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6辑
15559300000009

第9章 张謇大事记(2)

1908年五月,张謇以预备立宪公会名义,致函湖南宪政公会、湖北宪政筹备会、广东自治会及河南、直隶、山西、安徽、四川、贵州等省立宪派头面人物,商约齐集北京,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六月初,预备立宪公会会长郑孝胥、副会长张謇、汤寿潜等又两次发出请开国会电。6月24日,清政府批准了宪政编查馆拟定的《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章程颁布后,各省立宪派均忙于张罗咨议局议员选举活动,暂时把请开国会事搁置一边。

1909年各省咨议局先后建立,议长大多为各省绅商教育界较有声望的立宪派人士。八月,江苏咨议局正式成立,张謇当选为议长,随即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组成责任内阁。

1910年春,张謇召开江苏咨议局会议,决定再次请求速开国会。五月,又发动了第二次国会请愿。

1911年4月27日,至武汉,取得了湖北纱、布、麻、丝四厂的承租权。作为东南立宪派领袖为决定各省咨议局应采取的态度,决定由汉口北上进京。5月11日,车过河南彰德,顺道探访袁世凯。但对袁世凯的韬晦之计,张謇并没有看透,5月12日张謇抵京,被任命为中央教育会会长。

武昌起义后因张謇在上海,故由三哥张察出面成立通州军政府,宣布通州和平光复。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日张謇被任命为实业总长。政府新立,财政困难,急需军政各项费用。张謇作保为政府向三井洋行借得30万元,随后又以大生纱厂作抵押,向三井洋行再借50万。然新政府开支巨大,迫于无奈,孙中山、黄兴通过盛宣怀向日本正金财团出让汉冶萍公司50%的股权,以应付财政急需。张謇在上海得知消息后,立即致函孙中山加以劝阻,认为日本别有用心,盛宣怀尤不可信,抵押借款或让股权均有严重后果。此后临时政府秘书长奉孙中山之命向张謇作了说明,张謇不能曲谅此事,于2月12日正式辞去临时政府实业部长的职务。随后与章太炎等建立统一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相对抗,以拥立袁世凯。

1912年2月12日,由胡汉民推荐,张謇主稿《清逊位诏书》,袁世凯逼迫清帝逊位。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张謇为了让袁世凯尽快完成统一和建立行政秩序,以统一党和民社为基础,合并诸多政治团体,于5月初正式成立中华共和党,此后又将共和、民主两党合并,成立中国进步党。并将一切有影响、有号召力的革命党人尽可能网罗到北京,以减少不利因素。

清逊位诏书在孙中山、黄兴相继入京后,经他们与袁世凯,黎元洪联合蹉商,发表了“八大纲领”,国内政治似乎出现了升平景象,民族工商业开始复苏。张謇以为统一与秩序已经指日可待,因此以全部精力在南通家乡经营企业,推广地方自治。

1913年7月,袁世凯提出由进步党的熊希龄组织内阁。10月6日由国会选出袁世凯为正式总统,10月张謇应邀前往北京,就任熊希龄主持的内阁,总掌农林、工商两部。同年,北洋政府在北平设立导淮局,次年改为全国水利局,由张謇兼任总裁。

1913年11月7日,张謇去拜见袁世凯,提出“维持国会”的建议,但袁世凯要的是建立专制独裁统治,是更加集中和扩大的权力。

1914年2月,熊希龄内阁被迫总辞职,张謇因导淮工程却没有随同其他人一起辞职。张謇劝告袁世凯说,“解散国会、改总统制、祀天用衮冕”等,将会诱发新的动乱,可是袁世凯于5月以后干脆撤销国务院,改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随后张謇率实业团访美,并参观旧金山博览会。

1915年1月,袁世凯授张謇等为中卿。5月9日,袁世凯就“二十一条”与日本进行无耻交易,张謇深表不满,正式辞去农商总长职务。时袁世凯称帝之声甚嚣尘上,筹安会想拉张謇参加,被断然拒绝。11月再辞水利局总裁,彻底与袁世凯斩断一切联系,返回到南方,继续从事实业、教育、地方自治事业,并先后还请梁启超、杜威(美国)以及梅兰芳、欧阳予倩等前往南通演讲或演出。

1917年1月,由我国最早留学回国的农学家王舜臣、陈嵘、过探先发起组织的中华农学会,在上海教育会会堂召开成立大会(时张謇为上海教育会会长),公推张謇为名誉会长。

1912年至1921年的10年间,大生企业系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1918年至1921年4年间,大生纱厂在海门常乐镇南扩建第三厂,并拟在四扬坝扩建第四厂,在天生港扩建第五厂,在东台扩建第六厂,在如皋扩建第七厂,在南通江家桥扩建第八厂,于吴淞扩建第九厂。

大生企业在欧战期间及以后几年中得到空前发展,1917年至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截至192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资本增加到360多万两,历年纯利累增总额共为1660余万两,同时着手兴办了金融业,扩充了航运业以及公共交通。到1927年时,南通的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6公里,占江苏省的52.6%,约占全国的12.7%。此外还增设了一批大小不等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盐垦事业也有很大发展,他先后投资了70多个盐垦公司,南到长江口附近的吕泗场,北到海州以南的陈家港,包括南通、如皋、东台、盐城、阜宁、涟水等县,在濒临黄海的200余英里沿岸冲积平原上,公司林立,垦区遍布,占有土地总面积达455万亩,已垦面积70万亩,投资总额共2119万元。现今盐城的大丰、射阳两县既为当时大生资本集团的下属盐垦公司转化而来。

1920年前后,张謇的事业达到了顶峰,成为影响中国政局的重量级人物,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他身兼南通实业、纺织、盐垦总管理处总理,大生纺织公司董事长,通海、新南、华新、新都盐垦公司董事长,大达轮船公司总理,南通电厂筹备主任,淮海实业银行董事长,交通银行总理,中国银行董事等职。大生资本集团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企业,1921年大生资本集团的全盛时期资本总额达2480余万两,成为长江三角洲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综合性企业。

但随后情形急转直下。1921年淮河流域由于连续两月大雨,洪水泛滥,江苏受灾惨重,造成棉花价格上涨;袁世凯死后,军阀统治由表面统一转入公开混战,1922年爆发的直奉战争,造成大生主要产品关庄布失去了东北市场;同时由于大生历年盈余分配过巨,影响了扩大再生产资金的提留,而且欧战过后汇率变动,造成买入机器的成本大增,机器长期得不到更新;加上大生的投资面过广,大股东挪用巨额资金和无度的开支,造成了大生纱厂负债累累,资金枯竭,原料缺乏,生产几陷于停顿;特别是欧战结束后,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再次使民族工商业陷于凋敝,尤其是以日资纱厂为代表的外强卷土重来,使得大生资本集团很快由盛而衰。

1922年起,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连年亏蚀,债务不断增加,一厂结亏为39万多两,负债总额达到1242万余两,二厂结亏为31万多两,负债总额也达352万两。从此大生资本集团迅速走上衰败破产的道路。特别是1924年大规模的江浙之战和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战火一直延烧到张謇赖以生存的长江口,对已处困境的大生资本集团无异是致命打击。

1925年大生资本集团的情况愈益恶化,当年7月,由上海方面的中国、交通、金城、上海四家银行和永丰、永聚钱庄组成债权人团全面接管大生企业,张謇被迫把将近30年苦心经营的全部企业交给债权人江浙财团接办。但是江浙财团也无法使这个老迈衰疲的大生纱厂起死回生,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日本纱厂的排挤下,大生纱厂依然产销两困,通海地区的大生资本集团在军阀混战的情况下走向最后崩溃。

1926年8月24日处暑,张謇病逝于南通。

1929年胡适为张孝若所作《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的序言中说:“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1953年12月,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张謇的侄子全国工商联代表张敬礼有幸与毛主席、周总理同席。席间,谈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毛主席说:“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