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党务通:党委、支部建设与实务全书
15569600000121

第121章 十六大以来重要的理论观点(14)

进入世界科技强国之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时代赋予科技界的神圣使命。当前,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科技发展还相对落后,随着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迅速增加,科技瓶颈的制约作用日益凸现。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异常激烈的新形势下,不可能靠引进国外技术来实现工业化。不尽快把科技搞上去,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作后盾,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将科技发展的方针总结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个字。这一新方针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科技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科技工作一系列指导方针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未来科技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我们讲自主创新,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实现重点跨越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我们完全有可能利用后发优势,在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支撑发展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要从当前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重大技术瓶颈,切实解决入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引领未来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根本任务。科学技术不仅要支撑现实经济社会发展,还必须为未来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和能力,成为引领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科技要引领未来,就要对科学技术发展超前部署,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就业空间,引导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在“十一五”时期,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政府应当首先引导企业从体制创新做起,改革企业内部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使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使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内在机制,在有条件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扎扎实实地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就得从建立企业内部有利于创新的内在机制做起。

(2)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面对加入WTO和新经济带来的挑战,一定要有一支既拥有知识资本,懂得科学管理,又有战略眼光,能够与国际化接轨的企业家队伍,这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最重要的条件。

(3)政府要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利的环境。政府要为企业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使企业发展有充分伸展的空间;政府要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创新提供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政府还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大惩处制假贩假的力度,保护创新者的积极性;政府在强调发挥应用开发优势的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增强企业创新的后劲。

(4)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应用研究。要借鉴国外有关研究,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生命周期以及企业家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且进行长期追踪研究,为企业创新提供科学的诊断和咨询。同时,能够使政府对企业的实力和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动态的估计,以便从总体上推进企业创新的进程,使经济再上新台阶。

(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是企业(以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具体包括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任务是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

(1)知识创新系统,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

(2)技术创新系统,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

(3)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教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最新知识、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

(4)知识应用系统,主体是企业和社会,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十一五”时期,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要大力运用市场、财政、金融、法制和文化等各种手段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先进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者,技术创新的主要投入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吸纳者,新技术的主要推动者和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者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开拓者。

(2)建立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主的科学创新体系,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知识基础,为国家高新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创新平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配合、集成创新的军民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使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有机结合,军民高新技术双向顺畅转移,国防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4)建立中介服务体系和科技基础平台共享体系。在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桥梁和纽带,使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形成创新合力。要打破部门所有的壁垒,建立科技基础平台、公共信息和公共数据的共享共用制度,提高科技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5)要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实力。

(6)建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要确立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基本方略的法律地位,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法律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完善产业技术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包括税收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等。

十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优先发展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要求。

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总对策,更是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冲破把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的传统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才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要积极进行课程、教材的改革。要以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人的能力、素质的需求为依据,要以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为出发点,课程教材目标应该既有前瞻性,又从国情出发,体现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的特点。

教育内容的选择,必须体现打好基础的要求,同时也要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使学生“乐学”。要建立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模式,以及相应的评价体系,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对现行课程教材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引导广大教师更新观念,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方法、学习指导方法的改革,以保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继续抓紧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对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将进入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的攻坚阶段。这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应该看到,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现阶段的“普九”还是低标准的普及教育,远远不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十一五”时期,九年义务教育要在积极推进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大力巩固和提高。同时对农村初级中等教育来说,还要进一步促进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多种需求,这些都将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时期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大体相当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2)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3)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4)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保证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5)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加入WTO后教育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挑战,同时高等教育还因计划经济、高校扩招、大学转型及办学模式多样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导致质量下降,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做到以下几点:

(1)高等教育的规模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不能超越社会总的经济状况;

(2)高等教育的规模应该平衡地、适度地发展,不能搞“大跃进”;

(3)要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疏通社会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各种渠道,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办高等教育;

(4)根据不同的高等教育形式,建立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立社会、政府、学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机构,加大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力度;

(5)调整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使高等教育的专业更加贴近社会,同时保证基础学科的发展;

(6)调整好高等教育专业、规格、层次的结构比例和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

(7)国家加强对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监督,为高等学校提供更有效的服务。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稳定教师队伍。

(五)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

“十一五”时期,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深化办学体制和教学运行机制的改革,要加快发展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工商学院办学水平,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中小学教师在校际、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建立和完善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水平。深化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加快创办市民大学,做好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和示范工作,推进镇街社区教育学院和社区教育中心建设。

要完善教育投资体制和改革办学体制。多元筹资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实施,对非义务教育阶段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要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及其他制度改革。要完善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要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中专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改革,以新科学、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专业,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以实践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以职业为导向的基本素质。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六)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既要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调发展,又要促进各级教育内部的协调发展,还要重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培训、传统学校教育和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代表的新教育等方面协调发展,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作出积极贡献。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七)建设学习型社会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十一五”时期,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一种全民学习的浓厚气氛。让每个公民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前提。为此,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光荣、学习高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学则进、不学则退”的思想观念,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努力形成干部群众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