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开店必读手册
15561400000029

第29章 商品的进、存、摆(7)

(4)为了防止盗窃、欺诈、顺手牵羊等行为,必要时可设置电网、防盗器、闭路电视或在商品上做暗号等。

(5)冷冻库或冷藏库的温度要多加注意。如果是开放型的冷冻库或冷藏库的话,其上面最好不要有风(空调设备的风、冷气机的风)通过,因为这样会使冷冻库或冷藏库的温度不稳定。

(6)不要把生的东西和加工品同时放在一个盒子里陈列,例如把猪肉和腊肉摆在一起是不当的。

(7)生的东西的用具和加工食品的用具、如俎、切板应该分开。

(8)经常盘点、检视陈列架上的商品。

(9)不能让日光照射的商品,应该避免日射。

3.贩卖阶段的商品损失

贩卖阶段,造成商品损失的主要原因有下列三点:

(1)卖错价钱造成的商品损失。譬如说,成本60元,售价80元的商品,误把它当70元卖掉,则原来有20元的利润,却变成只有10元的利润。商品卖错价钱,有时候损失很小,有时候,如果是较贵重的商品,损失可就大了。

(2)计量错误所造成的商品损失。计量错误所引起的商品损失很多。例如:15公斤装卖20元的商品,误把20公斤装进去,则贩卖时仍照20元卖,当然损失了5公斤的商品。另外。由于包装纸使用的错误、量器的失灵、量法的错误,也会造成商品的损失,10克若卖5元,损失2克只损失1元,但是若10克卖100元的话,损失了2克就损失了20元了。

(3)付账或收账的错误,所造成的商品损失和计量错误是同样的,付款或收账的错误,也会造成商品的损失。

贩卖阶段对于商品损失的早期发现和防止,有以下五种方法:

(1)避免卖错价钱,最好把价钱口述一遍。

(2)避免顾客弄错价钱,商品一定标价。

(3)避免计量上的错误,把公斤数(秤上的刻画)念出来。

(4)不要使用不实用的计量器。

(5)在商品上贴标签时,应该把商品的重量、价格核对一遍。假如能够在进货、陈列、贩卖的各阶段,做好上述的核对或注意事项,就能够在早期发现、防止商品损失方面,达到某个限度的绩效。不过,要做到使商品完全没有损失,似乎是非常难以办到的。

虽然商品损失是势在难免的,但是,由于做各种努力而使商品损失率降低,却是可行的。

商品有了污损,却还保留有几分商品价值的时候,其处理法随品种、形态或商品的不同而异。污损商品,有时候可以减价抛售,不过,有一些像不新鲜的水果削价求售,就可能影响到商店的信誉,留给顾客不良的印象。

污损商品多多少少都还有一点商品价值,能够不卖,还是以不卖为上策。这不仅是惟恐商店的印象遭到破坏,就良心上来讲,也是违反商业道德的。

倘若多少还保留有一些商品价值的商品要贩卖的时候,最好能清楚地标明:

(1)商品瑕疵的部分。

(2)商品瑕疵部分的处理法。

(3)加工方法、食用方法、清洗方法等的再处理法。

(4)可能的话记下瑕疵的原因。

(5)生食的东西,应该注明能吃期限。

(6)由于瑕疵,廉价出售,顾客虽有几分麻烦,但保证并不吃亏。有些商店用污损的商品,作为贩卖促进活动的优待品、赠品,也应该考虑到商誉的问题。

不过,如果事先标明,把污损品廉售或当赠品,顾客尽管有些不是滋味,总比把污损品鱼目混珠,当好商品一样出售,让顾客有上当的感觉要好得多,前者是言明在先,无可怨言,后者教人吃闷亏,岂能不招惹气愤?污损商品多少还有几分商品价值,但最好不要卖到顾客手中,还是在店主、店员或亲朋好友间处理解决较妥。

商品价格的管理

价格作为店铺市场营销中最活跃的因素,历来备受关注。在过去的市场竞争中,价格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价格一直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主要因素,这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价格是否适当不仅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售量和店铺的利润,而且影响着其他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店铺经营的成败。

外资店铺的六大价格竞争秘诀

中国加入WTO后,零售领域进一步开放,巨大的中国零售市场无疑将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目前申请进入的跨国零售集团已经在积极筹备之中,而先前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一些大型外资零售企业也正策划加快投资步伐,并对国内零售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从目前进入的外资零售企业来看,大部分是采取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店的零售业态,并以低价格、多品种、大型停车场为其主要竞争优势。其中,外资零售企业的价格策略尤为突出,成为他们抢占中国零售市场的有力武器。外资零售企业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是有其一定的成本优势作为基础的,由于外资零售企业一次性采购批量大,具有全球性的议价能力,且实行直接从厂家采购、买断进货、定期结算、回购外销,因而能获得极为优惠的商品进价;再加上其相对较少的人力成本、高效率的物流配送、尽量缩减的广告宣传、偏离商业中心的商店选址和简单朴实的商场装修,使得其经营费用也相当低。因此,外商的低价竞争是建立在全方位降低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实施的,与我国前些年商界刮起的“十点利”、“八点利”等风潮的那种纯粹在利润上做文章的降价竞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然而,在对外资零售企业的价格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剖析后,就会发现其低价策略的表现形式十分灵活多样,并不仅仅是在低成本上直接低定价那样简单。而且,许多商品的价格与国内零售企业并无多大区别,却能给人们形成低价印象,这其中奥秘何在?原来,外资零售企业除了切实奉行“低费用、低毛利、低价格”的经营原则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着眼于消费者心理感受所形成的效应,娴熟运用定价艺术,采用高超的价格策略,实施完善的价格管理,这些均值得国内零售企业借鉴。

1.先入为主,努力营造价格低廉的第一印象先入为主是人们对一切事物形成第一印象的一般规律,而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往往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烙印,形成思维定势,产生较长时间的持续效应。作为商家,其市场定位不论是以价格低廉作为竞争优势,还是以优质服务作为竞争优势,还是以时尚潮流作为竞争优势,要想把自己的定位准确告诉消费者,必须在开业之初便着力营造这一形象,以期形成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外资零售企业在这方面十分重视,往往在开业初的一段时间把商品价格定得很低,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十分“便宜”的印象,此后再有计划地逐步提高某些商品价格,使消费者在形成第一印象之后不知不觉地忽略了商品价格上调的事实。

这种做法不同于国内零售企业开业初的价格促销,国内企业往往大肆宣传开业时的让利促销,很容易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开业过后价格会大幅上调的印象,完全起不到价格促销的长期效果。

2.实行差别毛利率定价法

低价策略并不意味着所有商品都实行最低毛利和最低价格,对不同商品采取差别毛利率定价,既能保证较高的利润水平,又能达到低价促销的效果。被人们称为“价格最大破坏者”的美国“超级市场之父”迈克尔·卡伦在创新一种零售业态的同时,也创新了一种定价方法,他在商品定价时即采用了差别毛利率定价法,他的做法是:27%左右的品种按进价出售,18%的品种在进价上加5%毛利出售,27%左右的品种在进价上加成15%出售,剩下28%的品种按进价加成20%出售,所有商品平均毛利率在9%左右。目前,外资零售企业均采用这种定价策略,如一般食品杂货商品所加毛利率仅为5%~6%,生鲜食品的毛利率为15%~16%,百货商品毛利率为15%~25%,它们的零售价格大部分比其他商场低10%左右,一部分与其他商场持平,从而保证了商场的低价定位和赢利水平。

3.严格控制敏感商品价格水平

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70%的消费者,其购买决定是在商场作出的,而他们只对部分商品在不同商场的价格有记忆,这部分有记忆的商品被称之为敏感商品。敏感商品往往是消费者使用量大、购买频率高、最受欢迎、省时、便利的商品,实行低价销售,可在市场上拥有绝对竞争优势,并树立价格便宜的良好形象。外资零售企业十分注重控制“敏感商品”的毛利率,他们在靠全面低价策略打开市场后,随后则靠敏感商品的低价来巩固和发展市场。他们往往进行深入详细的调研工作,经过精确计算确定无利、低盈利、高盈利的商品范围,长期保持大约10%左右的敏感商品实施较低的定价政策,用这部分敏感商品的低价位维持并强化其定位形象,并带动90%左右的正常价格的商品销售,从而达到以点带面,以小带大的促销目的。

4.精心挑选“磁石”商品,常年不断进行特价销售外资零售企业每隔一段时间都做一次例行促销活动,而促销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价格促销,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商品以非常低廉的特价形式招徕顾客,节假日、双休日更是促销的大好时机,且常年不断,周期性循环,一方面吸引大量的顾客光临,同时持续反复地向消费者传送价格低廉的冲击波,形成强烈的低价印象。用来作为特价的商品也叫“磁石”商品,主要由两种类型商品组成,一类是低值易耗、需求量大、周转快、购买频率高的商品,由于这类特价商品消费者经常购买,价格耳熟能详,又便于比较,往往成为外资零售企业价格特别低廉的标志性商品;另一类是消费者购买频率不高,周转较慢,在价格刺激下才偶而购买的商品,这类商品主要是为了引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加速商品周转而特价销售的。

5.采用多种促销降价策略,不断变化价格注意点外资零售企业除了直接采用降价促销方式外,往往还特别擅长运用攻心战术,实施心理价格策略,制定能拨动消费者心弦的价格。如商场内商品价格每每渗入八九等所谓“神奇数字”,使消费者一方面产生吉利的好感,另一方面对价格产生一种错觉。某种商品定价为29元,消费者会认为只是20多元而非30元,便宜一个价位,无形中刺激了消费者购买欲望。又如,外资零售企业还经常在某个特定时间提供优惠商品刺激消费者狂热购买活动,如限定下午4时至6时面包1元一个。这种活动以价格为诉求重点,利用消费者贪小便宜的心理,刺激其在特定时段内采购特定优惠商品。不同的包装和商品分量也常用作辅助价格促销,例如,某种品牌的奶粉为500g装,定价为9.30元,又推出一种450g装的产品,定价为8.5元,后者一时销路看好,因为消费者对重量的敏感要远远低于价格,尽管两种包装的商品单价相差无几,但后者却更容易吸引消费者注意。此外,外资零售企业还经常推出特惠包装、捆绑包装、奉送赠品、买二送一、优惠券等措施,尽管这些都是常用的陈年招式,但效果依然良好,为消费者所接受。

6.将低价促销策略与其他促销策略联合使用,增大促销效果外资零售企业在实施低价策略时,往往会将其与其他促销手段结合起来运用,如充分利用店内POP广告、推头陈列等方法营造商品价格低廉的卖场气氛。他们尤为重视特价品的陈列,将最吸引人的特价品放置在商场入口特设的陈列架上,其余的则分别陈列在店内各处,力求使消费者走完商场一周,才能全部看完商场推出的特价品,这样无形中延长了消费者的逗留时间,促使消费者在寻找特价商品时顺便购买其他的非特价品,这才是他们热衷于特价品促销的真正原因。在营造卖场气氛上,一些外资企业几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卖场内到处贴有不同颜色的POP标志,显示某种商品以特价出售,以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遇到圣诞节、元旦、春节等大节日,更是张灯结彩,大肆宣传,大幅度降价,将价格促销策略发挥到了极致,显示出其游刃有余的娴熟促销技巧。

影响店铺定价的四种因素

商品进货成本

商店在商品定价中,首先直接考虑的是商品的进货成本,它是商品定价的基础,也是定价的最低界限。商店只有使价格高于商品进货成本,才能收回总耗费并获得一定利润,保证商店正常运营。若商店以低于进货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亏损,时间一长,商店的经营必然难以为继。因此,商品的进货成本直接影响到商店定价策略的选择。

商品进货成本包括商品批发价格、采购费用、仓储运输费用等,商店通常按商品的进货成本加上若干百分比的加成法定价,即成本加成法定价。加成率就是所谓的毛利率。成本加成法最主要的优点是计算方便,而且在正常的情况下,即在市场环境各因素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商店采用这一方法可以保证获得正常的利润,所以许多商店都尽量采用这种定价方法。当然,不同的商品种类毛利率可以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商店以某种商品作为招徕商品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购物,这些招徕商品的定价有时会比较低,甚至低于进货成本,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商品进货成本仍然是商店定价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

顾客的八种价格心理

在决定定价方法时,除了商店的价格定位因素外,还要考虑到顾客的心理因素。商家有必要了解顾客常见的价格心理,通俗地讲有以下七种:

1.对数字敏感心理

人们对价格中的不同数字有不同的反应:

(1)“0”与“5”给人价格始终适中的感觉;

(2)1~4给人很贵的感觉;

(3)6~9给人便宜的感觉;

(4)“8”和“9”给人好兆头的感觉。

所以,在制作POP广告时,价格尾数使用频率最高的是“6、9”,约占85%,其次是“0”,约占10%,使用频率最低的是“1、4”,约占3%。

以上只是几种常见的顾客的价格心理,现实中顾客会对价格产生多种多样的价格心理,商店的经营者应了解并不断总结消费者的不同心态。采用相应的定价方法,满足其心理要求,才能取得最好的经营效果。

2.“砍价”失落心理

“砍价”无论是失败还是得胜,购买者往往产生一种不平衡感,尤其是得胜后,失落感更强,认为自己购买的商品不是优质产品。尤其是卖方让价过多时,购买者的这种失落感就更明显。

3.买涨不买落心理

某商品价格上涨时,人们认为还会上涨,就会出现所谓的“抢购风”。这就是购买紧张心理。相反,当某商品价格下落时,人们会期望价格进一步下跌。人们的这种心理在股市上反应尤为突出。

4.让利多买心理

在降价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仅此一天,过期不候”的氛围,降价导致购买者人头涌涌,可见商品让利对顾客的吸引力。“3毛5分1斤”或“l元3斤”,这是小商贩常用的标价技巧,商店里有时也采用。实际上只差5分钱,但消费者认为第二种标价便宜很多。多买确实合算,但消费者很可能会为此买一堆不需要的东西。

5.感受性价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