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敢想敢干的超人胆识
15561600000003

第3章 敢挺:大作为者心中总存一个“强”字(2)

后来,他好不容易凑了5万港元创业资金,其中较大的一笔,是他几年来推销产品的提成,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向亲友借来的。李嘉诚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交往中,都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形象,大家都感觉到他诚实稳重,将来定会大有前途,所以都乐意资助他创业。所以,在借钱时,并没费太多的周折。

李嘉诚雄心勃勃,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极大希望,因此很想给自己的塑胶厂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从辞工时起,一直在思考厂名,他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都觉得不满意,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中华民族的骄傲——长江。于是,他就把厂名定为“长江”。

他对这一名称的解释是:“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长江之源头,仅涓涓细流,东流而去,容纳无数支流,形成汪洋之势。日后的长江塑胶厂,发展势头也会像长江一样,由小到大。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嘉诚的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当然,李嘉诚是个实干家,他要以行动来实现他的宏愿大志,而不愿意挂在嘴上。很长一段时间后,别人问他“长江”的厂名之意,他只是淡淡地说:“长江的厂名响亮,我便借了过来。”

李嘉诚后来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是以高远的理想为基础。当然,在创业之初,他也经历了不少艰辛。资金有了,厂名有了,厂房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李嘉诚从港岛到九龙,跑了一个多月,才在港岛东北角筲箕湾租借了一座破烂不堪的厂房。

当时,数十万内地人涌到香港,使香港的房产一下子水涨船高,闹起了房荒,房租高得吓死人,工业用户自然更高。李嘉诚手头的资金实在太紧张了,他只能找最廉价的厂房,暂且建起厂来再说。

筲箕湾山青水秀,但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实在不是办工厂的好地方。但就是这样的地方,也让李嘉诚费了好一番周折。

李嘉诚当然也明白办工厂应该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谁让自己穷得没有钱呢?正因为偏僻,所以租金较低,几经讨价还价,李嘉诚便租下了这间厂房。

李嘉诚想,创业之初,到处都需要钱,就这么点钱是尽量放在生产上,等以后羽毛渐丰,收人有余时,再迁人到市区吧。李嘉诚这一做法,可谓量力而行,深得自然之道。

然而,这间厂房实在是破旧不堪,窗户几乎没有一扇完好无损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上到处都是天窗。香港春夏两季雨水特别多,雨水经常漏泻得遍地都是。

厂里的压塑机是从旧货市场上买来的,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落后得不能再落后了。

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李嘉诚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历程。

王者之气,能让一个人超越平凡

李嘉诚做大生意的能力

凡是想打开自己人生局面者。总有一股王者之气,并借此去实现自己的王者之梦。他们相信这样一条人生信念:“我不是大王。谁是大王?”的确。王者之气,能让一个人超越平凡,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强人。李嘉诚在经商过程中时刻都能爆发出这种王者之气。从而成为强者。

在打开欧市场的大门之后,李嘉诚又把目光瞄准了北美市场。北美市场之大,令人艳羡,例如美国和加拿大,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消费水平极高,占世界消费总额的1/4强。

李嘉诚陆续承接过本地洋行销往北美的塑胶花订单,这纯属小打小闹,也远不是他所期望的。

“守株待兔”,是纯粹的机会主义者;“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陈日过时的经营理念。李嘉诚主动出击,设计印制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通过港府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了解北美各贸易公司地址,然后分寄出去。

没多久,果然有了反馈。北美一家大贸易商S公司,收到来嘉诚寄去的画册后,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彩照样品及报价由为满意,决定派购货部经理前往香港,以便“选择样品,考察工厂,洽谈人货”。

李嘉诚收到来函,立即通过人工转接的越洋电话,与美方取得联系,表示“欢迎贵公司派员来港”。交谈中,对方简单询问香港塑胶业的大厂家,提出:若有时间,希望李先生陪同他们的人走访其他厂家。

这家公司是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销售网遍布美国加拿大。机会千载难逢,但还不敢说机会非长江一家莫所。对方的意思已很明显,他们将会考察香港整个塑胶行业,或从中选一家作为合作伙伴,或同时与几家合作。

这将又是一次竞争,比信誉,比质量,比规模,斗智斗力,方能确定鹿死谁手。李嘉诚的目标,是使长江成为北美s公司初港的独家供应商。他自信产品质量是全港一流的,但论资金实力、生产规模,却不敢在全港同业称老大。

香港有数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塑胶公司,单看工厂的外貌,就令人肃然起敬。长江公司的工厂格局,还未摆脱山寨式的窠臼,且不论生产规模,给来自先进工业国家的外商,第一印象就不好。

与欧洲批发商做交易,既是李嘉诚的胜利,也为他带来教训,有限的生产规模,险些使李嘉诚的希望落空。

时间给予李嘉诚只有短暂的一周,李嘉诚召开公司高层会议,宣布了令人惊愕而振奋的计划:必须在一周之内,将塑胶花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

这一年,李嘉诚正在北角筹建二座工业大厦,原计划建成后,留两套标准厂房自用。现在,他必须另租别人的厂房应急。

为了抢时间,他委托房产经纪商代租厂房,位于北角最繁盛的工业大厦,李嘉诚看过楼后,当即拍板租下一套标准厂房,占地约10000平方英尺。迁厂所涉资金,部分除自筹,大部分是银行的大额贷款——他以筹建工业大厦的地产作抵押。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最大最仓促的冒险,他孤注一掷,几乎是拿多年营建的事业来赌博。李嘉诚一生作风稳健,可这一次,他别无选择,要么彻底放弃,要么全力搏命。

无法想象一周之内形成新规模难度有多大。旧厂房的退租,可用设备的搬迁,购置新设备,新厂房的承租改建,设备安装调试,新聘工人的培训及上岗,工厂进人正常运行……都得在一周内完成,一道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使整个计划前功尽弃。

李嘉诚和全体员工一起,奋斗了7昼夜,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李嘉诚紧张而不慌乱,哪组人该干什么,哪些工作由安装公司做,以及每一天的工作进度,全在日程安排表标得清清楚楚。就这一点,可见李嘉诚的冒险并非草率行事。

s公司购货部经理到达那天,设备刚刚调试完毕,李嘉诚把全员上岗生产的事,交予副手负责,亲自驾车到启德机场接客人。

港岛与九龙,隔着一道称之为维多利亚港的海峡。那时还没有海底隧道,港岛九龙的汽车一般不流通。李嘉诚为了表示诚意,驱车乘汽车轮渡过海去启德机场。

李嘉诚已为外商在港岛希尔顿酒店,预定了房间。在回程的路上,李嘉诚问外商:“是先住下休息,还是先去参观工厂?”外商不加思索答道:“当然是先参观工厂。”

李嘉诚不得不调转车头,朝北角方向驶去。他心中念念不安,全员上岗生产,会不会出问题?汽车驶近工业大厦,李嘉诚停下车为美商开门,听到熟悉的机器声响以及塑胶气味,心里“才踏实下来。”

外商在李嘉诚的带领下,参观了全部生产过程和样品陈列室,由衷称赞道:

“李先生,我在动身前认真看了你的宣传画册,知道你有一家不小的厂和较先进的设备,没想到规模这么大,这么现代化,生产管理是这么井井有序。我并不想恭维你,你的厂,完全可以与欧美的同类厂媲美!”

李嘉诚说道:“感谢你对本工厂的赞誉。我可以向你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和交货期限。你已经看过我们的报价单,如购货批量大,还可以低廉。总之,信誉问题,请你们绝对放心。”

“好,我们现在就可签合同。”美国人,性急而爽快。

外商办完事,李嘉诚驾车送他去希尔顿。告辞时,李嘉诚说:“明天我来接你,去参观另几家塑胶公司。

外商道:“不必去了,我倒想请你做我的向导,去参观中国寺庙。我知道你的内心,其实并不希望我参观其他厂,你好做我们的独家供应商。”

李嘉诚说道:“我有这个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