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俄罗斯
15579400000001

第1章 俄罗斯简介(1)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

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

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

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

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

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一、地理位置

俄罗斯位于欧亚大陆的北部,领土包括欧洲的东半部和亚洲的西北部,国土面积1 7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国土最辽阔的国家。位于北纬35°08′到北纬81°49′之间。疆界长达6万千米,其中2/3为海疆,1/3为陆界。海岸线长达4.3万千米,濒临3大洋的12个海。陆界长达1.7万千米,与14个国家接壤,即挪威、芬兰、波兰、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乌克兰、中国、蒙古、朝鲜。中苏边界线长达7 300千米。隔海还与日本相望,北部领土中有36%在北极圈内。

俄罗斯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低地和丘陵占国土总面积为60%。其欧洲领土大部分为东欧平原和乌拉尔以东的西伯利亚平原,这是俄罗斯两大著名平原。前者的面积为400万平方千米,绝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后者面积300万平方千米。东南缘是阿尔泰山。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的中西伯利亚高原、图尔盖高原、帕米尔高原是俄罗斯的三大著名高原。俄罗斯山脉众多,大部分分布在边缘地区,可分为高加索山带、东部山带和斜交山带。高加索山脉的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峰高达5 642米,是欧亚两洲分界线的一部分。东部山带海拔4 750米的克留赤夫火山是欧亚大陆最高的火山。斜交山带斜着纵贯俄罗斯东半部。整个斜交山带的山体不高。

俄罗斯联邦境内自北向南为北极荒漠、冻土地带、草原地带、森林冻土地带、森林地带、森林草原地带和半荒漠地带。

濒临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的12个海,远东包括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西面是波罗的海。南部包括黑海、亚速海。北面包括巴伦支海、东西伯利亚海、喀拉海、拉普帖夫海、楚科奇海和白海。境内有300余万条大小河流,280余万个湖泊。河流总长度为960万千米,但占总长度90%以上的河流均是长度不到100千米的小河流。长度超过500千米的大河有254条,其中超过1 000千米的有58条,在前苏联欧洲部分18条,西伯利亚和远东有40条。欧洲部分的主要河流有伏尔加河、顿河、北德维纳河、乌拉尔河。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长3 530千米,流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占俄罗斯平原面积的1/3以上。

西伯利亚的主要河流有鄂毕河、勒拿河和叶尼塞河,其中鄂毕河是俄罗斯最长(连同支流额尔齐斯河为5 410千米)和流域面积最大(299万平方千米)的河流。远东的主要河流有阿穆尔河(中国称黑龙江),长达4 400余千米,上游和中游为中俄界河,下游在俄罗斯境内。流入太平洋。

俄罗斯湖泊众多,但分布极不均匀。在欧洲部分的西北部和西西伯利亚,湖泊最多,而俄罗斯的森林草原地带几乎没有湖泊。在西北部的湖泊中,最大的是拉多加湖,其次是奥涅加湖。拉多加湖是欧洲第一大湖,水面面积为1.7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51米,最大深度230米,蓄水量为908立方千米。荒漠和半荒漠地带也有不少湖泊,巴尔喀什湖是这一带的大湖,其水面面积达1.83万平方千米,湖水很浅,最大深度为26米,蓄水量为112立方千米。

高山湖也较多,最有名的湖泊是贝加尔湖、兴凯湖。贝加尔湖是俄罗斯最大的湖,也是世界上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它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水面面积3.15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730米,最大深度为1 620米。蓄水量2.3万立方千米。南北长600多千米,东西宽25-80千米。共有336条河流注入该湖,而湖水只由一条安加拉河泄出,该湖可以通航,结冰期长约5个多月。兴凯湖位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和中国黑龙江省之间,大半在俄罗斯境内,水面面积为4 190平方千米,最大深度为10.6米,蓄水量为16.5立方千米,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湖。

俄罗斯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样,但总的来说基本属于北半球温带和亚寒带的大陆性气候,依其大陆性程度的不同,以叶尼塞河为界分为两部分,西部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西伯利亚属强烈的大陆性气候。西北部沿海地区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而远东太平洋沿岸则带有季风性气候的特点。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温暖,春秋两季很短。就全俄而言,降水偏少,年平均降水量为530毫米。俄罗斯国土位于寒带、亚寒带、温带几个气候带上。1月份平均气温为-1℃—50℃,7月份平均气温为1℃-25℃。

二、人口与民族

俄罗斯联邦的人口约1.5亿(1995年)居世界第五位。进入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198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250万,1989年减至220万,1991年再减至180万,人口死亡率1992年比1991年同期增长15%。

俄罗斯有130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人占人口总数的82%,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8%以上,其中鞑靼人640多万,占3.8%,乌克兰人占3%,楚瓦什人占1.2%。其他还有巴什基尔人、莫尔多瓦人、达格斯坦人、白俄罗斯人、马里人、犹太人、车臣人。居住在科尔巴多尔群岛的阿留申人,人数最少,仅有500多人。

三、语言与宗教

俄罗斯境内的民族语言分为4大语系,即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高加索语系、乌拉尔语系。俄语为主要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是俄罗斯联邦各族人民进行民族交往最常用的语言。

俄罗斯联邦境内宗教主要有基督教、伊斯兰教、萨满教、佛教和犹太教等。基督教以俄罗斯东正教流传最广,人数最多,教徒约有5 000万。

四、俄罗斯历史

(一)基辅罗斯时期(9-13世纪)

基辅罗斯,又称古罗斯,是9-13世纪初位于东欧平原的一个早期封建国家,是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大民族(国家)的共同渊源。古罗斯国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9世纪后半期-11世纪初)是以第聂伯河中游城市基辅为中心的古罗斯国家的形成时期,巡行索贡和征战贸易是其主要的经济政治活动方式,这一阶段后期古罗斯接受了基督教。俄罗斯民族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是斯拉夫民族的一支,分布在东欧平原上,西起德涅斯特河和喀尔巴阡山脉,东至顿河、奥卡河和伏尔加河,南抵黑海,北达拉多加湖。

6世纪前,东斯拉夫人处于氏族社会阶段,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成部落,选举酋长为首,一切重大事情由部落会议决定。随着氏族制度逐渐解体,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若干大家族按地域关系结合成农村公社。村社内的森林、牧场、水源、荒地等为全社公有,耕地则按家庭分配使用。起初分配是暂时的,后来分地渐渐固定,成为家庭的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开始形成。部落长老和酋长往往利用职权取得较多较好的土地,在战争中获得大量战利品,把俘虏变为家奴,由此富裕起来,渐渐形成部落贵族。富裕的酋长利用财富豢养亲兵,逐渐独揽部落大权,职位由选举变为世袭。势力强大的酋长征服邻近各部落,号称王公。直到9世纪初,东斯拉夫部落才渐渐形成一些部落联盟。9世纪中,东斯拉夫部落间争斗不息,最后决定邀请勇猛善战的瓦里亚基人(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日耳曼部落诺曼人)首领留里克到诺夫哥罗德平息争端。公元862年,留里克率领亲兵赶来平息了动乱,担任了诺夫哥罗德公国王公。留里克死后,其继承者奥列格率兵于882年沿水路南下征服基辅,并将统治中心由诺夫哥罗德迁至基辅,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基辅罗斯征服了周围各部落,包括波利安人、伊尔门湖地区斯拉夫人、拉季米奇人和克里维奇人,其统治者开始称为大公。外来的留里克王朝并没有改变东斯拉夫人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反而自己被同化,在血统上与东斯拉夫人相融合,并接受其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成为斯拉夫化的本地王朝,其统治绵延了600余年。

留里克王朝初期,大公向各部落征收赋税,实行巡行索贡制。每年初冬时节,王公们率领亲兵队四处巡行,向居民们征收粮食、毛皮、蜂蜜、蜂蜡等物品,次年春天再运往君士坦丁堡出售,换取纺织品、酒、水果等物品。为了扩大领土,控制通往黑海的商路,基辅罗斯建国后不断进行对外战争。

907年,奥列格率2 000艘战船远征拜占庭,迫使拜占庭订立和约,缴纳96万格里夫纳贡银,并使古罗斯商人获得免缴贸易税的权利。斯维雅托斯拉夫(969-972在位)统治时期,古罗斯的疆土不断扩大,先后征服伏尔加河中下游、北高加索,打通了通往东方的道路,后又联合拜占庭,打败保加利亚,将领土扩张至多瑙河口。弗拉基米尔(980-1015在位)继位后又兼并了加利支。988年,弗拉基米尔娶拜占庭公主安娜为妻,并宣布接受基督教(东正教)为国教,强令基辅臣民接受洗礼,在古罗斯建立大主教区,大量兴修教堂和寺院。

2.第二阶段(11世纪前半期)封建关系出现,与草原游牧民族佩切涅格人的斗争取得胜利,对外贸易昌盛,这是古罗斯的繁荣时期。10-11世纪时,基辅罗斯的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铁犁得到改进,可以进行深耕;休耕制盛行,出现二圃制和三圃制;农作物的种类增加;不少森林被开发为牧场。生产水平的提高加速了村社农民的分化,少数富户兼并了破产农民的土地,丧失土地的农民则逐渐沦为依附农民。从10世纪中叶起,王公贵族开始夺取村社的土地,建立大庄园,以征收租税的办法代替索贡巡行。教会也通过获取捐赠和兼并农民土地,获得大片地产。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

到11世纪时,罗斯约有80多个城镇。手工业开始得到很大发展,对外贸易也相当发达。大城市中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形成地方经济中心,但是社会分工还不固定,自然经济仍居于优势。智者雅罗斯拉夫(1019-1054年在位)统治时期,通过立法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封建关系,教会也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以神化封建统治。基辅罗斯封建制度至此确立起来。基辅罗斯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它与东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通商关系,以通婚等方式与波兰、法国、匈牙利、挪威等国王朝建立了广泛的政治联系。基辅作为古罗斯的行政和宗教中心,建有富丽堂皇的王宫、都主教宫殿和索菲亚大教堂等建筑,其规模与华丽,可以和君士坦丁堡相媲美。

3.第三阶段(11世纪后半期)封建关系发展,古罗斯出现衰落迹象。随着封建关系的确立,封建大贵族势力不断增长。他们统治着大片领地和农民,拥有自己的武装,力图摆脱基辅大公的控制。被基辅征服的王公,也图谋恢复独立。1054年雅罗斯拉夫死后不久,罗斯分裂为若干小国,各据一方,彼此混战达几十年。南方草原的突厥游牧部落波洛伏齐人乘机入侵,战争频繁,加速了人民的破产。封建主和富商的重重盘剥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4.第四阶段(11世纪末-13世纪30年代)全力对付草原游牧民族波洛夫齐人,但随着多个地方性封建中心的发展,统一的基辅罗斯瓦解,封建分裂时期开始。12世纪时,基辅国家已分裂为基辅、斯摩棱斯克、车尔尼哥夫、里亚赞、诺夫哥罗德、罗斯托夫、苏茨达尔等十多个公国。最初这些公国还在名义上承认基辅大公为宗主,后来完全独立,基辅国家彻底解体。13世纪各公国之间不断混战,时有分合,无力抵御外敌。波洛伏齐人乘机入侵,几乎未遭到任何抵抗,便占领和破坏了基辅城。南部土地荒芜,商业随之衰落,大批农民逃往东北部奥卡河和伏尔加河一带。基辅失去了以往在古罗斯政治和经济上的中心地位。

(二)蒙古统治时期(13-15世纪)1237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率大军越过乌拉尔山,先后占领里亚赞、弗拉基米尔等城,继而夺取整个东北地区,然后挥师南进。1240年占领基辅,西南罗斯各公国也相继被征服。蒙古大军所到之处,富庶的古罗斯城市变为废墟,无数居民惨遭杀戮。1243年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扎营,建立了以萨莱为中心的幅员广阔的金帐汗国(又名钦察汗国)。

蒙古征服古罗斯各公国后,并未长期占领,而是很快退回了草原,从远方统治着罗斯。金帐汗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保留罗斯各公国的政权,要他们分别接受册封和诏令,称臣纳贡,承担军役。如发生反叛,则对其进行惩罚性的征略。平时则派“八思哈”(派驻征服地的官长)率兵驻扎在各公国,监视罗斯王公和征收赋税。城乡居民都被登记入册,强迫其缴纳全部财产的1/10,违者即被卖身为奴。后来,金帐汗从罗斯王公中选拔一人,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负责征缴全俄罗斯对金帐汗国的贡赋,受封者有权将弗拉基米尔城及其四周并入自己的领地。金帐汗以此为钓铒,唆使罗斯诸王公相互攻击,以实现其分而治之的目的。

在遭受蒙古军蹂躏的同时,罗斯各国还受到瑞典和德国条顿骑士团(十字军的一支)、立陶宛、波兰等国的入侵。14世纪时,罗斯的土地分成三大部分,东北罗斯包括弗拉基米尔-苏茨达尔公国和诺夫哥罗德被金帐汗所控制;西南包括基辅、车尔尼哥夫、斯摩棱斯克、波洛茨克等为立陶宛大公所有;而加利支则属于波兰。15世纪时,东斯拉夫人的三大民族即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别在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地区逐渐形成。蒙古统治罗斯长达240年之久,对罗斯只有索贡掠夺,完全不管其生产建设,因此在蒙古统治时期罗斯经济和文化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