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6辑
15559300000013

第13章 人生历程(2)

不畏权势,主张禁毒和支持华侨种稻。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提到:“南洋殖民地马来亚,对禁绝鸦片事无意实行,仍旧公卖,每年获利千余万元,概系我华侨之脂膏。”“1928年欧洲国际联盟会,特派与鸦片利益无关三国,每国一位计三位代表,来马来亚调查究竟是英政府贪此利权,抑是华侨必需品。”新加坡殖民政府居心不良,妄图歪曲真相,混淆视听,向烟民散布吸烟有益无害的谬论。政府官员甚至事先派人告知陈嘉庚,请其在欢迎国际联盟宴会上“切勿提起鸦片事”。陈嘉庚认为在马来亚禁与不禁鸦片,关系华侨利益甚大,在欢迎宴会上,他旗帜鲜明地阐明自己看法。他说:“南洋华侨受鸦片残害,而尤以马来亚为甚。”他“阐明指证”后即代表广大华侨强烈“要求国际联盟会诸代表以人道主义劝英政府早日实行禁绝,则无异美国林肯总统解放黑奴之功德云云”。事后,鸦片流毒虽未禁绝,但政府公卖已逐年缩减。陈嘉庚在公开场合不畏权势,言辞中肯有力,为维护华侨切身利益积下功德。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发生,马来亚亦深受其害。当时情况正如陈嘉庚所言:“民国二十几年不景气流行,男女失业日众,尤以华侨劳动界为最。当地政府为土人设想,改良水利,资助种稻,提倡粮食自足,竭力劝勉鼓励。然土人性怠志短,无甚效果。”当时,新加坡政府机构中设有“华人政务司”,下设“华人参事局”,陈嘉庚亦曾被选委为参事局员数年。他即以参事局员身份仗义执言,为华侨利益据理力争。他说:“当不景气之秋,土人既获水田权利,而华人则不能。然华人在马来亚占一半人口,欲图马来亚粮食自足,非华侨共同努力难达目的,余故提议请一视同仁。”但后来虽“蒙赞成通过,由华民政务司向上官要求,结果无效,余即辞退该局职务”。不搞种族歧视,这是国际公认的行为准则。当年,马来亚殖民政府歧视排斥华侨,致使陈嘉庚的正确主张未被采纳实施,影响华侨生计甚大,令人遗憾。但陈嘉庚坚持正义,大胆直言,其爱侨护侨之诚心,已为侨众所明察。

领导华侨,为抗战救国作出贡献。“七七事变”,全国震惊。侨居新加坡的陈嘉庚认为,日寇得寸进尺,步步进逼,这是祖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困难,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国人必须奋起抗战,华侨必须全力支援,否则祖国前途和命运堪忧!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国军民全面抗战;15日又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进一步建议国共两党立即停止内战,枪口一致对外,并提出“发动民族抗战,收复失地,争取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三项主张。同年8月15日,陈嘉庚被推举为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新加坡筹赈会”)主席,办事处设在恬和轩俱乐部。陈嘉庚当即在会上宣布:“大会目的专在筹款,而筹款要在多量而持久。”捐款分特别捐和常月捐两种。他以身作则,带头认常月捐,每月2000元(坡币),至战争结束时止。大会还决定在当年年底前全马要募捐1000万元(坡币),其中新加坡占300万元(坡币)。

陈嘉庚认为,祖国抗战,出钱出力是华侨应尽的责任,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到,那何以对得起祖国同胞?为此,他在新加坡恬和轩俱乐部办公处日夜坐镇指挥,掌握情况,解决问题,有时也深入各处,现场指导。随着抗战逐步深入,南洋各地华侨认为筹赈工作必须统一筹划,统一领导,为此各地侨领又推举陈嘉庚为南侨总会主席,办事处仍设在新加坡恬和轩。从此,陈嘉庚领导全南洋华侨,竭尽全力,募捐筹款,支援抗战。由于陈嘉庚的杰出领导和辛勤工作,各地侨领和华侨热情支持配合,南侨总会成绩显赫。其中,成效之一是南洋各地华侨,不分地域帮派,不分信仰和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少,都自觉地团结在支援祖国抗战旗帜下,从而实现了南侨史上空前的爱国大团结;成效之二是以南洋为主的海外华侨捐款及汇款数额巨大。从1938年至1940年三年总计不下30亿元。仅1939年即达11亿元,约占当年国内抗战军费总开支18亿元的2/3。陈嘉庚认为,“战争之国最需要者有人力与金钱两项”,因此,如果没有海外华侨这些金额巨大而又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援,祖国要坚持长期抗战,势必更加困难。

此外,抗战期间,陈嘉庚还以大无畏精神,公开揭露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罪行,给重庆投降派以沉重打击。接着,他又千里迢迢组团回国慰劳考察,力劝国共两党领导人,以大局为重,团结抗敌,不要摩擦,不要“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一切分歧待抗战胜利后再解决。陈嘉庚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大义凛然,既为广大华侨做出表率,又为捍卫华侨靠山做出杰出贡献,其丰功伟绩理当永载史册。

创办学校

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陈嘉庚决计回国兴办实业和学校。1912年,他从新加坡回到家乡,劝告集美陈姓各房停办私塾,联合筹办集美小学。第二年春天,小学正式开学,命名为集美两等小学。这是他在国内办学的开始。

小学虽然办起来了,但聘请教师十分不容易。陈嘉庚亲自到福州参观了省立师范学堂,看到那里每年只收学生几十名,而且多半是官僚豪绅子弟。闽南学生因路途遥远,难得有入学的机会。他认为要解决师资问题,必须设立师范学校和其他中等学校。1918年3月,他创办的集美师范学校开学了,收师范生三班,中学生二班,附设男女小学,同时成立幼稚园。中学生只交膳费,免交学宿费;师范生各费全免。为供应经费,1919年,他把所有的不动产橡胶园7000英亩和店屋货栈地皮面积150万平方米定为集美学校基金。1919年至1921年,继续创办水产航海、商业等职业学校。1925年到1932年间增办了农林学校、国学专科、幼稚师范、乡村师范等学校(后来进行了一些合并)。此外,还设立科学馆、图书馆、农林试验场、医院等等,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学校区,号称“集美学村”。

师范、商业等学校办起来之后,校长和大多数教师都要从外省聘来,于是又产生了中学师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替祖国培养各方面的专门人材,陈嘉庚又立了创办大学的宏愿。当时我国,尤其是福建,高等教育是异常落后的。这一时期,陈嘉庚的企业发展顺利,盈利有所增加,他表示要把这些盈利除留一部分扩大资本外,“尽数寄归祖国,以充教育费用”。1919年,他又从新加坡回到厦门,积极筹办厦门大学。这时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中国“门户洞开,强邻环伺,存亡绝续,迫在眉睫,吾人若袖手旁观,放弃责任,后患何堪设想!”我“久客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拟“创办大学校附设高等师范于厦门”。“民心未死,国脉尚存,四万万人民的中华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再一次表明了他的热心办学是和强烈的爱国思想分不开的。在发起人会议上,他当场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年付款总数达300万元。1920年,他邀请蔡元培、郭秉文、余日章、黄炎培、叶采真、邓萃英等人在上海开筹备委员会,举邓萃英为校长。1921年3月,设立“师范”、“商学”两部,在厦门及南洋各埠招收新生98名;4月6日,厦门大学暂借集美学校开学。次年2月,厦大由集美迁到新校址上课。不久就发展成为设有文、理、法、商、教育等五个学院的各方面都相当完备的闽南最高学府。

此外,在闽南各地,陈嘉庚通过集美学校的教育推广部,从1924年到1932年,倡办和补助了两所中学和七十多所小学。这些小学都是当时比较完善的学校,在当地起了一定的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