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求医不如求己:心理健康篇
15562000000065

第65章 踏上心理健康的人生列车(4)

此外,拒绝或自动停止性行为对于延缓衰老是十分有害的,其弊端除了不利于夫妻感情的交流,影响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外,更重要的是会加速女性体形老化的步伐,使人变得苍老、憔悴,甚至引发精神抑郁症及其他更严重的精神方面疾病的发生。

3.积极对待更年期的多疑心态

更年期女性的精神症状中的一种就是多疑,一些女性在年轻时的性格并非如此,但到了更年期却会逐渐出现。多疑心态严重地影响了人际关系。对于更年期的这种多疑心态,女性应从自身进行改善:

遇事需保持冷静,三思而后行。遇到有怀疑的地方,先不下结论,如事情不急,不妨等待一段时间,冷静后考虑清楚再处理。如事情很急,也不要太过冲动,应把不理解的事情,直接与对方沟通,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4.合理的心理疏导

精神要有所寄托,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把精力寄托在事业上和爱好上,有意识地充实生活内容,开辟新的生活领域,如有条件时可外出旅游。平时可为家人烹调一顿美食、种花养鱼等,这样不仅可以在生活中重新找到自我,还改善了家庭的气氛。另外,看书、看电影、参加聚会等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也是很好的选择。

5.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对更年期出现的一些症状如易激动、急躁、忧郁、焦虑、愤怒和容易发脾气等,要善于克制,用积极的心态对待。遇有不称心的人和事,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用善良的心去微笑,结交知心好友互吐心声。

6.进行自我咨询

自我咨询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内心发生矛盾时,自己向自己提问题,并寻求相应的答案,通过这种直接的问答,搞清楚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找到心理的平衡点,消除心理障碍。

7.拥有良好的夫妻关系

要比过去更注重夫妻之间的关系,要以温柔的回报和激情的响应代替厌倦和排斥,努力使自己“恢复”过去。家人的爱和理解对更年期女性尤为重要。

8.进行自我排解

当遇到困难和不利条件时,要想到自己的长处和有利因素,当自己有所失时要想到也会有所得的一面,这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可以使自己从更年期症状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中解脱出来,振奋起精神,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9.有效地转移矛盾

当伤心、焦虑、生气时,应设法消除和缓和之,变不利为有利,如出去看戏剧、听音乐、赏画、走亲访友、结伴郊游等,以保持精神愉快。

10.培养广泛兴趣

当某一件事或一种活动,激起了你的兴趣,你就会感到生活时时处处充满着乐趣,心灵也得到满足。

11.主动与人来往

在交往中,人们可以相互交换观点与想法,尤其是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讲出来既解除了内心的郁闷,又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安慰和理解,心情会好很多。

事实上,能够使更年期心情愉悦的方法措施很多,关键是看你在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时,能否积极正确地处理对待。保持心情舒畅,乐观豁达,是减少更年期各种症状,延缓衰老的最佳途径。

做好老年心理调适的准备

心理健康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老年人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差,需要社会、集体、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情绪愉快、性格开朗、乐观豁达是长寿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我国有名的长寿地区广西马瑶族自治县的长寿老人中,60%以上性格开朗乐观、从容温和,急躁易怒的仅占7%,没有性格孤僻忧郁的。

负性情绪、不良性格是老年人致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事实表明,恶劣的心理状况是诱发各种疾病的重要因素。有人曾对100名白血病人和淋巴病人患病前后的生活经历进行调查,发现患者致病前,大部分都有过愁肠百结的个人经历或悲痛的家庭遭遇。有专家认为,心理状态影响健康,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若评价积极正确,可使心理状况趋于平衡,否则可导致心理状况恶化。

一些研究表明,退休前曾做过妥善计划的老年人,退休之后的生活适应较好。退休计划一般包括经济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对保健方面的预先策划,以及对老年配偶的生活照顾等。一般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六个月,即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但仍有许多老人,不能适应退休生活,离退休综合症表现明显。这种情形常发生于突然失去日常工作及社会职业的老人中,尤其在退休以后又没有伴侣的老人,更难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1.老年期的心理保健

国外研究老年心理学的人认为,老人有“三恶”:不健康、贫困、孤独。

日本心理学家荒井曾对一般家庭中的老人所需作过调查,他们在回答“你现在最关心什么”时,多数人都回答关心脑出血、癌、高血压等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就是老年人焦虑烦躁,忧心忡忡,悲观失望,深感不安的一大原因。

老年人的担心还来自一个经济安全因素。英国社会学家史密斯曾调查发现,担心缺乏经济安全的老人占43%。因此,家属的经济支持对老年人也十分重要。

离职退休,儿女另立门户,好友分离,老伴去世,交往的人日渐减少,使老人深感寂寞、孤独而痛苦。老年人的一个心理特点是人越老就越需要爱,老年夫妻相依为伴是老年人良好心情的重要激励因素。独生女成家立业后应尽可能与父母住在一起,即使是分开居住,子女也应经常去看望或写信问候。

2.培养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不少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与爱好越来越少,加上病痛较多,故越活越感到没意思的悲观思想情绪油然而生。其实,兴趣与爱好对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兴趣爱好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更可激发人们对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尤其对老年人,应该把他们的闲暇生活安排得饶有兴趣、丰富多彩。

可以让他们到户外、公园去散步或慢跑、练气功、打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扇等,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增进血液循环,有益身体健康;还可以组织他们唱歌、唱戏、跳舞、弹电子琴、拉二胡、学书法、诗词和绘画等,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在心理上也可以得到一种轻松愉快、青春焕发的感受。老年人还可以在家养鱼、养鸟、种花、编织、打牌、下棋等来填补生活上的空虚,增添生活的情趣,使自己精神有所寄托,做到老有所乐。这些对大脑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休息,可以协调、平衡神经系统的活动,使神经系统更好地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各个器官的生理活动,为此,便可推迟和延缓衰老的进程。

3.乐于助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老年人应有自知之明,不要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要人人服从你。而要实事求是,承认“岁月不饶人”,很多方面不如年轻人。故在处理某件事情与别人不一致时,不要生气,要心平气和地进行分析、讨论求得一致,达不到一致时,也应求同存异,不要为此伤害与他人的关系。

对非原则问题或一些生活小事,则应多尊重别人的意见,自己谦虚些、随和些,便会少烦恼,心情愉快,病也会少些。当看见别人有困难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主动去帮助别人,常助人为乐的人,一定心地善良,心怀爱心,人际关系也一定比较好。当你遇到困难时,同样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老年人结识新朋友,心里话有处说。常言道:“同龄相嬉,乐而忘老。”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家互相帮助,心情舒畅,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

4.维持心理上的适度紧张

孤独紧张有害于身心健康,但一天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没有适度紧张也不利于身心健康。所以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度维持心理上的紧张,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1)树立良好的生活目标

增强求新动机,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愉快、满怀信心地去生活。

(2)生活起居节律化,坚持体育锻炼

老年人应以“起居无节,半百而衰”为戒,坚持生活起居有规律,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不仅能增进身体健康,也有助于维持心理上的适度紧张。

5.善于自我调节,克服消极暗示,创造良好心态

老年人在生活中,要做情绪的主人,有意识培养积极情绪,尽力减少消极情绪的发生,特别是一些自我心中发出的消极暗示,一定要努力去克服,比如:“我老了,记忆不好了!”、“我老了,头脑不清了!”、“我老了,腿脚不好使了!”等等。这些暗示可以使人疑神疑鬼、心神不安,十分有害健康。

古人卫生歌诀:“世人欲知卫生道,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人们还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看来,这些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今天尚可借鉴。当遇到矛盾和挫折时,尽快主动摆脱,千万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让消极情绪来折磨和摧残自己。要想到“快乐过一天比痛苦过日子好”,要做到“转念冰解”。

为孤独寂寞开个处方

孤独寂寞是老年人常有的一种心态,多是由于亲情、理解等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长期的孤独寂寞会造成情绪低落,精神紧张,感情压抑,严重影响着老人的身心健康。那么,老年人的孤独寂寞是如何产生的呢?

1.脱离社会生活

在城市,退休往往被认为是老年生活的开始。退休以后,老人每天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广泛的社会交往到范围狭窄的家庭小圈子里,从以大量的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为主转向以简单的家庭关系为主。这时如果老人常常闷坐家中,无所事事,那么孤独寂寞、空虚无聊等消极情绪就会乘虚而入,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

2.家庭的变化

人到老年,大都希望儿孙绕膝,几世同堂。然而,现今社会中,小家庭制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儿女结婚后大多与父母分开另住,这样,原先挺热闹的家庭突然变得冷冷清清。当劳碌半世的夫妇发现最终结局是“两手空空”时,孤独寂寞之感就会油然而生。倘这时再不幸丧偶,老人的孤独感就会更进一步加深,从而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

总之,人际交往的减少是老人产生孤独寂寞情绪的主要原因。除某些客观原因外,有些老年人保守、固执等个性特点也容易阻碍其人际交往,而且老年人的人际关系结构比较稳定,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与谁亲,与谁疏,已比较固定,往往不易结交新朋友。这些主客观原因,也使老年人的人际交往范围逐渐变小,从而产生封闭性心理状态。

有的老人在社会上很少与人交往,在家里也不愿同亲人倾诉衷肠,使自己长期处于孤独寂寞的精神状态之中。有的老人甚至说,自己整天没个对话的人,像个哑巴,周围静得连掉地下一根针都听得见,心里感觉空空落落的,没有一点寄托。

孤独寂寞是精神上的“癌症”。当老人独居一室、向隅发呆时,当老人感到闲得无聊、无所事事时,当老人厌倦他人或感到他人厌倦自己时,无声的孤独寂寞之魔正在吞噬他的身心。有关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消极、恶劣的心理状态。不单因为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会加速中老年人的衰老过程,而且它还是高血压、冠心病、精神病、消化道溃疡以及癌症的重要发病诱因之一。

到目前为止,关于人与社会隔绝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孤独的人看来比乐于社交的人更有可能死于心脏病。瑞典的卡罗林斯卡学院的流行病学家克瑞斯蒂纳奥斯·戈伏博士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学校的杰费里·约翰逊教授记录了7433名瑞典人与家庭、朋友、邻居和同事的社会情况,他们把与社会隔绝最严重的那组人的死亡率同其他人的死亡率做比较长达6年之久,最后发现,很少进行社交活动的受实验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高于其他的人40%。

研究还证明,孤独可使人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麻痹,反应迟钝。如果让一个老人独自呆着,那么他的脑子将加速老化,并很快成为痴呆,加快衰老的进程。国外有人发现,行动不便的老人独居于高楼时中,会发生明显的心理变态。

孤独与寂寞无异于慢性自杀。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是一种不愿意孤独生存的生物。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丰富着自己生活的内容,总是自动地与社会广泛交往,用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人们怕孤独寂寞,因为孤独寂寞能使人陷入精神恐怖之中,给人一种空虚、可怕、似有灾难降临之感,产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总而言之,孤独寂寞给健康长寿带来的危害已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

然而,孤独寂寞并非不治之症。只要老人在发现自己存在孤独寂寞感的同时,有改变它的决心和愿望,孤独寂寞就会被征服。

心理学家为老人开了以下处方:

1.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

如果老年人在退休之后仍能关心集体,心系社会,参加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那么就可以消除那种因无所事事,因感到自己老而无用所带来的无聊、空虚和孤寂。在工作中继续发挥自己的能量,从中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有所追求、有所寄托才是永葆青春的良方。

2.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多与人接触交往

有些老人由于各种原因,变得过分关注自己,好猜疑,好发牢骚,和谁都合不来,人为地使自己越来越孤独。如果老人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良变化,就要自觉地改变自己,凡事要看得开、想得通、放得下。乐天知命,才能知足常乐。与亲朋邻里相处,不可“斤斤计较”,甚至“锱铢必较”。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些老人行动不便,不能远行,每天除了家人外,最方便接触的就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友好的邻居最能使你远离孤独与寂寞。

3.学会移情法

相处多年的老伴去世,或发生意外挫折,可使老人心理上长久地陷入困境,不断追溯痛苦的往事,处于悲哀之中,难以自拔。这种情绪是产生孤寂的前兆。这时,老人应理智地认识所面临的变故,认识到无可挽回的事实,在亲友的帮助下,把自己的注意力尽量地转移到新的事物上,使心灵的创伤得到缓解和平复,逐渐用欢乐的情绪代替悲哀和失望,赶走孤独。

4.采用疏导法

当老人情绪郁闷、感到孤独时,要主动去找信任的朋友聊聊天,倾诉自己的烦恼和郁闷。当感到有人理解自己时,孤独感就可以消除大半。

孤独寂寞是囚锁精神的樊篱,是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克星,愿老人们能够正视现实,战胜自己的弱点,走出孤寂的误区,去开拓新的生活领域,寻找新的位置,使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