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国专”创办于1920年12月,原名“无锡国学专修馆”,由钱唐人施省之(名肇曾)捐资,聘唐文治为校长。校舍是租用惠山脚下锡商山货公所的两幢楼房。据说第一次招生,报名者近千人,只录取了正额二十四名,附额(备取)六名。1922年,锡人孙鹤卿(名圻)在无锡城内前清训导署旧址,重建尊经阁,县公署函请“国专”迁入。陆勤之又筹款建宿舍楼房五楹,这样就确定了“国专”后来在无锡城内学前街的校址。
1927年,改名为“国学专门学院”。1929年经国民党大学院特派柳诒征、薛光铕两人来校切实调查,报告为办理完善,旋于当年9月20日批准立案。奉教育部令改名为“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参照当时国立大学中国文学系各项规章办理,实行学分制,修学期三年,正式成立校董会。教育股校董:钱基博、钱基厚、顾倬、高阳、顾宝琛、秦冕钧、孙家复、陶守恒、陈轮、冯振,钱基博任董事长;经济股校董:唐滋镇、蔡文鑫、孙宗海、荣宗锦、荣宗铨、杨寿楣、杨寿彤、华之巽、薛弦明、丁彦章、吴云山、张廷桂、任传榜,唐滋镇任董事长。规定办学宗旨为“研究本国历代文化,明体达用,发扬光大,期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行政组织,唐文治总理全校,下设秘书、教务、总务、训育四处。另设三个委员会:教训军合一委员会;招生委员会;毕业考试委员会。校长为当然主席。重要会议两种:校务会议,由校长、秘书、教务、总务、训育主任、教授代表组成;教务会议,由校长、秘书、教务主任、教授、教务员组成。总的校长职权高于一切。这一切似乎很平常,但在当时从江苏全省,甚至从全国范围看,“国专”却是一所特殊性质的学校。1931年国联会教育科的唐克尔、培根来校参观后说:“我们来中国看过很多学校,读的是洋装书,用的是洋笔,充满洋气。这里才看到纯粹中国化的学校,才看到线装书和毛笔杆,并希望这所继承中国文化的学校能够发扬光大。”这话从表面上看并无恶意,其实帝国主义者希望中国社会永远停留在线装书和毛笔杆时代,乃是真话。这件事足以说明“国专”是怎么样的学校。另外唐文治自制的校歌,歌词是:“五百载,名世生,道统继续在遗经。乾坤开阔,学说何纷纭。惟我中国,教化最文明,上自黄帝迄孔孟,先知先觉觉斯民。大道行,三代英,我辈责任讵敢轻,勉哉,勉哉,俭以养德,静以养心,建功立业,博古通今,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从中清楚地说明“国专”是怎么样性质的学校。
“国专”向来只招男生,1922年起,为扩大招生来源,兼收女生。到1934年,因校舍不敷,于是逐年修建了几座楼房,又扩建了图书馆。当时在校学生都负担过建筑捐。为了建筑捐,有人曾将挂在饭厅上的一副板对,对句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把“道义”改成“酒甏”,“著文章”改成“铸铜钿”。学生的不满情绪,可以想见。其实那时私校向学生收建筑捐,是很通行的事。
抗战前一年全校学生有三百多人,七个班,正科三年,分甲、乙六班。另设一个补习班,入学程度较差的,先读补习班,再升入正科。“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麻痹青年,不让学生预闻国事,曾提出“读书救国”、“读经救国”等口号,而“国专”以崇圣读经别树一帜,所以很受教育部青睐。唐文治计划在无锡郊区,另购校址,大事扩展。后在宝界桥旁购定校址50余亩,计5年请工程师江应麟绘成校舍设计全图。1938年春,唐文治亲临奠基,准备兴工(后因抗战搁浅),当场朗诵四句祝词,词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蔚起,中国太平。”这时可算是“国专”全盛时代。
每天早上7点,唐文治准时到校办公,中午11点离校,风雨无间。有特别事故,下午校长室里偶然也会看到他巍然高坐着。唐文治在55岁(办“国专”的那年)双目失明,只能依靠听觉来了解一切。他的听力似乎特别敏锐,任何冗长的文件,经人口诵一遍,就能完全了解(平时阅读书报,也靠别人口诵),他还经常由仆人搀扶光临到教室、饭厅、宿舍了解学生遵守秩序情况。“国专”的饭厅秩序是比较突出的,几百人在一个饭厅里进膳,从来没人小声讲过话,也算真正实行了“食不语”的“圣训”。每周一的“纪念周”会,唐文治不仅每次参加,而且每次讲话。内容不外勤勉学生如何正心、诚意、进德、修业。这些叫人厌腻的老一套,真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好在他很懂得学生心理,讲话时间最多不超出二十分钟。每一学期,总有几次名人演讲,内容包括文史、哲学、艺术、时事等。当时国学大师章太炎住在苏州,来讲学次数较多。他说的一口余杭话,又喜旁征博引,很不易懂,幸有随从弟子作快速板书及记录,才解决了一些听众的困难。
“国专”校历上有两条特别规定:第一,孔子诞辰纪念,休假一天,举行纪念式。第二,每学期要举行一次全校国文竞赛。校长出题,全校学生每人同时写一篇一唱三叹的文言文。评阅完毕,名列前茅的还有奖品。唐文治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任内,有此同样规定。还办过“国学传习会”,每星期天,集学生于礼堂。讲解之先,诸人向孔子神位行三鞠躬礼。逢孔诞,举行祖典,佾舞毕备,钟鼓齐鸣。每学期,也有一次国文大会,前列的还有金银牌奖赏。
“国专”对学生出入管理,向不严格,随着形势变化,1935年起突然加紧,除星期日外,每周每人最多只能请假外出两次,而且必须准时返校,如超过时间,回来训育处定然找你麻烦。因此训育处跟学生经常发生争吵,后来校长室出布告有“如不遵守校规,定予严惩不贷”等语,才平压下去。
“国专”的课程设置,除必修科目跟当时一般大学的中文系相仿外,选修科目分义理、词章、考据三大类,读的都是专书,不采用通论或概论。如第一类经学,重点读的是论、孟、学、庸、孝经,由唐文治亲自讲授;子学,重点读的是老、庄、荀、墨、管。1935年又添设了教育学(由江苏教育学院的童润之来校兼课),规定学生于修业最后一学期(跟大学毕业生一样)须拱毕业论文一席,及格的给予一学分,借以提高毕业生身价。
“国专”学生会出版过《国专月刊》,创刊于1936年2月,到抗战后停刊。内容登载师生学术性作品,每学期一卷(五册),全年两卷(十册),借以向外交流。“国专”图书馆有新旧书四万多册,旧书中,元、明善本两千多册。
抗战军兴,学校迁入上海租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迁到广西北流,旋在桂林穿山购地建屋,暂时安定下来,敌陷衡阳,桂林疏散,又辗转播迁到蒙山和瑶山。胜利后迁回,分上海、无锡,两处上课。1949年江南解放,大部分学生随军南下,学校无形解散,“国专”至此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