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7辑
15559400000003

第3章 教育思想(2)

康有为在其所著的《大同书》中描绘了理想大同社会的蓝图。“大同”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描绘出的理想社会的模式。康有为在传统的大同思想基础上,杂糅中国今文经学的公羊学说、印度的佛教和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进化论等思想,以思想家特有的敏锐和睿智观察思考世界,构建了一个近代的大同社会。在《大同书》开篇,康有为即以“入世界观众苦”为题,详细列举了现世人类所遭受的“人生之苦”、“天灾之苦”、“人道之苦”、“人治之苦”、“人情之苦”、“人所尊尚之苦”等六大类共37苦难。接着,他开始分析苦难产生的原因,“然一览生哀,总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而已。”找到苦的根源后,他开始寻求解救众生苦难的办法,“吾救苦之道,即在破除九界而已。即去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去形界保独立、去家界为天民、去产界公生业、去乱界治太平、去类界爱众生,去苦界至极乐。”破除九界,人类就会迎来至公至平、幸福美满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

教育是通向大同社会的重要手段。康有为生活在半殖民地的晚清社会,亲眼目睹种种衰相,出于“不忍之心”,欲图振奋,他认为“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尖锐指出:“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不修也。”疾呼“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救国救民的重要手段,注意教育在培养人才、改造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把教育看成通向大同社会的重要手段,“太平世以开人智为主,最重学校。”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大同书全书数十万言,于人生苦乐之根源,善恶之标准,言之极详辩,然后说明其立法之理由。其最要关键,在毁灭家族。”去家族在破九界至大同中占有重要地位,康有为的教育主张在“去家界为天民”中体现最充分,他强调消灭家族后由政府设立“公养、公教、公恤”系统,实行0-20岁的义务教育。另外,在“去种界同人类”中计划用学校教育提高黑人素质以进行人种改良;在“去形界保独立”中提倡设立女学以提高女子独立的人格;在“去产界公生业”中主张设立农工商学校等都体现了他的教育主张。

康有为描绘的大同社会是无国家、无阶级、无家庭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由公政府管理社会事务,人人接受平等的教育。“自慈幼院之教至小学、中学、大学,人人皆自幼而学,人人皆学至二十岁,人人皆无家累,人人无恶习,图书器物既备,语言文字同一,日力既省,养生又备,道德一而教化同,其学人之进化过今不止千万倍矣。”在大同之世,学生无需择校,“太平世地地相同,地地平等,不待裹粮远学焉。”针对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康有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批判了“夫为妻纲”、“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烈女不事二夫”、“缠足”等封建传统思想和陋俗,指出“女之与男既同为人体,同为天民,亦同为国民。同为天民,则有天权而不可侵之,同为国民,则有民权不可攘之。”康有为重新解释《礼记·礼运》中的“女有归”,“‘归’者,岿然独立之象,所以存其自立之权也”。他还设计了一系列解放女子的方案,其中以教育为重要手段,通过提高女子学问才识使女子自立,进而“选举、应考、为官、为师”等,与男子没有什么差别,这些主张在男尊女卑的近代社会无疑是惊世之说。

对于大同社会的教育实施,康有为是这样设想的:

1.建立从上到下的教育管理机构。大同社会是没有国家的,由一个公政府管理全世界,再按经纬度把全球划分为若干个度,设立度政府管理各地。全球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是文学部,各度掌管教育的机构是文曹。“公政府有学部以统之,各度小政府亦立学曹亦司学务,皆有主、伯、亚、旅、府、吏、胥、徒以司其事。”

2.设计完备的学校教育系统。康有为参考西方的教育制度,设计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使每个人从胚胎开始到二十岁大学毕业,接受由公政府提供的良好的“公养”、“公教”。 康有为在《大同书》里详细描述了理想的教育制度。在这个无阶级、一切平等的大同世界里,教育普及,人人平等,从婴儿起社会就负责培养教育,直到成为能为社会服务的人才。他设计的大同世界的学校体系包括: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四部分。

育婴院。根据康有为的意见,妇女怀孕后入人本院,对孕妇进行胎教。育婴院收3至5岁的幼儿,他把“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作为教养任务,特别强调幼儿的卫生保健,要求每日早晚为幼儿检查身体。幼儿衣服要合体,饮食要适度,游戏、休息都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当幼儿开始说话时,要教以言,会歌唱时,要教以歌。幼儿知觉稍开,则教以认识环境和事物,开发幼儿的智慧,并提出在教育中应充分利用实物、图画等直观教具。他要求育婴院一定要办在环境幽美安静,气候适宜的地方。他提出育婴院的设计要做到:“楼居少而草地多,务令爽垲而通风,日临池水以得清色,多植花木,多蓄鱼鸟。”他十分重视幼儿教师的选择,认为幼儿教师应为“德性慈祥,身体强健,资禀敏慧,有恒性而无倦心,有弄怯而非方品者”。他说,女子“静细慈和而有耐性”最为合适。这样详细论述学前教育,而且作为学校体系的一个阶段,在中国教育史上是首见的。

小学院。儿童6岁至11岁在小学院学习。针对儿童的特点,康有为提出小学教育应遵循“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令功课少而游戏较多,以动荡其血气,发扬其身体”的原则。由于儿童年幼,对事物缺乏分辨能力,易受外界影响,因此他主张“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从幼年起养成好的品行。他主张小学院选择良好的环境,以避免对儿童的学习和精神的干扰。他要求教室的设计宽敞明亮,光线充足,空气流通。要求关心学校环境,设置儿童游戏和体育的设施。他重视小学教师的选择,作为小学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儿童的品德,而且应当照顾儿童的生活。要做到既不束缚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又不使儿童放纵任性。

中学院。儿童11岁至15岁入中学院。康有为认为中学教育十分重要,他说:“人生学问之通否,德性之成否,皆视此学龄。”假若中学阶段学习不好,就不能升入大学,终身受害;假若品德教育不良,养成坏习惯,则终身难改。这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他认为,中学阶段应重视体育、智育和德育。教师的选择不限男女,唯才德视事。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在教育方法上可以积极运用说理教育,即“导之以正义”,“绳之以礼法”。康有为也很重视中学的校舍建设和校址选择,特别强调中学要有食堂、藏书楼、实验室、展览室、体育场、游步园等设施。这些主张反映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水平,对中国新式学校的建立有积极影响。

大学院。大学院收16岁中学毕业生,20岁毕业。大学分许多专门学科,主要接受专业训练。大学教师应是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康有为十分重视大学中的实验、实习,主张大学应根据不同专业建在不同地方。大学毕业时要发给证书,并由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推荐给各业公所,任他们选聘。

3.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大同社会重视学校校址的选择和学校设施的建设,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人本院“院地当择平原广野、丘阜特出、水泉环绕之所,或岛屿广平、临海受风之所,或近海广平之地,次则远背山陵,前临溪水,又次则高山之顶及岭麓广平者。”育婴院“不得在山谷狭隘倾压、粗石荦确、水土旱湿之地,又不得近市场、制造场及污秽之处。”小学院“当择山水佳处……儿童当知识甫开之时,由易感染学习……第一当远戏馆、声伎、酒宴之地,第二当远坟墓葬所,第三当远作厂、车厂、市场喧哗之地。”中学院“当择广原爽垲近海近沙之地,令基宇极广可容万数,自食堂、藏书楼、体育场、游步园、操舟渚莫不具备;其专门之学,则农、工、商、矿凡百实验之事,莫不具备,以备学者游观,玩摩,摩学。”大学院“不能统一并置一地。譬如农学设于田野,上学设于市肆……盖大学专为世界有用之学而设预备之方,考求之用,故其学舍不在内而在外,不统一而分居,乃所以亲切而有用,正实可信也”。康有为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和学校功用设计教育环境,着力最多。

4.精心选择教育工作人员。人本院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医生、女保、女傅、女师负责照顾教育孕妇,以保证胚胎良好发育;育婴院也有医生、女保照料婴儿,这些工作人员必须是女性,选择女工作人员的原因是“以男子心粗性动而少有耐性,不若女子之静细慈和而有耐性也”小学院的司理和教者也都是女子,小学教师称为女傅,“女傅当选德性仁慈、威仪端正、学问通达、诲诱不倦者为之”,“女傅非止教诲也,实兼慈母之任”在中学院“不论男女皆得为师,惟德才是观”,“中学之师,尤当妙选贤达之士,行谊方正,德性仁明,文学广博,思悟通妙,而又诲人不倦,慈幼有恒者,方当此任。”康有为特别强调中学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全世界之人类才能德性皆系之,岂不重哉!”在大学“不论男女,择其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为之。”强调教师学问的精深和实验能力。可见,大同社会的教育工作人员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工作的职能精心选择的。

5.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大同社会依据不同年龄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注重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在公养阶段,既人本院和育婴院,以养为主以教为辅;在公教阶段,即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以教为主以养为辅。在人本院由女保、女傅、女师等教育孕妇生产和育婴知识,并注意音乐对人身心感化和胎教的意义。“人本院终日常有琴乐歌管……盖声音动荡,最能感人……常以声乐养其耳,必能养性情而发神智。”在育婴院给婴儿准备各种玩具,以“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为主”,“知识稍开时,将世界有形各物,自国家至农工商务,皆为雏形,教之制作,则习惯若性。”在小学院重视儿童身体,注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专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令功课稍少而游嬉较多,以动荡其气;发扬其身体…”同时注意儿童道德的养成“以仁爱之事感动其心”,“编古今仁智之事,令为诗歌,俾其习与性成”。除此而外,注意各科知识的学习“大同世文字语言皆归于一,学之自事简而功倍,自修身、习算、地理、历史外,所有人世普通文学皆当学习,其学类、学级随时议定。”到了中学院,“故养体开智以外,又以育德为重,可以学礼乐乐矣。”另外,开始学习各门学问。到大学院则是“此时之学,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人人各从其志,各认专门之学以就专科之师。”在大学学习注重专门之学,如农学、工学、商学等,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实业教育和科学实验。

6.注意发挥激励效能。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康有为是反对竞争的,他认为达尔文创天演之说导致“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人与人机诈相陷,以欺凌为得计。”所以,他主张禁竞争“大同之世,无异类,无异国,皆同体同胞也,竞争者,于异类异国为不得已,于同体同胞为有大害,岂可复播此恶种以散布于世界哉!”大同社会人人平等,没有竞争,但无竞争会使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这不利于社会进步,为此,康有为提出了“竞美”、“奖智”、“奖仁”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要定期接受考核,“其十院执事及诸学教习,皆三岁考之,其完课无过者,皆得赠仁人称号,其等类高下,奖金多少,皆视其功以为差;其有过者,扣除仁人称号”。如果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且工作业绩突出,将被授予宝星或徽章,根据贡献大小被授予“圣人”、“哲人”、“仁人”等称号,享有不同称号的人在养老院所享受的待遇不同,死后在考终院享受的待遇也不同。康有为意识到竞争的危害创激励之法,虽难以实行,却反映出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康有为设计的大同社会及其所欲施行的大同教育,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基础之上的,这在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康有为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书成后“秘不示人”。毛泽东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的确,康有为关于大同社会教育的设想,大大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具有很强的乌托邦色彩,但它富含着康有为同情人类的“不忍之心”,闪烁着中国人民改造世界的智慧火花,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关于教育平等的思想、教育应从学生特点出发选择教师和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等设想,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和科学的内容。美国学者萧公权高度评价康有为在《大同书》改造世界的天才计划时说:“其影响的深远,非同时代的任何人可相比拟。他的乌托邦构想极具想象力与挑战性,他足以列世界上伟大乌托邦思想家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