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9辑
15559100000022

第22章 金善宝同志九十高龄祝寿词

北京作物学会名誉理事长、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小麦育种学家金善宝同志,今年喜逢90高龄大寿。在二月十日冒着风雪严寒赶来怀柔出席我们的年会,全体与会代表向金老表示忠心的感谢和热忱的欢迎。

金老早年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巧任浙江大学农学院付教授,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农艺系主任,南京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从事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工作六十五年,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育种又育人,品种遍南北,桃李满天下,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农业教育、农业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和尊重。

金老是我国小麦育种的奠基人,早年培育的南大2419小麦品种,种植面积曾达7000万亩;近年又亲自主持育成了京红一号、四号、八号、九号和中7706、7712等春小麦品种,在不同麦区受到群众的欢迎。金老在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期问,还多次主持召开全国作物育种工作会议和栽培研究工作会议,主编“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等重要理论著作,并对我国小麦品种分类和云南小麦新亚种鉴定等基础性研究作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建树。

金老理论联系实际,关心生产,团结同志,提携后辈,热心学会工作。北京作物学会成立后就一直受到金老多方的鼓励与支持。北京作物学会的成长和发展,是和金老的亲切关怀和教导分不开的。我们趁召开这次学术年会之良机,谨代表我会全体会员和广大作物科技工作者,向我们尊敬的老前辈、老科学家金善宝同志敬祝九十大寿,谨献松鹤延年画一幅,衷心祝愿金老新春愉快,阖家幸福,万事如意,健康长寿。

北京作物学会第三届理事会

一九八五年二月十日

像蜡烛一样燃烧

这个被人誉为“农业泰斗”、“东亚神农”的农学家,这个弟子如云,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已经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艰难跋涉了97个春秋。如果你见到他,你会惊讶面前的这位沧桑老人,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依然精神矍铄,风采依旧,就像傲然挺立在高山之上顽石之间的松拍,令你不得不叹服他生命力的顽强。

从农民的儿子到农业科学家。金善宝一生酷爱小麦科学研究事业。为了振兴中华农业,他不畏艰难、挫折,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为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农学家。

会稽山,苍翠秀丽,是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金善宝的家乡石峡口村就处在她的余脉中。1895年他就出生在这里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为人厚道、克勤克俭的乡村私塾先生,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纯朴健壮的山村妇女。金善宝从小随父在私塾读书,又随母下田劳动,在这样的家庭里,他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田间劳动,不仅锻炼了他的体能,而且使他目睹了农业生产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艰辛,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他日后立志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学毕业后,金善宝因为家中生活拮据,无力支付学费,便考取了学费,膳食全免的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他深深地爱上了农业科学这一行,立志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面貌。从此,开始了他农业科学研究的生涯。

为了振兴中华农业,金善宝经过努力,考取了浙江省教育厅公开招考的出国留学生。1930年,他赴美留学,先后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学习。金善宝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抓紧点滴时间刻苦学习。在美国,他倍尝洋人的歧视和凌辱,因为他的祖国母亲羸弱、贫穷。这使有着强烈民族自尊感和爱国心的金善宝痛苦异常,他再也无法忍受这些,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继续深造,于1932年返回祖国。

回国后,金善宝一边进行教学,一边从事小麦研究。他与助手一起克服了经费缺、条件差、环境恶劣等种种困难,从全国790个县搜集到的小麦农家品种里,鉴定出优良的农家品种。其中“江东门”至今仍做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早熟种质资源被利用。1937年,又从世界各地的3000多份小麦品种中选出了适合我国生长的“矮粒多”和“南大2419”优良品种。其中“南大2419”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区)推广、应用,种植时间长达二三十年之久。

新中国建立后,金善宝的生命里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除从事繁忙的领导工作和社会活动外,一直坚持小麦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与助手们一起跋山涉水、历尽辛苦,从全国各地征集到5544份小麦品种,经细致研究,鉴定,分属于普遍、密穗、圆锥,硬粒和云南小麦五个种。其中,云南小麦是由他发现、研究并决定的,是世界上独有的小麦新种。即使是在科研工作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科研人员处境艰难的“文革”期间,他也是想尽办法,冲破种种阻力、坚持春小麦的研究。他先后成功地育成了京字号和6028等等新品种,打破了自古以来,小麦一年只能播种一次、收获一次这千年不变的规律,一年繁殖三代。这项研究,把春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时间从十年左右缩短到三四年,成为我国小麦育种工作上新的里程碑。

近一二十年,金老虽年事已高,但他始终未离开试验田,而且还经常去外地考察、指导小麦育种工作,总结群众的小麦栽培经验。

金老一生著述宏富。其中,1934年出版的《实用小麦论》一书,为我国小麦史上第一部专著;1961年主编出版的《中国小麦品种志》,在中国同类著作中是佼佼者;1983年主编出版的《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半个世纪,特别是建国以来小麦品种的演变历史,填补了我国在小麦品种系谱分析研究方面的空白,获得1984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祖国未来的希望在年青人身上,金老深知这一点。他一生诲人不倦,在教育的园地里辛勤耕耘,桃李满天下。现在,他的学生中的许多人,在我国农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担负着重要的研究、教学任务或领导职务,为发展我国的农业科学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追求进步的学生到为民主而奋斗的战士。金善宝的一生是和小麦打交道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小麦科学事业。因而,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与小麦连在一起。其实,假如你稍加了解,便会知道金老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小麦专家、杰出的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金善宝的童年是在清末民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不安中度过的。那时,清王朝腐朽没落,封建统治土崩瓦解,民主革命风起云涌。金善宝十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一家人的生活就落在妈妈和哥哥肩上,日子日益窘迫。生活的艰辛,山村的落后,封建统治的没落,使金善宝幼小的心灵就向往着光明。辛亥革命像一股春风,吹进了会稽山,吹进了少年金菩宝的心里,他在山村再也呆不注了.他私下约集两位同学瞒着学校和冢庭,毅然剪掉头上的辫子,勇敢地奔向当时浙江革命中心——绍兴城,投考革命同盟会开办的绍兴陆军中学。这是他追求光明,追求民主的开始。在那里,金善宝第一次接触到民主革命的思想,并逐渐领悟到“民主”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他立志为民主,自由而战,为中华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抗日战争时期,金善宝任教于中央大学,他与梁希教授同住一室。他们心系袒国、民族之安危、时刻关心着时政,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进步活动,不仅是《新华日报》的热心读者,而且还是《新华日报》馆时事讲座的热心听众。抗战第二年,中央大学的要人们,为掩其假抗日、真内战的反革命嘴脸,打着纪念抗战一周年的幌子,掀起为前线抗日将士“献金”活动,金善宝对国民党政府这种欺世盗名的伎俩非常气愤,分文不献。翌日清晨,他手拄拐杖,不顾特务跟踪、盯梢,步行四里多狭窄、徒峭的石板路和土路,将一百元钱交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他激动地对办事处的同志说:“我的心在延安,在八路军身上。”当年冬天,中大校方又掀起“寒衣捐”活动,金善宝与梁希教授分文不捐,几天后《新华日报》登出“梁金先生献金二百元”的消息。他们的这一进步行动受到了重庆各界人士和八路军办事处的高度赞扬。

与共产党人的接触,使金善宝深知,共产党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只有她才能救中国。当他得知延安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时,他兴奋极了,当即将自己培育的最好的小麦种子亲自送到《新华日报》馆,请他们转送延安。

1948年,金善宝拒绝台中农学院的邀请,留在大陆。1949年7月,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黑暗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空有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门,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常常受到冷遇,而今,新中国就像初升之阳,充满了朝气,充满了希望,也使已过不惑之年的金善宝焕发了青春,他全身心地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曾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南京市副市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1956年他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从此,金善宝从一名新民主主义者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建国后,金老曾任九三学社副主席。他虽身兼数职,社会活动和科研活动繁重,但还是尽可能多的抽出时间,从事社务工作,为九三学社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很大贡献。

如今,金老已经97岁高龄了,他在多方面都曾做出过杰出贡献。对一个人来说,能在一个方面有所作为,就足以引为自豪。但金老不因为自己功成名就,也不因为自己年事已高就颐养天年,他依然壮心不己、耕耘不辍。金老现任九三学社名誉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协荣誉委员等职。每逢九三学社和科学技术界的一些重要活动,都能看到他那白发萧萧,依然健朗的身影,在追求与探索的道路上迈着坚实的脚步……(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