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春,严修偕张伯苓先后走访参观京津两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学校、北洋大学、汇文大学及工业专门学校、法政学堂、师范学校等机构,考察大学的基本情况,借鉴各校经验,为筹建南开学校大学部进行准备。由于最初两次试办不成功,严、张和范源濂等人商议远走大洋彼岸向美国教育模式取经问道,而如此动作也颇为吻合中国高等教育大变革前夕的思想价值趋向。1917年,严修让张伯苓暂时离开了中学校长的岗位,资助他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是年夏天,已经不惑之年的张伯苓真的买舟西去,走进了那所于1754年创建的古老大学,重新当起学生,拜师著名教授杜威、基尔帕特里克、桑代克,研究教育理论,为期一年。第二年,让儿子们凑足经费的严修,也跨越大洋,来到美国,同张伯苓一起探求美国私立大学的办学经验。年届花甲的严修不顾体衰多病,先后在美国西部、中西部、东部、新英格兰各地区以及加拿大若干城市考察各级学校,详询其学制、师资设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访问了许多校长和教师。同时,他还注意考察其社会教育事业,如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等。他还到哥大去听讲,用他掌握不多的英文词句直接感受现代教育理论的奥妙。有趣的是,他还借助于类似今天的家教方式,请每天到哥大上课的张伯苓晚上来给他授课,他像个接受家教老师辅导的学生,在他的住处沏好香茗,预备好记录的笔墨纸砚,边听边记,提问切磋,甚至有时还有辩论。这种家教,从1918年7月7日起,一直讲了二十四五次,每次都有两三个小时,记了厚厚的一本笔记。这是一本极为珍贵的资料,这里集中体现了严修和张伯苓考察美国教育的感受,也反映了他们的大学理念和办学思想。
居留美国5个多月,使严修对美国教育制度、大学经验、学校筹款和教学管理有了比较具体、深入的了解。1918年11月,他偕张伯苓回国。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船过日本,严修得到了儿子在东京病故的噩耗。晚年丧子对于严修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严修强压胸中翻江倒海的悲戚,依然支撑着会见周恩来等在东京留学的南开学子,仍然思考着大学的如何建立。12月19日自东京起身,《严修日记》云:“夜不成眠,思量南开大学事。”12月23日火车过山海关,严修记云:“与范、张、孙三君论学事。”回到天津后,他们正式宣布了建立南开大学的决定。当时,张伯苓对欢迎的师生发表讲话说:“这次我与严范孙先生和范静生(源濂)先生先后游美,很有收益。一年多来,考察他们的国情及人民的精神,遂知教育是一国之根本,并且一国的人才全由大学产生而来。现在我国教育不兴,人才缺乏,不禁使人感而思奋,要立即创办大学。”他还强调:“现世为民主发达时代。我们要建设民国,而教育事业愈不可缓。现在国中国立、教会立的大学不少。我们要让世人知道,仰仗人民私力,能为教育作出贡献,南开大学就是要作成人民所立之学校。”
1919年初,旧历春节刚过几天,花甲之年的严修不顾体弱多病和刚刚丧子的悲痛,偕张伯苓开始为筹办南开大学奔走于京津路上。为了就近与张伯苓等人筹商大学事宜,他甚至提出要在南开学校内设立办公室。南开的私立性质,决定了其经费的不确定性,这也就造成了南开办学者不得不屡屡“折节化缘”的外在印象。清高的洁身自好无补于事功的拓展,看似低俗的奔走权门,换取的是成就教育的光耀亮色。严、张首先到了北京,在教育部拜见教育总长傅增湘,讨论南开大学立案事由;在六味斋约见蔡元培、胡适、陶孟和,征求建立大学的有关建议,寻求同行支持;在中山公园会见交通银行董事长梁士诒、币制局总裁周自齐以及曹汝霖等集议募捐筹款的具体办法。不久,严、张又分赴太原、保定、南京等地,请求阎锡山、曹锟、李纯等协助办学,以后又派人遍访各省军民长官及教育当局,敦请鼎力襄助。
为了筹款,向人求见,严修和张伯苓不知坐过多少冷板凳,挨过多少次白眼,但为了办成南开大学,他们并不自悲、自惭,诚如张伯苓说道:“虽然有时向人家求见捐款,被其挡驾,有辱于脸面,但我不是乞丐,乃为兴学而作,并不觉难堪。”
严修等人的努力终见成果,据严氏日记及南开学校文献所载,募得款项,为数不少,计有1919年梁士诒、周自齐、曹汝霖允捐四十万元,黎元洪允捐一万元;1920年陈光远允捐一万元,蔡成勋允捐五千元;1921年李纯弟李馨根据李纯遗嘱捐赠五十万元;1922年徐世昌允捐八万元;1923年靳云鹏允捐一万元。此外还有李组绅捐助的矿科常年经费与袁述之捐助的建筑资金,严修自己也于1919和1922年分别捐赠购书价款两千美元,还捐地折款一万八千元。南开学校自开办到1927年止共得捐款一百二十万元,对其扩建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以严修出力为最多。
南开大学从1919年4月起开始兴建大学校舍,5月成立大学筹备课,拟订校章,规划系科,组织招生,9月正式开学,录取周恩来、马骏、张平群等96名学生,25日举行开学典礼,严修、黎元洪、范源濂等莅会,私立南开大学诞生。南开中学在历经十五年办学风雨之后,终于有了与之相匹配的大学机构。严修适时地函嘱张伯苓:“他人反对我校,苟无正当理由,均可不必措意。若因言语失检,招人疑忌,则不可不自检”。张伯苓后来称严范孙先生为“南开校父”,除了孕育南开之功,显然还有更为深广的精神涵义。1923年,南开大学迁入天津八里台现址,严修邀请友人在此举办“城南诗社”聚会,放舟畅游,吟诗挥毫,雅集终日始散。
应当说,南开大学得以奠定、巩固始基并获初步发展,是与严修的努力与名望有着极大关系的。胡适在分析南开教育时,曾对严修在天津地方、直隶全省的道德名望及其对教育的信念、对新时代新学识的虚心接受给予很高评价。可以说,没有严修,就没有南开。
在南开大学最初的发展中,严修不仅从物质上给予南开大学支持,其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对学校早期的办学宗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无不有着重要指导作用。严修早在南开初创时便提出了“尚公”、“尚能”的主张,并在办学过程中一直践行“公能”二义。校长张伯苓1934年正式提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代表了南开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允公允能就是公能兼备,意即要培养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集体的公共道德,又要有服务社会的多方面能力。日新月异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要有创新和发展。南开校训作为一种永久的精神力量,博大的道德力量,强烈的感召力量,启迪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南开人,鼓舞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成为近代中国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严修主张“讲中学以通经致用,讲西学以强国富民”,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进,特别注重人格修养和校风建设。他手书的40个字的《容止格言》悬挂在当年南开中学东楼甬道中大立镜的上方,成为多年来养成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讲求卫生等良好校风的行为规范。对于南开文科的发展,严修曾拟与梁启超联合,吸纳优秀人才,使文科在全国建立学术地位和影响,梁启超对此也信心十足,表示“若将文科全部交我,我当负责任”,“南开文科办三年后,令全国学校文史两门教授皆仰本科供给”。后来,梁启超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他又计划在南开设立东方文化研究院,学校采半学校半书院制,院舍在南开,课程与南开保持相当的联系,主要研究孔孟思想和宋明理学。严修对此十分赞成,多次与梁研究磋商。在理工科设置上,严修支持张伯苓发展应用科学的主张,使南开大学比较适应了天津及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20年代,在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之精神的基础上,他与张伯苓苦心擘划,进一步提出:南开所抱定之志愿是认识中国、服务中国、培养解决中国问题之科学人才,强调南开大学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南开大学本着这一目的,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南开女中也是由严氏女学发展而来。从1902年女塾到1905年女小以至1919年到1922年的中学班,都是在严氏家中开办的。1923年开办南开女中也是以严修的老友言仲远捐款一千元为倡始的。1928年,严修又创办了南开小学,实则在此之前,严修早就着手筹划。他曾于1927年五月约集天津商界王心容、纪锦斋、蔼竹斋、金小泉等人共商筹募建筑资金之事,为其建校作准备。
至1928年,独具特色的南开系列学校(小学、中学、女中、大学)全部建成。
严修以他对教育的挚诚和奉献赢得了历史,也赢得了南开。他的德行流淌在南开人心中。正如张伯苓所说:“严先生道德学问,万流共仰!个人追随颇久,深受其人格陶冶。南开之有今日,严先生之力尤多。严公逝世,在个人失一同志,在学校失一导师,应尊严先生为校父。”
严修对中国教育的伟大贡献:一为适应洋务运动之需要而倡言在科举体制中创设经济特科,为国家选拔实用人才;二为首倡废除科举,规划兴办现代学校,并与张之洞、袁世凯一道,使之成为现实;三为在天津、直隶创办新式学堂,极大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四为自己出资并募集民间资本创办私立南开学校和南开大学。回首历史,不得不承认,严修的最大功绩不在前三项事业而在创办私学之举。时势发展到科举不得不废的地步,谁提出此一方案,谁操作执行,并不十分重要;换言之,世无严修,科举也必寿终正寝,新学也必渐次办成(事实上,同时期甚至略早,山东、山西以及南方诸省都已有官办新学堂出现)。但无严修,则必无南开;而无南开,中国现代教育即不敢说完整。
办学固然神圣,但绝不浪漫,更非仅凭美丽幻想所能成事。办学乃是思想者的产业。有思想而不以产业对待学校,其学必不能办成,梁任公欲办东方文化研究院而未果,即是显例。办学既为产业,则以投资为先决条件。严修办学经费之来源,除从自家产业中捐出部分外,主要经费得自富商和军阀捐赠,其次则有政府和外国资助。而严修和张伯苓之所以能使财神慷慨解囊,化来四方之缘,则是由于他们的办学成绩、人格声望和勤勉恳切的劝募努力。
考察教育
为了办好教育,严修曾多次到全国各地考察。从1910到1919年间,严修往南登泰山,谒孔林,过金陵,临焦山,泛太湖,访南通,小住沪滨,三游西湖,观浙江潮,凭吊严子陵钓台(桐庐)、禹陵、兰亭(绍兴),到慈谿。往北出居庸关,游明陵,抵张垣、宣化。往东小憩北戴河,出榆关,到奉天。往西经保定,去太原。还到过辉县、彰德、武汉、九江。即使是专为游山玩水而去的,他也不忘参观学校,访问教育界同仁,考察当地文化教育事业情况。这些年中,他参观的学校有北京清华学校、慈幼院,保定育德中学、省二师,济南模范小学,南京金陵大学、高师,南通南洋中学、农校,无锡竟志女师,杭州省师等。他还会见了沈信卿、黄炎培、经亨颐和一些教育工作者,与他们讨论教育有关问题,交流教育经验。
严修不仅考察国内教育,而且为了学习和吸收西方办学经验而多次纵游国外各地。辞官之前,他曾两次到日本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