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北美公司成了长江工业公司的大客户,每年来的订单都数以百万美元计。并且,通过这家公司,李嘉诚获得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日后发展为合作伙伴关系,进而为李嘉诚进军海外架起一道桥梁。
其后的七八年间,长江的塑胶业继续保持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当时全港的塑胶业亦一派兴旺。据当时的港刊报道:
“本港塑胶花工业,喜气洋溢,美国在圣诞节期间,塑胶花的畅销情形,创有史以来最高记录。美国塑胶花进口商的所有已运到之塑胶花全数销清,尚供不应求……
“目前世界塑胶花贸易,香港占80%。香港成为最大的供应来源,且已获得价廉物美之好感,除美国之外,近时日本、西德、澳洲去货均已增多。”
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的塑胶同行所瞩目。
由于李嘉诚在塑胶业的实力及声誉,他被推选为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
追根寻源,李嘉诚得到这样崇高地地位和声誉,不能不归功于向海外市场的努力开拓。
能够挺身而出,舍己为人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做人有多方面的追求,其中能够挺身而出,舍己为人者。必然是受人尊敬的强者。李嘉诚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商人。在社会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舍己为人,毅然扮演白衣骑士的角色。
李嘉诚是一个善于自我推销的人,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表现自我,在同业乃至整个商界树立自己的领袖形象。这两点共存于他的身上。使人时常难辨哪方面为主。哪方面为辅。因而常常引起关于他为自己树形象的说法。其实,只要他的做法合情合理。于他人和社会有利,为自己树形象有什么不好呢?我们没有理由不满于别人的善行义举。非要他达到圣人的标准。
李嘉诚成为“塑胶花大王”、担任胶塑行业协会会长期间,潮籍塑胶商在香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陈荆淮先生在《香港潮商经济发展述略》谈到:
“50年代初塑胶热潮来到的时候,潮商在这个行业中处于明显的落后地位。50年代后期这种状况开始改变,从事塑胶业的潮商越来越多,据估计,潮商塑胶厂已占该行业总厂数的40%左右……1959年正是香港经济完成历史转变,全面起飞的时候。1969年,全港塑胶出口金额14.4257亿元,比1959年1.6214亿元上升9倍多,而这个出口额中潮商约占55%。”
在潮商的塑胶热中,李嘉诚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激励潮商加入这一行业。李嘉诚在倾心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也给予了潮商同业一定的帮助。
李嘉诚一直认为,他比较热衷、也比较擅长经商,而对担任政府和社团公职不感兴趣。这应该是事实,不过,他在任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期间,仍不虚此任,深孚众望,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1973年,因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价格由年初的每磅6角5仙到秋后竟暴涨到每磅4~5元。塑胶制造业一片恐慌,如临末日。不少厂家因未储备原料,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为人口商垄断。其实,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还不是石油危机,国外塑胶原料的出口离岸价只是略有上涨。主要是香港的入口商利用业界因石油危机产生的恐慌心理,垄断价格,一致提价。又由于炒家的介入,把价格炒到厂家难于接受的高位。
在这场关系到香港塑胶业生死存亡的危机中,身为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挺身而出,挂帅救业。此时,李嘉诚的经营重点已转移到地产,收益颇丰,塑胶原料危机,对长江整个事业,影响并不大。李嘉诚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公心和义务。
在李嘉诚的倡导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其中还有非潮籍塑胶商。原先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由国外入口塑胶原料,是因为购货量太小,对方不予理睬。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很快达成交易,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在这种形势下,其他原料人口商不得不降价。
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从此烟消云散。
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有惊人之举。他从长江公司的库存原料中,匀出12.43万磅,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硬胶原胶,以原价转让给需量大的厂家。
在危难之中,受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
但是,这次救业行动与80年代的“百亿救市”相比,却只能算小事一桩,因为李嘉诚所冒的风险更大,所付的热情与心血更多。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股市持续兴旺,恒生指数一路攀升。到1987年10月1日,一举飚升至创历史最高纪录的3950点,真可谓牛气冲天。
1987年9月14日,李嘉诚宣布长实旗下四家公司——长实、嘉宏、和黄、港灯,合计集资103亿港元,这是香港证券史上最大的一次集资行动。至于这笔巨资的用途,李嘉诚并没有明言,只是表示将在3个月内公布。
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狂跌508点,引起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多点。绝大多数人,特别是李嘉诚的包销商,更是欲哭无泪,因为他们将承担包销的风险。
10月20日早上,联交所主席李福兆宣布停市4天。
10月26日重新开市当日,香港恒指又暴挫1121点,全面崩溃。
大盘崩溃之后,约占香港总市值15%的长实系上市股票均下跌三成。依常规,这正是向公众股东廉价收购本系股票的大好时机。
10月23日,李嘉诚向香港证监会提出一个“稳定股市”的方案,即拟动用15~20亿港元,吸纳长实系四公司的市面散股,以便“协助本港股市的稳定”。
李嘉诚强调“此举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和经济不要有太多波动,希望能稳定下来”,“绝非为个人利益,完全是为本港大局着想”。
这就是被有关传媒所广为传颂的“百亿救市”行动。
李嘉诚在股灾中,虽然让包销商大受其害,但却因之而挽救了香港的整个股市,扮演了自衣骑士的角色。
但是,尽管李嘉诚早已声明了自己的立场和作法,仍然有人认为他“有为私之嫌”。舆论纷坛,各种说法一时甚嚣尘上。
当时,李氏家族控有长实的35%以上的股权,控有和黄的股权也近35%。按照收购及合并条例,已超过35%股权的股东如要再增购股权,就必须提出全面收购。
李嘉诚没有能力全面收购,只好要求当局放宽限制。证监会碍于条例不予批准,李嘉诚多次去港府力争,希望从“救市大局”出发。
结果港府决定接纳李嘉诚的“救市建议”,同意暂时取消有关人士购入属下公司股份超过35%就必须全面收购的条例。然而却规定所购人最高限额之股份,必须在一年内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时必须每日公布购入股份的详情。
李嘉诚虽然对放宽限制表示欢迎,但认为既然放宽了收购点限制,又限期售出,这是自相矛盾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时就表示对所附带的条件感到非常失望。因为这意味着,如一年限期内,股价继续下跌,那么他收购的股票则必亏无疑。
当时许多业内人士和各媒体都认为李嘉城这次是在劫难逃,只能是自酿的苦酒,自己喝了。因为依以往香港及海外的股市经验,大股灾之后,仍有2—3年的低谷期。李嘉诚这次自然是亏定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股市竟恢复得如此之快,到年底股市就开始回扬上涨(欧美的股市也是如此)。到了1988年的4月14日,恒指收市报2684点,已接近1987年初的水平。李嘉诚在一年的期限内,以配股方式将增购的股票出售,不但没有亏蚀,反而还有几千万港元的盈利到手。
幸运之神再一次光顾了李嘉诚。
令人瞩目的是,李嘉诚这次百亿集资行动(9月14日)与香港股市暴跌(10月19日)的时间相差只有35天,这是否意味着李嘉诚已预感到香港股市将会出现大灾难?
另一方面,李嘉诚的救市行动承受着巨大的经济风险,而股市竟在一般人看来不可能很快好转的情况下出现了转机,使他避过了危机,难道他预先算到了股市好转的时间?
不过更重要也更无疑的却是,李嘉诚在股灾中扮演了一个敢冒风险的白衣骑士的角色。这种高尚的品德,他不仅成为商场英雄,而且成为人人钦佩的商界领袖和为人楷模。从此,李嘉诚的人生舞台更高更大,只要登高一呼,就会应者云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