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与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是近代中国仿照欧美教育制度创立的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学,它是在1904年开办的严氏家塾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其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严修(1860-1920年,字范孙,本是清朝翰林,做过学部侍郎,思想相当开明)和张伯苓。
严修和张伯苓在考察了日本教育回国后,于1904年在严氏私宅创办了敬业中学堂,1906年更名为南开中学堂。民国建立后,又更名为南开学校。1918年,严、张二人又赴美国考察私立大学的组织与发展状况,1919年,南开大学正式成立,张伯苓任校长。
作为私立大学,南开大学创办之初的艰难自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尤以办学经费问题为最。为解决这些问题,严修和张伯苓二人四处奔走,游说各地。为了筹到款项,张伯苓不知坐过多少冷板凳,挨过多少白眼,但他却说自己这样做,是“为兴学而作,并不觉难堪”。张伯苓还对自己的学生讲:“我为自己向人开口捐钱是无耻,为南开不肯向人开口捐钱是无勇。”在二人的努力下,南开先后得到了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前总统黎元洪、冯国璋,山西富豪孔祥熙等人的资助。此后,南开还得到过一些国外机构和个人的资助(如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捐助建筑及设备费12.5万元,河南袁述之捐款7万元等)。但南开接受私人捐款一向有明确的原则,即“决不受任何有限制之募款”。正是由于张伯苓的坚持不懈,南开大学才得以在艰难的状况下逐步发展成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府。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有文、理、商三科,招收了96名学生,周恩来是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1920年增设矿科(后于1926年停办)。在建立初期,南开大学就开时代先声,实行男女同校,这在北方的私立大学中是第一家。1920年秋季,许桂英考入南开大学文科,从此拉开了南开大学男女学生同校的历史。1927年至1937年,南开大学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设备更加完善:1927年,南开大学成立了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和满蒙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在当时的国内外学术界都颇有名气。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了经济学院,同时在理学院增设了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在校园建设上,1927年卢木斋捐资10万元,开始兴建木斋图书馆;1931年陈芝琴捐资建成芝琴楼。在学制上也有较大的转变,从最开始照搬美国模式发展为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这可以说是南开大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张伯苓认为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有五条,即愚、弱、贫、散、私,所以在办学中,张伯苓特别注意从这些方面教育学生。
首先,张伯苓非常提倡科学。虽然南开的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但在南开成立之初他就从日本购回了多种理化仪器,以后又每年添置。对该花的钱,张伯苓决不吝啬,使南开的教学设备在当时除教会大学以外的私立大学中可谓首屈一指。
张伯苓还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嫖、赌、烟、酒、早婚等在南开都是不允许的,学生一旦违犯就会被勒令退学。张伯苓还注意以身作则,他曾说:“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必先教育自己。”
为克服中国人弱、散、私的毛病,张伯苓还很注重体育锻炼和团体活动。南开规定每天下午四点以后是课外活动时间,所有学生必须离开教师和宿舍到运动场或社团参加活动。早在还是南开学校时,学校就拥有8个网球场,南开大学篮球队在当时号称“南开五虎将”。南开组织的新剧团所排演的新剧公演时曾经轰动京、津两地,并受到胡适的大力赞扬。
张伯苓在选聘教师的问题上也是用心良苦。由于经费原因,南开无力延聘大量教师,但张伯苓主张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名教师的能量,为教师创造优越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所以南开的师资力量还是较强的。有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一被南开聘用就委以重任,使这些年轻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就是刚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的。也正因为南开大学这种愿为“伯乐”的思想,吸引了一批杰出的青年学者来到南开。著名经济学家何廉在1926年学成归国时,出于日后学术发展的考虑,遂放弃了月薪300元的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职位,前往就任月薪仅180元的南开大学商科教授。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创办了经济研究所,出版了大批学术研究成果,还兼顾科研和教学,招收研究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张伯苓还相当重视学生的质量。对一所经费紧缺的私立大学而言,学生学费可以说是学校最稳妥的一笔大收入。依据南开的师资和教学设备,南开的招生规模可以达到500人。可是严修和张伯苓办学并不是为了赚钱,他们宁可少招生也要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一直到1937年南开的在校学生也仅有429人。
华北事变后,天津的形势日趋紧张。1937年7月30日,日军炮轰南开大学,成为抗战以来中国第一个罹难的高等学府。随后,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长沙城东的韭菜园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了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开大学于1946年迁回天津。1946年4月,教育部宣布南开大学改为国立。复原后的南开设有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即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共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同时,师资力量更为强大,一批学者如吴大任、肖采瑜、傅筑夫、卞之琳、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等来校任教。1948年,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久的张伯苓离任,由何廉代理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