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党务通:党委、支部建设与实务全书
15569600000118

第118章 十六大以来重要的理论观点(11)

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攻坚的一个主要领域。在当前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应对国际局势的能力,都要求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上。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手段,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有效保障,是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形势的新特点新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较大的改革和调整,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其定位、组织结构、约束和激励方式以及运行方法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条件的制约,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带有阶段性和过渡性的特点,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职能转变仍不到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不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农村发展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机构设置仍不够科学、合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也不够清晰。某些管理方式落后,透明度有待提高。

“十一五”时期,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要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加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权责。要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并逐步实现制度化,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实行这个基本经济制度,逐步消除由于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也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我们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含义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十一五”时期,我国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要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各类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要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同时,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各类企业都要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为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和灵敏运作构建富有活力的微观基础。在城市,要继续深化国有经济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农村,要长期稳定并逐步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试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加快完善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等各类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和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逐步实现资本的社会化,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仍将是我国财政发展的主旋律。

“十五”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财税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改革和完善了出口退税机制,加快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深化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了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还顺利推进了所得税收入分享等其他财税体制改革。通过上述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财政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十一五”时期,我国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即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

驾驭当前我国的财税改革,首推三轮并驱,即税制改革、预算制度和财政体制改革。推进税制改革,完善税收政策。进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合并内外资企业两套企业所得税制。此外,继续完善农村税费、出口退税机制等体制创新,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消费税制度和关税制度,研究开征物业税等。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围绕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继续实施“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政府之间财政关系,一是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二是扩大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试点范围,减少财政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实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公共财政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和政策手段。在“十一五”时期,积极适应新形势对财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公共财政的内涵和外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国际化为视野,不断拓展和充分发挥财政调控、收入、支出、管理的重要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是从根本上解决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确保金融安全、稳健、高效运行的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增强我国金融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需要,是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金融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金融工作,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上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齐全、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建成,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尽管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后国际竞争加剧,“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主要表现在:金融宏观调控任务艰巨;间接融资比重过大,风险集中于银行业;金融企业运行机制不健全,公司治理尚需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金融监管与风险处置仍然存在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金融业面临全方位国际竞争。目前,我国金融体制尚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形势与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十一五”时期,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要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步发展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强化资本充足率约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五)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市场体系是指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既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在内的商品市场,也包括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我国的市场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各种类别的要素市场框架已初步确立,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趋显著,市场竞争程度和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市场体系的运行规则和相关法律制度也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而逐步确立。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市场体系的建设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十一五”时期,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推行现代流通方式。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走中国特色科学创新道路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洞察科技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的重要论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再次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他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一)自主创新战略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我国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会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的题为《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根据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发展难题来看,自主创新是我们解决难题的必然选择。

1、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日益加剧

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过去20多年里,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2、6倍。2003年,我国消耗了占全球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以及40%的水泥。2004年,由于我国对铁矿石需求的急剧增加,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曾上涨了71、5%。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我国全年多支付外汇达数十亿美元。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不堪重负,国家将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到4倍,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此外,我国每年约有7亿吨农作物秸秆、近230亿吨工业有机废水、500多万吨废钢铁、大量的电子垃圾,多数白白地浪费掉,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另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49年到2003年间,我国累计产煤350亿吨,而煤炭资源消耗量已超过1000亿吨,回收率平均不到30%,这意味着50年间扔掉了6个百亿吨煤田,浪费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