设备。唐贯方到汉口后,经过几个月的奔走交涉,才弄到民生轮,将古籍善本西运。岂料船到宜昌,正赶上被史家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难民如潮,货物山积,人员和物资在这里拧成了一个死结,头上还不时有日机狂炸,情况十分危急。他只得食宿在码头,身穿雨衣,背挎工具袋,手持钉锤,日夜守护400箱古籍善本于码头上。三个月后,终于弄到船只,穿越三峡天险,渡过百多个急流险滩,历时十多天,成功地将图书运抵重庆北碚安置,400箱古迹善本无一受损。

“务本务实一世辛勤为敬业、自强自立毕生忠厚传家风”,这副挽联就是唐贯方一生的真实写照。他从年轻时起入清华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他没有一天离开过清华,没有一天离开过清华图书馆,即使在西南联大时期也在清华图书馆上班。他爱清华,对清华寄托着深厚的情感。这里蕴涵着他对祖辈们创业的缅怀,也蕴涵着对他们献身精神的景仰,常以此自勉并教育子女。他淡泊个人名利与荣辱,毕生守望清华园,看着清华大学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成为世界名校,心中无比欣慰和自豪。1996年12月3日走完95年的人生历程,在清华园安然辞世。

唐家湾子孙三代人,从南海之滨的唐家湾走出,来到清华园,辛勤开拓,默默奉献,为早期清华的创立、恢复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工作,本属敬业范围,称不上轰轰烈烈,但所表现的开拓、刚毅、务实的品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值得称颂。香港凤凰卫视更是称道唐家祖孙三代人全都“敬业以求、终老清华”,并把这作为清华精神时代传承的第一例。

唐贯方之子唐绍明(原中国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自幼受祖辈开拓精神的熏陶,立志要入学清华、服务清华。从高二起连续三年报考清华,最后考取清华奖学金,圆了自己的清华梦。毕业后留校任教8年。姐姐唐绍珍也在清华图书馆工作,姐夫余志先任清华汽车系主任(均已离休)。几个外甥也都在清华求学,算起唐氏宗亲,先后竟有五代人和清华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