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6辑
15559300000018

第18章 陈嘉庚捐资兴学

陈嘉庚一生热心兴办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辛亥革命后,他回到家乡集美先后兴办了集美男子小学、集美女子小学、集美师范、集美男子中学、集美女子中学、集美水产航海学校、集美商业学校、集美农林学校、集美幼稚师范学校、集美国学专门学校共10所,另外还设立了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1923年孙中山先生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从此确定。这是当时全国惟一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学村”。

五四运动爆发,更激发了陈嘉庚的爱国热情,他来到厦门积极筹办厦门大学,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共300万元分12年付清。当时他的全部资产估值也不超过400万元,可以说为办大学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厦门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这是当时全国惟一一所华侨独资创办的大学,可是,这距离陈嘉庚所设想的可以容纳三四万名学生的规模还相差很远。因此,在建校两年略有基础之后,他就按原定计划向南洋富侨开展募捐工作,其中有一位是糖业大王,资产在亿元以上,一年可获利二三千万元,陈嘉庚亲自写信请其认捐500万元作为厦大基金,或捐办一个医学系,以为纪念,竟然遭到拒绝。但他并不灰心,仍然为厦大的发展而奔波。接着又向万隆、泗水两位富侨募建厦大图书馆,也没有结果。

为了替厦大、集美两所学校筹措经费,陈嘉庚于1922年回到新加坡,整顿企业。最初三四年间,经营还很顺利,年赢利都在百万元以上。在他的大力资助下,厦门大学在教学、科研、基建、设备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进展。在建校10年间,院系设置由最初的师范、商学两部扩展到文、理、法、商、教育5个学院和17个系。新建校舍40多座,3000余间,面积5至6万平方米。增购图书14.7万余册,生物和人类学标本1.8万余件,还附有动物博物院、植物院、气象台、物理机器厂、煤气厂、制革厂等机构,备有充裕的机器、仪器和药品以供教学试验之用。还聘请了许多国内著名学者来校任教,形成了“面向华侨、面向南洋、注重实用、注重研究”的办学特色,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学之一。

可是,从1926年开始,由于日货的倾销和同行业的剧烈竞争,使陈嘉庚所经营的各项企业,连年亏损,入不敷出。规模最大的橡胶品制造厂,又因为他带头抵制日货而被奸商雇人放火焚毁。使他在短短的三年间,资产损失460多万元。而1929年到1931年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货价暴跌,陈氏企业更是江河日下,一蹶不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陈嘉庚仍旧竭力负担厦大、集美两校的经费。许多人劝他停止两校经费来维持企业运转,可是陈嘉庚却说:“学校一旦停课关门,想要恢复就很难了。这样不但耽误年轻人的前途,还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企业还能够维持的时候,决不能停止办学。”有一家外国垄断公司以停止再为两校提供经费作为条件提出合作,陈嘉庚断然拒绝说:“不!企业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但没支撑多久,企业就难以维持下去了。最后被迫接受债权人的条件,1932年英国人的银行团将陈嘉庚的所有企业改组为陈嘉庚股份有限公司,因为改称股份制后,陈嘉庚就无权支付两校的教育经费开支。为此,陈嘉庚拒绝再担任董事经理。可是企业员工得知陈嘉庚不肯出任董事经理,就开始怠工。银行团被迫不得不请陈嘉庚继续留任,并请他开出条件。陈嘉庚坚持要月薪新加坡币4000元,否则不能接受。当时正处于世界经济不景气时期,这月薪约等于今日的40万元新币。银行团无奈,只得接受他的条件。但在月终发薪金时,他却嘱咐银行团把他的薪金汇给集美及厦大作为经费。银行团惊讶不已说:“您把薪金汇给学校,那你靠什么生活呢?”陈嘉庚说:“我的生活非常简单,每个月只需要几十元就够用了。”“那您的家庭也需要开支呀。”陈嘉庚说:“我的儿女都已经长大了,能够照顾他们的母亲了。”此外,他又通过捐款、借款、变卖校产种种方式千方百计地为两校筹款,在他的热情带动下,许多华侨也纷纷捐资相助,使厦大得以支撑下去。不仅教职工待遇没有降低,也未发生过当时教育界普遍存在的欠薪、扣发薪金等现象。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1934年陈嘉庚有限公司正式收盘为止。

到了1937年春天,经费困难日趋严重,陈嘉庚考虑到厦大、集美两校现在虽然还能维持现状,但却没有能力进一步发展,这样下去将会耽误学生的学习。为了集中力量办好集美学校,陈嘉庚写信给南京教育部长王世杰和福建省政府,表示愿意将厦大产业无条件献给政府,不论省立还是国立都可以,所有董事权一律取消。从此厦大改为国立大学。后来每当他追述当时的处境时,还无限沉痛而自责道:“本来想竭尽全力兴办教育,尽到我一个国民的责任,没想到经济衰竭,使我为善不能善始善终,反而牵累政府,真是抱歉无穷!”

陈嘉庚一生可以说是倾家兴学,他办教育的捐款,累计起来几乎相当于他的全部财产。可是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俭朴。平日身上的现款不超过五元,从来不进菜馆、咖啡店。在兴建集美学校时,他就住在集美学校董事会楼上的一个房间里,里面陈设十分俭朴,只有一对不对称的沙发,补过的旧蚊帐,一些旧家具和通常的日用品。而他平时穿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都打过补丁。他晚年为自己规定的伙食标准是每天五毛钱,经常吃的饭菜是番薯粥、花生米、豆腐干、腐乳,偶尔加上一种鱼。谁能相信这就是捐出千百万元来兴办学校的富豪的日常生活?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他这样热心兴学,既不图名,更不图利。他给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其他爱国华侨刻碑留名,自己却从不居功。他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建立那么多高楼大厦,却没有一所刻上他的名字或以他的名字命名。1923年集美学校师生和校友为了庆祝他的五十寿辰并表彰他的兴学业绩,募捐筹建“介眉亭”,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他说:“建亭为我祝寿那是沽名钓誉,我决不接受。”这充分体现出陈嘉庚的高尚品格,一个爱国华侨为国为民的赤子丹心。

毛泽东同志称赞陈嘉庚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确,在陈嘉庚这面爱国旗帜的感召下,海外华侨为国捐资已蔚然成风,这已经成为侨乡的一种经济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