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9辑
15559100000016

第16章 育良种写专著(2)

9.东北平原生态类型,即辽东半岛以外的东北平原。

10.内蒙古高原生态类型,包括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长城以北的地区。

11.甘青高原生态类型,主要是祁连山南北地带。

12.准噶尔盆地生态类型,指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

13.塔里木盆地生态类型,指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

14.青藏高原生态类型,包括昆仑山以南的西藏、青海高原地区。

金善宝及其同事们的上述研究和所获结果,都是国内外研究中国小麦的基础性文献,对于进一步了解和充分利用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以及在指导小麦育种和改进栽培技术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中的《中国小麦种类及其分布》于1982年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不仅要克服科研条件上的种种困难,而且要顶着“只拉车不看路”、“清除反动学术权威的流毒”等一连串政治帽子的压力,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春小麦育种工作。为了争取时间,利用我国幅员广阔的优越自然条件,他亲自登上黄山、井冈山、庐山等高海拔山地适宜春麦夏播的地点,搭乘海船去海南岛,越过五指山到通什自治州和千里迢迢去云南省元谋县,实地考察春小麦材料冬季加代的生长情况,从而提出春小麦在北京春种夏收、庐山夏播秋收、海南岛或云南元谋秋播冬收,一年三代(至少两代)的世代进程,以缩短新品种育成的年限。这种异地种植的做法能使被选育的材料经受由地理差异所提供的由低温到高温、再由高温到低温,日照由短到长、再由长到短的不同生态环境变化,还可以接受不同地区的病害和不同病害生理小种致病的考验,因而有利于筛选出具有广泛适应性和广谱抗病性的优良新品种。

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从1967至1973年,相继育成“京红2号”至“京红9号”系列春小麦新品种。其中“京红9号”1976年在26个地点的产量试验结果,都比当时引入我国的由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育成的被誉为“绿色革命”的几个墨西哥小麦品种显著增产。“京红8号”品质优良,1976至1979年,4年种植收获的籽粒,测定分析结果,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6.3%,赖氨酸为0.39%。这些“京红号”品种1978年在长城内外的冬春麦混种区已推广到60多万亩,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他先从春小麦冬季繁殖入手。井冈山、庐山、湛江、海南岛、元谋,到处留下他的足迹。终于,他获得了育种的成功。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时间一般需要8至10年,而在金善宝手下只需3至4年,这成为世界小麦育种史上一块里程碑。

1961年,金善宝主编了《中国小麦栽培学》,这是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首次以作物栽培为主题,组织知名专家学者集体撰写的旨在反映当时国内栽培科学水平的系列专著中的第一册,它起到了开篇启后的作用。1964年,他和刘定安主编了《中国小麦品种志》,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为本国的现代小麦栽培品种“树碑立传”的历史性文献。1983年,他为主编,庄巧生等为副主编,总结了我国近30多年来小麦品种演变历史、种质资源利用情况、亲本选配经验及育种成果,出版了《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的专谱。这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作物育种方面进行全面系谱分析的空白,而且对于进一步提高小麦育种水平也有重要意义。这本58万字的专著,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水平与特色,与国外为数极少的类似著作相比也是高水平的,因而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好评。1984年,该书获得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和1985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受《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的委托,金善宝邀集全国知名的农作物专家、学者,组成了以他为主任委员,庄巧生为第一副主任委员和李竞雄、黄佩民、卢良恕、杨守仁为副主任委员的农作物卷编委会,撰写出225万字涉及多种农作物、多个学科领域、具辞书性质的第一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该书于1991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树立了我国农作物科技发展史的一块里程碑。

1973年春天,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年近八旬的金善宝为了给党和人民多做些贡献,不怕戴“唯生产力论”的帽子,刚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卓资、集宁、丰镇和山西大同等地考察返京,又风尘仆仆地登上了去济南的夜车。在赶赴莱阳的路上,他血压突然上升,病倒了。人们十分焦虑,担心他发生意外。而金善宝呢?休息了半天,又精神矍铄地催促大家赶路了。当他看到大面积丰收在望的小麦,把血压高的毛病全忘记了,在麦浪里,他一面详细听取科技人员介绍情况,认真作记录,一面谈笑风生,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金善宝从50多年的农业科学研究生涯中深深地感到,农作物育种工作,一年只有一个生长季节,速度太慢了。通常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从去雄杂交到生产推广,少的要七八年,多的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远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春小麦,在北京是3月初播种,6月中收获,一年只能利用3个半月时间,其他时间都白白浪费了。虽然7、8、9月雨水、热量、光照都很充沛,十分有利农作物生长,而春小麦却利用不上。春小麦对温度和光照条件的要求并不苛刻,但在生长前期需要温度低一些(15℃—18℃),生长后期需要温度高一些(一般,如果满足了这个条件,它就能生长得很好,可以获得高产)。金善宝想,如果把一年四季都利用起来搞育种工作,把一年育1次种变为一年育2次种或3次种,就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年限。

金善宝通过调查和对海南岛冬季气候资料的分析,首先倡议利用海南岛冬季优越的温、热、光照条件进行春小麦繁育工作。冬季繁育问题解决了,7、8、9月的时间能不能利用起来?金善宝带着这个问题,又千里迢迢赶往井冈山、黄山等地进行现场察看,调查了解那里的土壤、气候情况。当他发现这里夏天天气凉爽,很适合春小麦生长发育时,高兴极了,亲自带领助手们上了庐山。在庐山植物园的大力协助下,1967年首次夏天繁殖春小麦获得成功。胜利的喜悦,使他忘记了疲劳,他们背着新收获的种子,立即又直奔海南岛。除了海南岛,他们还在云南元谋县建立了南繁基地。

现在,农业科学上果真出现了奇迹:一年可以繁殖春小麦2—3代,三四年时间就能选育出一个小麦新品种。这样做是很辛苦的,金善宝和他的助手们为了早日改变我国的农业面貌,甘愿自讨苦吃,往往在北京6月中旬刚收下种子,就立即出发上井冈山进行夏季繁殖,9月收获后,又迅速赶往海南岛或云南元谋进行冬季繁殖,收下种子又火速赶回北京进行春播。一年四季,“南征北战”,马不停蹄。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浇开了春小麦育种之花,他们培育出的“京红七号”、“京红八号”、“京红九号”春小麦新品种,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了奖励。

在金善宝的带动和启发下,我国农作物育种工作者在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的育种工作中,都采用了异地加代育种方法,大大缩短了育种时间,加快了农作物育种进程。

金善宝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小麦育种事业上,为改变我国的小麦生产落后面貌作出了贡献。建国初期,我国小麦平均每亩产90多斤,1983年已经达到亩产300多斤。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金善宝的直接主持下,先后育成小麦新品种近20个。其中,1934年育成的南大2419,推广面积最大时达7000多万亩,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5%以上。至今在长江流域仍有上百万亩的种植面积。一个品种,能在生产上推广这么长时间和这么大面积,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每年从春小麦播种到收获阶段,金善宝总是格外忙碌。他和助手们经常整天整天地在试验田里工作,连节假日也不例外。哪一个材料出苗早、生产快、成熟早,哪一个抗什么病,哪一个抗寒性好,哪一个长相好,哪一个穗大粒多,哪一个产量高等等,都细心观察,随时记在笔记本上。就这样,他和助手们在2400多份品系、品种中,挑选了10多个矮秆、丰产、抗病的品种作杂交亲本,进行成对杂交,又从大量杂交后代中认真地进行观察、选择,结合南繁北育,陆续育成了当前在生产上推广的“京红号”春小麦新品种。这批品种的特点是秆子矮、抗倒伏、品质好,对危害小麦最严重的条锈、叶锈、秆锈病具有较强的抗性,适应性广泛,产量一般在250—300千克,个别地方产量上千斤。它与国际小麦玉米研究中心培育的小麦品种(曾一度轰动世界,并被称为“绿色革命”)相比,无论在产量上或其他性状上都不相上下,有些方面,如产量适应性、品质等还超过他们呢!近年来,有不少小麦品种被引往亚、非、拉国家,在那里开花结果。金善宝为了我国的小麦育种事业,忘记了一切,身体一天天消瘦,老伴见了十分心疼,劝他不要天天往地里跑了。金善宝却风趣地说:“咱们的小外孙寄托在邻居家照料得很好,你为什么还要天天去看看呢?因为小外孙是你的宝贝。而小麦呢?是我的宝贝,我也得天天去看呀!”

金善宝作为我国知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出访过匈牙利、苏联和朝鲜。在访问原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时,曾与国际闻名的小麦分类学家M.M.雅库卜茨涅(讨论过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变异的问题。由于金善宝造诣精深,深受赞许,并于1957年被授予全苏列宁农科院通讯院士。1986年10月14日,农业部部长何康受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主席M.E.恩斯明格博士的委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仪式,将刻有“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会员”的金奖牌授予金善宝,以表彰他对农业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