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梁漱溟的一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父亲梁父。1918年11月8日,梁父自沉于积水潭净业湖,在他的遗书里如是写道:“梁父之死,系殉清朝而死……殉清……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幼年所学为本位。吾国数千年,先圣之诗礼纲常,吾家先祖先父先母之遗传与教训,幼年所闻,以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此主义深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主义为本位,故不容不殉。”梁父的自杀,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新旧两派的人物都对他为道德理想献身的精神表示极大的敬意。这种精神,在梁漱溟的身上有着完整的体现。
在梁父的影响下,梁漱溟从14岁以后,便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他后来能在任何场合坚持自己的见解,从不动摇,与他从小所受的教育是无法分开的。
少年师友1906年,梁漱溟第一次离开家来到北京城另一端的顺天中学。在顺天中学里,他是一个特殊的学生。国文课上的作文,他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俗见,以至一位教师警告他:“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当时的顺天中学是一所新式学校。在这所新式学校里,梁漱溟很早就成为各种学生运动的中坚。在1907年抵制美货运动中,梁漱溟甚至还和同学们冲进附近店铺查寻过违禁美货。
在梁漱溟的众多同学中,郭晓峰是一个很有抱负和才气的人。他是后来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的朋友,并且曾和毛泽东、李大钊一起在北大图书馆工作。那时,郭晓峰对儒道两家的经典以及《易经》已颇有心得,并且是谭嗣同《仁学》的热情宣传者。为此,梁漱溟非常崇拜郭晓峰,他将郭晓峰的谈话逐字记在专门的本子上,并题名为“郭师语录”。这种亦步亦趋的行为很快受到了同学们的讥笑,称他们俩为“梁贤人”、“郭圣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梁漱溟早年的志向和抱负。
梁漱溟的母亲在长期病痛之后去世了。在这一年年底梁漱溟曾屡次萌生自杀的念头。梁漱溟之所以产生自杀的念头,主要源于他对现实世界的黑暗的认识。梁漱溟在后来回忆他的这段经历时说:我渐渐晓得事实不尽如理想。对于“革命”、“政治”、“伟大人物”……皆有不过如此之感。有些下流行径,鄙俗心理,以及尖刻、狠毒、凶暴之事,以前在家庭、在学校遇不到的,此时却看见了,颇引起我对人生感到厌倦和憎恶。
另有一次,梁漱溟在北京街头闲走,看见一个拉人力车的白头发老头,勉强往前拉,跑也跑不动,而坐车的人,却催他快走,他一忙就跌倒了,白胡子上面都沾满血。这件事对梁漱溟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他当时便流出泪来。种种的黑暗现实,造成了他对人生的厌弃。
梁漱溟的这种社会关怀,很可以和他以后的种种行为联系起来。20世纪30年代初,梁漱溟在山东邹平搞乡村建设试验区的时候,他长期在农村生活,只有过年才回家住几天。在过年期间也绝不看戏,并且不许他的家人去看。他体会了农村的种种苦楚,认为看一场戏就花去几块钱,实在是一种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