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15辑
15559000000004

第4章 情系唐代木结构建筑

在美国期间他发现中国的建筑经典——木结构建筑,其中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很少在建筑史上有记载。回国之后梁思成开始了一生的对于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探索和保护工作。1937年6月的一天,北平尽管空气中有一丝紧张和不安,但大多数北京人还保持多年来形成的生活节奏。居住在北总部胡同三号的梁思成一家,正忙着准备出发去山西五台山,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搜寻一座可能兴建于唐代的寺庙——大佛光寺,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人发现过保存完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宛平城外,日军正在进行实弹军事演习,演习的内容就是攻克北平,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卢沟桥一带制造了多起事端,都因为中国军队保持克制而没有扩大事态,可是一切迹象都表明,战争已经临近了。

梁思成并不是不关注实事,但是他的全部精力都已投在了即将进行的考察上。他那年36岁,是中国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的长子,当时他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营造学社的重要成员,任法事部主任。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凝动的音乐,是永恒的艺术。

1937年6月22日,他们出发了。因为小时候一桩车祸留下的后遗症,梁思成的背部微微有点驼,一只脚略微有点跛,但他始终保持着充沛的活力。他的夫人林徽因也出身名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有名的才女,和梁思成志同道合。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共赴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日后梁思成回忆说:“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1927年,梁思成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

佛光寺真的存在吗?如果能真的找到唐代古寺,对中国建筑史来说将是最重大的发现。

从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被称为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民族经济接触现代科技进入了一个繁荣期,西方世界的物质文明大量涌入,动摇了中国文化界对本土文化的信心,而将目光投向了西方,忽视了对传统的注视。

1925年,梁启超把一本新近发现的古书寄给梁思成,在扉页上梁启超写到:“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这本书叫《营造法式》,作者是宋徽宗的工部侍郎李诫,著于公元1100年。它完整记录了当时宫殿建筑的各种建造图例和标准,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一部建筑标准手则。梁思成立即读了这本书,在一阵惊喜之后又感到莫大的苦恼,里面有太多术语还无法读懂,但他已经看到,研究中国建筑史的一扇大门已经打开,对于这本书的解读和研究,伴随了梁思成整整一生。

梁思成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自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沉的民族自尊。在过去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当中,建筑不是艺术,顶多是一些工匠们的手艺活而已,正是有了像梁思成这样的一代建筑宗师和建筑教育家,我们才真正开始了一种对于中华民族建筑美学的认识。

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之后,梁思成决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准备完成一篇中国宫殿式的博士论文。在这个过程里,梁思成发现,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1928年2月,他告诉导师为了完成论文,必须回国去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从此以后,梁思成回到了祖国,开始了他树立中国建筑史的事业。

1937年6月26号,梁思成一行人从北京乘火车到达太原,然后再乘坐公共汽车,在平原上经过三四个小时路程后到达五台县城。从五台县到佛光寺,梁思成他们走了整整一天,骑着驴行进在崎岖的山崖小道上,坡陡路窄,十分艰难。像这种探险般的野外考察,梁思成五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他刚刚加入营造学社,引发他们第一次实地考察的是一张照片。当时在北平的古楼展出了一张蓟县独乐寺照片,梁思成的同窗好友杨平宝看到以后告诉了梁思成,梁思成被照片中的巨大斗拱所震惊,他想这也许是一处早年的建筑物,于是决定实地去考察一下。

1932年4月,梁思成和两位营造学社的同事终于从北平出发,前往约80公里以外的河北省蓟县独乐寺。经梁思成考证,独乐寺史建于公元984年,是当时已知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对独乐寺的实地考察,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种方法意味着研究者不再是坐在家中,单纯以文字方式研究,而是走出去实地考察和寻找测量古代建筑,这是中国人用科学的方法,从实物中研究中国建筑的开始。第一次实地考察就获得如此重大的发现,这让梁思成兴奋异常,他迫切想知道,是否还有唐代木结构建筑。日本学者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制木构建筑,人们只能到日本奈良。伊东忠太,日本近代建筑史史学博士,1936年,也就是“七七”事变爆发前一年,他在新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上提出一种观点:“究广大之中国,不论艺术,不论历史,以日本人当之皆较适当”,言下之意是,中国人不具备研究自己历史和艺术的能力。在20世纪那段艰难岁月中,中国面对国土被侵略,文化要丧失的双重危机。这时梁思成偶然看到一本画册《敦煌石窟图录》,这是法国汉学家,博西河在敦煌石窟实地拍摄的,他看到117号洞中有一张唐代壁画《五台山图》,绘制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并指出了每座寺庙的名字,其中有一座叫大佛光寺。这让梁思成看到了发现唐代建筑的希望。1937年6月,梁思成和他心中的佛光寺越来越接近了。唐代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次高峰,在建筑历史研究上也有着重大意义,可是由于年代久远,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都使建筑的保存极为艰难。

从1932年到1937年间,梁思成已实地考察了137个县市,1823座古建筑,可是他一直期望发现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却一直从未出现过。

梁思成在文章中写到: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屡败于近代列强,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对于一切国粹,都失去了信心。

古老的被抛弃了,佛教、道教被斥为纯粹的迷信,许多庙宇被没收并改做俗用,被反对传统的官员们用做学校、办公室、谷仓,甚至成了兵营、军火库和收容所,毫无纪律的大兵们,由于缺少燃料,竟把一切可拆的部件——隔扇、门、窗、栏杆甚至斗拱都拆下来烧火做饭。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当中,很多古典建筑精品遭到了搬迁甚至毁坏的命运,想到这一点梁思成真是痛心无比。那么他的问题是到底唐代木结构建筑在中国还有没有留存下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资料当中梁思成发现,大佛光寺应该就在五台山的外围,可是一千多年前的建筑又是木结构,还能不能幸运地留存下来。梁思成这时候认为必须抓紧时间,赶快去找到大佛光寺,否则它很有可能毁于敌人的战火。

佛光寺,在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走完了一段漫长的发现之路来到它的面前。那次建筑史上最辉煌发现的具体情形,我们已无法听到当事人的回忆,惟一的依据便是梁思成1944年10月发表在营造学社会刊上的一篇文章《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1937年6月22日黄昏时分,梁思成一行到达豆村附近,这就是《敦煌石窟图录》一书中标有大佛光寺的大致位置。当年人烟稀少的豆村今天已成为豆村镇,有一万多人口,在镇中惟一的交叉路口,标明于此往北约五公里处,便是佛光寺所在。这段五公里的砂石路,直到今天游人还很少,正如梁思成当年所判断的那样,交通不便,香火冷落,寺僧贫苦,所以修理装饰都很困难,而正是这些原因,使佛光寺这座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

终于在1937年6月26日,大佛光寺向梁思成展示了它辉煌壮美的身姿。

它是一座雄伟的建筑,它有巨大、坚固和简洁的斗拱,超长的屋檐,一眼就能看出其年代已久远。但它能比我们以前发现的木建筑更古老吗?难道它就是敦煌石窟壁画中所展示的佛光寺吗?难道它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吗?高大的门登时就被我们打开了,里面宽有七跨,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辉煌无比。

然而真正的调查和判断是困难的,它究竟是不是唐代木构建筑,究竟建造于何年,千年的沧桑变迁中,它是否被后世彻底改建过。

6月27日,艰难的考证工作开始了。

佛光寺正殿居于十多米的高台之上,正殿横长三十四米,内殿纵深二十米,殿中有一座巨大的佛坛,赫然耸立佛像三十余尊,周边是一圈五百罗汉的塑像,整座殿宇净高近九米。

塑像、斗拱、梁架、藻井以及雕花的柱础都看过了,无论是单个还是总体,它们都明白无误地显示了晚唐时期的特点。

这时候,梁思成他们焦灼地想知道它的确切建造年代。

当梁思成踏进屋檐下的空隙时,他忽然看见梁架上,有古法“叉手”的做法是国内木构中的孤例,这种做法只有在唐代绘画中才有。这样的意外,使他们如获至宝。当他们终于从屋檐下,钻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时候,发现在背包里爬满了千百只臭虫。可是发现的重要性和意外收获,使得这些日子成为他多年来寻找古建筑中最快乐的时光。

6月28日,也就是梁思成在佛光寺的第三天,他们终于有了最重大的发现,林徽因注意到在一根大殿梁的根部有很淡的墨迹。这个发现对他们有如电击一般,没有比写在梁柱上或刻在石头上的日期更让人喜欢的东西了!那富丽堂皇的建筑已在面前,但怎样确认它的建造日期呢?唐朝从公元618年一直延续到公元906年,现在这带有淡淡字迹的木头即将提供盼望已久的答案。林徽因从下面各个角度辨认,离地两丈有余的横梁上的字迹,她依稀地看到“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原来出资建造这座庙宇的是一位女施主。同样身为女性的林徽因激动担心,是否是自己的想象产生了幻觉?她快步跑出大厅,在她记忆中,外面台阶前面的金桩上似乎有同样的字迹,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在那座现在完全保护的顶桩上,赫然写着同样的句子:“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金桩上刻着的年代是唐大中十一年,相当于公元857年,横梁和金桩上的字迹吻合在了一起。

那个身着便装,坐在平台一端,被巨大天王像挡住的女人,并不是僧人说的武则天,而正是出资建殿的施主——宁公遇本人。

佛光寺,一座建造在唐代857年的木结构建筑。那天夕阳西下,映得佛光寺一片红光,这是梁思成开始野外调查以来最高兴的一刻。他们将带去的全部的应急食品,沙丁鱼、饼干、牛奶、罐头统统打开,庆祝当时这一伟大发现。

这是他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惟一唐代木构建筑。不仅如此,在这同一座大殿里,他们找到了唐朝的绘画、唐朝的书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筑。个别地说,它们是稀世之珍,但加在一起,它们就是独一无二的。

年仅36岁的梁思成,站在这座辉煌的古庙前激动不已,而战争来了,这一中国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发现,顿时显得无足轻重,整个民族在为生存而流血,作为一个建筑学者的梁思成,只能以执著而漠然的方式,完成他那一代人应该完成的发现。

1937年7月9日,北平晨报上登出一则消息,说是梁思成从五台佛光寺打电报回北京,报告发现了唐代建筑寺院,而就在这张报纸的第三版上,还报道了七七事变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