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批被兼并的土邦是贝拉尔(1853)和奥德(1856)。贝拉尔是理想的原棉供应地,奥德是理想的英国棉织品的销售市场。英国用“绝嗣丧权原则”兼并的土邦有萨塔拉(1848)、那格浦尔(1853)和詹西(1854)。最后阶段的兼并引起了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后,英国正式结束了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王朝,也结束了东印度公司。1858年颁布的英国女王诏书开辟了一个新的统治方式。
2.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858—1947)
1858年后,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在印度的最高机关是印度政府,印度政府由印度总督及其执行委员会组成。印度总督称为参事会总督,又称副王,由英王任命,任期5年。总督的执行委员会成员6人,任期5年,也由英王任命。外交部部长由总督兼任,其他各部由执行委员会分配。立法工作由执行委员会的扩大会议进行,扩大会议的成员有在职官员、应邀人士和当选人士。全印度分13省,其中五大省为孟加拉、孟买、马德拉斯、旁遮普、联合省。省有级别,级别差距很大。马德拉斯和孟买的省督及其执行委员由英王任命。全印度的土邦约有700个,大土邦只有海得拉巴、迈索尔、巴罗达、“克什米尔和查谟”。英国对土邦有严密的监督制度,严禁国内外结盟。
3.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和剥削
1702—181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贸易、直接掠夺、实行以柴明达尔为对象的永久性在此建立商站土地整理等方式对印度进行殖民掠夺和剥削。19世纪中叶,田赋约占东印度公司总收入的2/3。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的成长,1813年英国议会取消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垄断权。从此,印度逐渐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1833年英国议会作出决定,准许英国人在印度经营种植园。这是英国把印度直接变成它的原料产地的开始。从19世纪中期起,英国资本开始输入印度。19世纪后期,英国对印度的投资主要限于铁路、水利和种植园,其中以铁路为主(始于1848)。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资本大量进入印度的工业部门。印度成为英国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结果,使印度的大量财富流入英国。史书称之为“财富外流”。
4.印度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
从19世纪中叶起,印度开始发展民族工业,主要是纺织工业。70和80年代,在西印度的孟买和艾哈迈达巴德形成了第一批工业资产阶级。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印度已形成了第一批民族资本垄断集团。
印度的商业资本从19世纪后期转入民族工业。英国的工业品已经占领了印度的市场,而英国的财政资本又支配了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和金融系统。此外,英国还控制了印度的交通、运输、外贸、税收。因此,印度资产阶级在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时,同英国在经济上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但印度的民族工业还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他们要求参政,要求独立地掌握财政、国防和外交,而英国殖民当局不仅寸权不让,而且利用国家机器镇压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5.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
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由爱国封建主领导的最大的一次民族斗争。前后历时两年(1857年5月—1859年4月),波及北印度、中印度和南印度的广大地区。起义之后,英国调整了对印度的殖民政策:印度政府的控制权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转到英国女王手里;彻底改组了军队,增加了英属印度军队中英国兵的比重,并直接控制炮兵;对印度的土邦由兼并改为支持;加强了铁路、电报等的建设工作。
6.印度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随着西方教育输入印度,19世纪20年代印度出现了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成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驱,其杰出代表是罗易。印度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是结合印度教改革运动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进行的。
19世纪20年代兴起的印度教改革运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用资产阶级的神学世界观代替旧的神学体系,以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
印度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在进行印度教改革运动的同时,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进行以局部改良为目标的政治运动。他们要求在印度逐步实行代议制。要求降低土地税和盐税,减少政府的行政、军事开支,发展民族工商业,兴办公共工程和交通事业,大力发展技术教育。
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争取政治、经济改革的要求已逐步理论化。1885年12月28日,在孟买成立了全印统一的民族主义政治组织——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印度国大党。印度国大党的成立标志着印度的资产阶级民族改良主义运动已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地区性发展为全国性。
7.第一次民族解放斗争高潮(1905—1908)
这次斗争的直接原因是反对英国分割孟加拉。国大党温和派领导人最初和极端派领导人一起发动和领导运动。以蒂拉克为首的极端派在运动兴起后,就提出斯瓦拉吉(自治)、斯瓦德希(自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四点纲领,力争把运动引向革命道路。1908年运动被镇压下去。
8.第二次民族解放斗争高潮(1919—1922)
国大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支持英国,希望换取战后的印度自治。大战结束后,殖民政府不仅继续执行战时军管法令,而且还增订了新的镇压法案,即罗拉特法。1919年2月间,甘地发动和平抵抗运动并号召于4月6日举行总罢市反对新的镇压法案。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民情激昂。从此,甘地转变对英国的态度,由基本合作转向基本不合作,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同年国大党决定使用和平和合法手段争取自治。从1921年底到1922年2月12日,甘地亲自领导群众运动。
9.第三次民族斗争高潮(1928—1930)
1927年底,尼赫鲁从欧洲回国。同年国大党作出决议:以完全独立为斗争目标;抵制英国的西蒙调查团;国大党加入国际反帝联盟;尼赫鲁和鲍斯先后任国大党总书记。甘地再次亲自领导大约持续3个月(1930年2月—5月5日)的和平抵抗运动。在这个时期里,甘地组织了反盐法运动。他坚决反对一切自发的群众斗争。甘地所领导的反盐法和平抵抗运动于4月6日开始,5月5日因甘地被捕而中止。从1930年6月到1931年3月被判刑的和平抵抗者达9万,到1933年3月底在押政治犯达12万人。这次斗争高潮起于1928年初,止于1930年5月,持续约26个月。
10.第四次民族斗争高潮(1945—1946)
1945年印度出现印度教徒与伊斯兰群众一致行动的征兆。1946年2月18日孟买皇家印度海军海员的罢工发展成印度皇家海军起义。事变的第2天(2月19日)英政府即派遣内阁特使团来印度谈判。1947年2月20日,英国宣布决定在1948年6月前移交政权,接着提出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该方案规定,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
五、印度的军事
(一)军事力量
1.军队员额
印度武装力量约有兵力117.5万人。其中陆军98万人,编有5个军区、11个军部、35个师,以及15个独立旅。印度陆军师包括3个装甲师、4个平原步兵整编师、18个步兵师、9个山地师和1个炮兵师,独立旅包括7个装甲旅、5个步兵旅、2个山地旅、1个空降突击旅。另外,印度还有1个“普里特维”地地导弹团、4个防空旅和3个工兵旅。以上这些部队共包括59个坦克团(营)、355个步兵营、190个炮兵团(营)、2个地空导弹大队、15个地空导弹团。
印度陆军航空兵编有14个直升机中队,其中6个反坦克直升机中队、8个侦察直升机中队。印度陆军装备有主战坦克约3 500余辆,其中T-55型约700辆、T-72型约1 500余辆、“常胜者”式约1 200余辆、印度自行研制的主战坦克“阿琼”式约14辆。装备步兵战车约1 300余辆,装甲输送车约160辆。印度陆军装备有牵引火炮约4 200余门(估计有600门库存),其中75毫米1 100余门、105毫米约1 300余门、130毫米750门、155毫米410门。印度装备自行火炮105毫米的约有80门,130毫米的约有100门(估计有70门库存)。另外还有122毫米多管火箭炮150门、120毫米迫击炮500门、160毫米迫击炮700门。印度自行研制的“普里特维”地地导弹装备了3-5枚。印度地面防空部队装备了高炮约2 400余门,此外还有地空导弹:萨姆-3型45枚、萨姆-6型180枚、萨姆-7型620枚、萨姆-8B型50枚、萨姆-9型400枚、萨姆-16型500枚。陆军航空兵装备直升机199架。其他还有登陆艇2艘、“米兰”反坦克导弹系统等若干套。
印度海军兵力5.5万人(含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编有东部、西部、南部和远东4个地区司令部,东、西2个舰队。另编有潜艇司令部和海军航空兵司令部。印度潜艇部队司令部驻维沙卡帕特南,海军航空兵部队司令部驻果阿。印度海军装备各种舰艇150余艘,其中航空母舰2艘、潜艇19艘、驱逐舰6艘、护卫舰18艘、巡逻与海岸舰艇49艘、扫雷艇20艘、两栖登陆舰艇10艘、各种支援舰船28艘。印度海军航空兵兵力5 000余人,装备约70架作战飞机、80余架武装直升机。编有2个攻击机中队、6个反潜直升机中队、3个海上侦察机中队、1个通信机中队、1个搜索与救援直升机中队和2个教练机中队。印度海军还有海军陆战队,编有1个团(包括3个大队),约1 200余人。
印度空军共有兵力约14万人,装备作战飞机722架、直升机170余架,其中武装直升机30余架。编有17个强击机中队,装备有53架米格-23型、88架“美洲虎”、147架米格-27型、79架米格-21L型强击机。印度空军编有20个战斗机中队,装备有66架米格-21FL型、169架米格-21BIS型、26架米格-23UF型、64架米格-29型、35架“幻影”2000H/TH型和8架苏-30MK型战斗机。印度空军编有3个攻击直升机中队,装备32架米-25型攻击直升机,还编有2个侦察直升机中队,装备了8架“堪培拉”、6架米-25和2架米-25U型侦察直升机。印度空军共有12个运输机中队,装备有105架安-32、45架DO-228型、28架BAE-748型、25架伊尔-76型固定翼飞机,另外还有11个运输直升机中队,装备有73架米-8型、36架米-17型、10架米-26型运输直升机。其他还有6架“美洲虎”海上攻击机、4架HS-748型电子战飞机、6架伊尔-78型架油机、6架电子侦察机、4架海上侦察与测量机、约400架各型教练机和22架教练直升机。此外,还编有38个萨姆导弹中队,装备萨姆-2、萨姆-3、萨姆-5和萨姆-10型导弹若干枚。
印度还有种类繁多的准军事部队,驻地分散,并隶属不同的部门。准军事部队是正规部队的辅助力量,平时执行边防、海防巡逻、情报搜集和内卫治安任务;战时配属正规部队执行作战任务。其编制单位通常为部队、营、中队(连)、排、班(哨)5级。部队最高领导为总监,一般为现役中将级军官,以下各级军官为现役或退役军官。营或中队(连)为基本作战单位。
2.编制
印军平时由内阁总理通过内阁秘书处协同国防部协调统一指挥权,战时根据战区需要授权主要军种参谋长实施统一指挥。军种司令部为各军种最高作战指挥与行政领导机构,最高领导人为军种参谋长。军种参谋长通过所属地区司令部对部队实施作战指挥与控制。地区司令部负责指挥和控制所属部队和军分区司令部。除地区司令部外,陆、空军还设有训练司令部,分别负责陆、空军训练,海军则由南部地区司令部负责海军水面舰艇的训练。
陆军是印度军队的主要军种。陆军司令部是陆军的最高作战指挥和行政管理机构,司令部设在首都新德里。印度全国划分为5个军区,即东部军区、南部军区、西部军区、北部军区和中部军区。军区下辖军分区和独立小军区,军分区下辖小军区。军分区和小军区主要负责区内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对野战部队一般无指挥权。战时军区还下辖交通区,专门负责战场的后勤保障。印度陆军野战部队的最高建制为军,战时根据需要可由两个以上的军、野战军或由一个军及几个师组成集团军。平时一个军区内驻有两个以上的军时,军区司令部也称为集团军司令部,但不另设集团军司令部。
印度陆军师为重要的一级作战单位。陆军师按其遂行作战任务的特点,区分为步兵师(含平原步兵整编师)、山地师、装甲师、机械化步兵师、炮兵师和空中突击师等几种类型,多为合成部队。陆军师是遂行战役任务的基本作战单位,旅是遂行战术任务的主要作战单位,营为基本战术单位。印度步兵营的人数通常在860人左右,山地步兵营的编制人数则略少于步兵营,为820人。营下边的单位一般为连或中队。印度陆军航空兵于1986年11月组建,最高建制为中队,中队辖若干分队。其他兵种规模较小,各兵种均不设兵种司令部,由陆军司令部所属各有关部局领导。
印度海军司令部是印海军最高作战指挥和行政管理机构,司令部设在首都新德里,下辖3个地区司令部及13个海军基地和军港。这3个地区司令部分别是:东部海军司令部、西部海军司令部和南部海军司令部。其中东部和西部海军司令部各下辖有一支海军舰队,即东部舰队和西部舰队,南部海军司令部无作战舰队,负责全部海军的训练和海军航空兵的指挥。印度海军舰队下辖若干中队,中队按不同舰种分别编组。舰队和中队均无固定编制。印度海军航空兵基本作战单位为中队,按机种分类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