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7辑
15559400000002

第2章 教育思想(1)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康有为义无反顾地向穷途末路的封建势力发起了进攻。他创办学堂,传播变法图强思想,为维新运动培养干部骨干;他多次冒死上书光绪,呼吁治定国是,立即变法;他办报纸、组学会,为了变法维新事业,不惜流亡国外16年。

康有为把开办学堂,培养人才,作为进行维新运动、拯救中国的手段。他感到,在一个民智未开、人才奇缺的国家,要从事维新变法,改造社会是不可能的。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必然要伴随一场大的文化教育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故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1890年春,康有为举家迁往广州,居住在祖传老屋“云衢书屋”,开始了传道授业的生活。

康有为办学的招生举行的是面试,他同应试者进行严肃认真的谈话,主动向应试者介绍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猛烈抨击汉学、宋学和八股训诂词章,指责教育界的积弊,宣传孔子改制等一套新说。凡能接受他这惊世骇俗之论的,即予录取。在康有为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思想,忠于他的学说和事业的门生。

康有为的开门弟子是陈千秋。陈千秋十分仰慕康有为敢于冒死上书皇帝,请求变法的大无畏精神,故特登门求教。经陈千秋的介绍,梁启超成了康有为的第二名学生。当时梁启超的身份比康有为高,与生活坎坷的康有为相比,梁启超真可谓是春风得意。8岁学诗文,12岁补博士弟子员,成为少年秀才,17岁中举。但他在听了康有为的独到见解后,毅然决定放弃举人之尊。

也许正因为梁启超有如此务实的胆魄,才使他在历史上成了与康有为齐名的伟人。梁启超记下了他与康有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推陷廓清之。自辰人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文,且疑且惧,与通市联床,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不少有志青年如徐勤等闻风而至,学生人数骤增至20余人,云衢书屋显然无法容纳了。1891年春,康有为便将学堂迁入长兴里邱氏书屋(今广州中山4路长兴里3号)。长兴学会,这个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第一个摇篮就这样诞生了。在这里,年方34岁的康有为“与诸子日夕讲业,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

1893年冬,办学规模的扩大,学堂又迁至广府学宫文昌殿后的仰高祠。康有为正式给学堂命名为万木草堂,其意以树人如树木,寓培植万木,为国栋梁之意。万木草堂的建立,标志着康有为教育救国的实践进入了新时期。此时康有为名声鹊起,从游者岁增,动至数百人”。全盛时,万木草堂是学者大集,乃昼夜会讲。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康有为特别重精神、贵德育。《长兴学记》中,康有为要求学生要有“四耻”,即“一耻无志”,“二耻循俗”,“三耻鄙吝”,“四耻儒弱”。“若有四者,不能学道,愿深耻之”。康有为经常鼓励学生,要仿效勇于献身国家富强的先辈,培养救国救民的使命感,责任感。据梁启超回忆,康有为“每语及国事机理,民生憔悴,外海凭陵,辄慷慨欷嘘,感至流涕。吾侪受其教,则振荡怵惕,凛然于匹夫之责,而不敢自放弃,自暇逸”。学生们从康有为身上,直接学到了济世救民新一代知识分子的风范。

智育方面,康有为主张以孔学为中心,认为“百家皆孔子之学”,“诸教皆不能出孔学之外”。“必知孔子改制《六经》,而后知孔子之道”。同时,康有为也很强调经世致用,课程有: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实用学和群学。康有为希望通过中外历史的分析总结,以作为维新变法的参考。康有为还很重视西学,他要求学生学习泰西哲学,万国史学,研究万国政治,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及其自然科学。康有为规定,他的学生要读西洋译述百数种,以此来打开学生的眼界,架起向西方学习的桥梁,从而为国内的维新变法服务。

教育理论的革新

19世纪末的中国,是存亡危急之秋,清王朝的腐败有目共睹,任谁处在这个时代,温和的便主张改良维新,激烈的便会要求革命。前者的代表人物就是康有为,他是改良运动的维新人物,他处在那个时代,自认为要担负起一个迫切的任务,必须打开主政者的眼界,给他们灌输维新变法的思想。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中,变科举、废八股,兴学校、育人才,派游学、译西书,倡平等、重女教等方面占重要地位。康有为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人才的多寡和教育的得失。他把教育作为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强调教育在改造社会方面的作用。他指出“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原因“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日本之骤强,由兴学之极盛”。他要求仿照日本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中国的文化教育。

1.变科举、废八股。在科举统治教育的封建时代,提出变科举、废八股,是对封建教育的否定。1898年他上书皇帝,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中,抨击八股取士流弊,要求立即废除八股,改试策论。他面见光绪时力陈八股之害。他说“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故士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改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至大位之故。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胶州、旅大、威海、广州湾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他要求改革教育制度:“从此内讲中国文学,以研经义、国闻、掌故、名物,则为有用之才;外求各国科学,以研工艺、物理、政教、法律,则为通方之学”,这样就可以求得各种人才。以后,多设学校,教以科学,等到学校之风已开,就可以慢慢废除科举了。他把变科举、废八股作为立国育才的大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青年从“唯事八股,只读‘四书’”的囹圄中解放出来,把精力用在学习、研究科学知识、政治理论中去,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2.兴学校,从婴幼儿抓起。康有为一方面积极要求变科举,一方面又积极提倡办学校。他把变科举比作治病时“以吐下而去其宿疴”,把兴学校比作“宜急补养以培其中气”。他要求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建立新式学校;他提议把书院、祠庙改为学校,把庙产变为办学经费,并鼓励乡绅捐款办学。在1898年的《请开学校折》中,他提出关于学校体系的设想:乡立小学,儿童7岁入学;县立中学,儿童14岁入学;省府立专门高等或大学,凡中学、专门学毕业者可升入大学;在京师设一规模较大的京师大学堂。康有为设想的学校体系,实际上是希望在中国实施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

3.派游学、译西书。康有为在1898年5月的《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中,力陈派游学、译西书的重要性。要求清朝统治者效法日、俄的办法,“亟派游学以学欧美之政治工艺文学知识,大译其书以善其治”。他建议在京师成立译书局,主管翻译工作,各省也可成立译书局。除去由国家聘请翻译人员外,私人也可译书,合格者予以奖励。他认为仅靠翻译外国书籍还不可能全面了解外国情况,更不可能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离不开实验和实习,没有先进设备,不实际操作是很难掌握的。他建议,大县3人,中县2人,小县1人,全国大约可派出3000人去游学。除去国家派游学外,也应该鼓励私人游学。康有为的派游学、译西书的主张,对变法维新、发展我国的资本主义有积极作用,对以后留学制度的建立也有影响。

4.倡平等、重女教。康有为主张男女平等。他针对封建制度下男女不平等,妇女受压迫的现实,大声疾呼给妇女以平等自由,请求清帝下令铲除缠足陋习,保护妇女健康,违者重罚其父母。在他理想的大同世界里,“男女平等,各有独立,以情好相合”,女子一切与男子无异。在教育上不分男女,女子学习以后也同男子一样工作。凡妇女学有成就,可以为官、为师。用人的标准但问才能,不应有任何限制。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特别是在封建礼教严重束缚妇女的中国,上述思想极为可贵。

学前教育论

康有为首先论述了胎教的重要性。他指出“生人之本,皆在胚胎,人道之始,万化之原也”,必须“教之于未成形质之前”,才能“正生人之本,厚人道貌岸然之原”,从而使人能成为“至善”之人。因此,胎教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一生教育的成效。他说:“胎教既误,施教无从”。同时,康有为不但将胎教视为教育最基本的一环,还肯定了胎教是“人种改良之计”,这种优生学观点是很有远见的。

其次,为了实施胎教,康有为对专为孕妇设立的人本院的环境、建筑、设备、医疗、卫生、保健、教育、服务等方面提出了40多条要求。他十分强调外感影响的作用,认为人脑“一有所感于外物,终生受之而不忘,迂事逢时,萌芽发扬”。同时他指出“胎孕多感地气”,把一个人的面相、性格、肤色以至人口出生的多寡都归之于受不同地区、不等地势以及不同气候的外界影响而产生的结果。

康有为认为山谷崎岖阻之地,生人多瘿瘤突额,性情褊狭,热带黑人不仅其貌不扬:黑面银牙、尖腮斜面、脑后颐前,且皮肤黑黄,汗出太多聪明亦减。因此他主张胎教之地一定要选择温冷带间,平原广野,水泉环绕之地。这里康有为能够注意到环境对胎教的影响,应当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为了保证胎教的正确实施,康有为还要求孕妇入院后,一切衣食住行都应由医生安排、照顾,有专门的女傅为其讲课,使孕妇学习“人类公理”、“育儿之法”等知识,还要为孕妇选取所看之画、所读之书,注意交往的人,使乐音不绝于耳。即一切以能使胎儿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为前提。

另外,康有为还认为人本院应给孕妇极大的尊重,他指出:“妇女以生人为大任,故公立政府尊崇之、敬养之”,认为“孕妇代天生人,为公产人,盖众人之母也。”且孕妇有生子之苦,故“公众宜为天尊之,为公敬之。”他提出孕妇每生一胎,政府都应奖给“宝星”,以使人把为天生子、为公尽职视为神圣光荣的事。

康有为的胎教思想既来源于我国古代及民间的传统,又吸收西方资产阶段的民主和科学思想,因此,他的胎教思想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与古代的胎教思想相比,又无疑是向前进一步,增加了一定的的科学成分。

凡婴儿出生后,满6个月即断奶,产母离开人本院,婴儿则被送到育婴院养育。满3岁后,移入慈幼院或怀幼院教养,如不设慈幼院,则仍在育婴院受教育,直到6岁入学为止。这样就免去了母亲生育孩子后怀抱与抚育孩子的责任,一律由公立政府另请专人负养育之责。

康有为非常重视婴幼儿阶段的教育,他指出:“自始生而镕铸冶斵,长后而镕铸冶斵则难”,以此说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17条措施,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对工作人员的任用提出了具体要求,拟订了分工和奖惩制度。如要来选择德性慈祥、身体强健、资禀敏慧的女子作“妇保”。规定两岁以下的幼儿每位女保专抚1人,两岁以上的幼儿则可以每位女保看护2或3人。由于女保负有代母之任,有大公德于其表现赠以仁人慈保宝星,宝星愈多则愈光荣。

2.对院址的选定和院舍的布置作了规定。在规定中他特别强调“不得在山谷狭隘倾压、粗石荦确、水土旱湿之地”,更不能靠近市场、戏院、坟地、作厂、车场等哗嚣和污秽之处。同时要求院内应楼居少而草地多,爽垲而通风,多植花木,多蓄鱼鸟。

3.对教育目标、内容也作了明确的规定。他把“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作为教育目标。教育的内容有语言、歌曲、常识、手工等,特别重视手工制作对日后谋生或从事管理工作的作用。

4.重视婴幼儿的保健工作,规定早晚由医生巡视2遍,穿衣、饮食、游戏都要适度。小儿有病,则每日诊视3次,重者则特殊护理。

康有为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一整套儿童公育思想,设想了从胎教到幼教的完整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他的理想虽然是永远实现不了的空想,却反映了新兴大同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