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俄罗斯
15579400000002

第2章 俄罗斯简介(2)

(三)莫斯科时期(15-17世纪末)莫斯科城奠基于1147年,在蒙古统治时期,莫斯科公国偏安一隅,又得交通和商业之利,逐渐强盛起来,成为东北罗斯的中心和反抗蒙古统治的中流砥柱。从14世纪开始,莫斯科公国骗取蒙古统治者的信任和支持,并依仗教会的势力,逐一兼并其他公国。到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继位时,莫斯科公国达到极盛时期,而这时金帐汗国却日益削弱了。德米特里继续与邻近各公国作战,先后迫使诺夫哥罗德和特维尔臣服自己。这使蒙古统治者感到不安,并派兵讨伐。1380年9月,在顿河流域的库利科沃战役中,德米特里大败蒙古军,沉重打击了金帐汗国,使其从此一蹶不振,俄罗斯看到了恢复独立的曙光。

到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统治时期,先后占领雅罗斯拉夫和罗斯托夫公国和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伊凡三世利用金帐汗国内部分裂之机,停止对金帐汗纳贡,并与克里米亚汗结盟。于1480年夏最终击败金帐汗国的军队,结束了蒙古人对俄长达240年(1240-1480)的统治。

伊凡三世积极筹建俄罗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472年他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侄女索菲亚·巴列奥为后,自认为是拜占庭帝国皇统的继承人(拜占庭帝国于1453年被土耳其所灭)。东北俄罗斯的统一于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在位时期最终完成。普斯科夫和里亚赞先后在1510和1521年并入,斯摩棱斯克也于1514年从立陶宛手中收复。至此,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基本形成,其疆域北达白海,南抵奥卡河,西及第聂伯河上游,东至乌拉尔山脉。

这一时期,罗斯的农奴制度开始形成,并在法律上得到确认和保障。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开始确立。伊凡四世(即伊凡雷帝)亲政时,自封“沙皇”(音译自罗马皇帝的头衔“恺撒”)。伊凡雷帝以残暴著称,在位51年,对内实行严厉打击和削弱各大封建主的势力,实行沙皇特辖制,血腥镇压反抗,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拓展疆域,扩大版图,改国名“罗斯”为“俄罗斯”。1581年,以叶尔马克为首的哥萨克队伍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脉,进入亚洲,向东扩张。1584年伊凡雷帝死后无嗣,统治俄罗斯七百余年的留里克王朝结束,外戚波利斯·戈东诺夫被推举为沙皇。国内大贵族开始明争暗斗,波兰借机入侵,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权更迭频繁,俄罗斯进入“混乱时代”。直到1612年,波兰侵略军才被驱逐,缙绅会议推举大贵族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曼诺夫为新沙皇,自此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后,一方面先后与瑞典与波兰作战,收复国土,另一方面致力于恢复和加强中央集权和农奴制度,血腥镇压了农民起义。1649年颁布的法典规定沙皇有绝对的权力,其意志就是法律,一切大小贵族在沙皇面前都要自称奴仆。罗曼诺夫把大量土地分赐给对建立新王朝有功的小贵族,并加强了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从法律上最终确立农奴制度。农民被固定在庄园里,完全隶属于地主,地主可以任意买卖或转让农奴。因剥削的加剧,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606-1607年的伊凡·博洛特尼科夫起义和1670-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起义。

17世纪中,俄国东正教牧首尼康进行宗教改革,引起教会的分裂。尼康还提出“教权高于皇权”,插手世俗事务,与沙皇争夺权利,最终被免职流放。罗曼诺夫王朝继续实行扩张政策,不断派兵向西伯利亚全境推进,1639年发展到西伯利亚东部的鄂霍茨克海岸,开始进犯中国黑龙江流域,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使其南下势头受阻,转而北上。到17世纪末时,沙俄已基本上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18世纪初沙俄跨越白令海峡登上北美大陆。

(四)彼得堡时期(18世纪-1917年)17世纪后期,封建制在西欧国家已基本瓦解,而沙皇俄国却极力维护和加强农奴制,致使俄国的生产力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当时的俄国,农业落后,手工业作坊刚刚开始建立,大部分工业品依赖进口,国家军队力量薄弱,政治腐败,宫廷内部为夺取王位而明争暗斗。彼得一世于1682年即位时年仅10岁,1689年他挫败异母姐姐索菲亚公主的政变阴谋,正式开始执政。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效法西欧,对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废除经常干预皇权的大贵族杜马,整顿税务机关,指定九个大臣组成参政院(又译枢密院),作为最高管理机关,负责拟定法令,监督行政、司法、税收、外交、军事、工商等事务。设立12个院代替以往的机构重叠臃肿的50个中央官厅。为了有效地监督法令的执行,在中央设立监察总署,在各省设监察官。

在地方行政管理上,1719年他将全国划为11个省,省下又分省区,省长都直接隶属中央。彼得一世废除东正教牧首职务,取消教会独立性,改由政府任命的神圣议院管理教会事务。

在军事方面,他解散射击军,实行招募制,组建正规军团,建立起拥有步兵、骑兵、炮兵诸兵种的13万人的陆军常备军和一支拥有48艘战船的海军,开设了许多军需工场,创办海军和炮兵等军事学校。彼得一世注重兴办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事业,创办了科学院和各种专门学校,又派遣许多贵族子弟出国学习。他简化了俄文字母,奖励翻译西欧著作,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报纸。此外他改革历法,采用欧洲通用的儒略历(又译为尤立安历法)。开办工业,设立纺织、制革、造纸等工场数达200个之多,为以后俄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取得通向西欧的出海口,彼得一世于1695年和1696年两度进兵阿速夫,和土耳其作战,终未取得出海口。其后彼得一世与丹麦和波兰结成同盟,与瑞典进行了历时21年的“北方战争”,最终夺得芬兰湾、里加湾、卡累利阿、爱沙尼亚以及拉脱维亚的大部分地区。终于在北方获得了出海口,密切了与欧洲各国的联系,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彼得被授予皇帝的称号,俄罗斯也开始称为帝国。战争期间彼得一世于1712年迁都涅瓦河口的彼得堡,从此彼得堡逐渐成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彼得一世死后,俄国屡次发生宫廷政变,皇位更迭频繁。为获取支持,彼得的继承者竞相扩大贵族的政治特权,并将大量土地和农奴赏赐给贵族。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执政时期,把80万国家农民赏赐给贵族,并免除贵族服军役和担任公职的义务。实行农奴制的地区扩大到乌克兰以及顿河、伏尔加河流域,贵族的私有农奴已占全部农民人口一半以上。地主被授权迫使“抗命”农民去做苦工,并禁止农民对地主作任何控诉。农奴除为地主服劳役外,还须向政府缴纳人头税、服兵役和其他徭役,残酷的压迫最终激起了声势浩大的普加乔夫起义(1773-1774)。

历代沙皇几乎无一例外都继承了对外不断扩张的政策,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吞并的地方有: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克里米亚、北高加索、西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的土地。亚历山大一世执政时期,俄国于1809年从瑞典手中夺得芬兰,1812年从土耳其手中取得比萨拉比亚,随后又从伊朗手中夺取了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大部。击败拿破仑的侵略后,俄国获得原拿破仑控制下的波兰。1815年,沙皇俄国与普鲁士和奥地利缔结“神圣同盟”,俨然成了欧洲霸主。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占领了亚美尼亚大部,基本上征服了南高加索地区,并于19世纪60年代完全控制了哈萨克。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期间,从中国东北和西北部割走了150万平方千米,并在1865-1876年间吞并了中亚的浩罕、布哈拉、希瓦三个汗国。1881年即位的亚历山在三世占领了土库曼,彻底完成了沙俄在中亚的扩张,俄罗斯成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1825年12月14日,一批贵族出身的爱国志士在彼得堡参政院广场发动起义,要求沙皇改变政体,实行立宪,废除农奴制,这就是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参加起义的有三千兵士和三十个军官,但总指挥临阵脱逃,导致群龙无首,错失良机,遭到残酷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的开始,这一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1861年前的贵族阶段,1895年以前的平民阶段,1917年以前的无产阶级阶段。1853年2月,尼古拉一世因内政外交的失败而服毒自杀。其长子亚历山大二世即位后于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宣言和法令,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883年,俄国出现了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组织“劳动解放社”、布拉戈耶夫小组。到19世纪末,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初,世界革命运动中心逐渐转移到俄国,俄国建立起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1904年日俄战争的失败使俄国陷入严重的危机,并带来了1905-1907年的革命高潮。1905年1月22日,星期天,10余万工人在彼得堡举行和平请愿,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死伤6000余人,历史上称这事件为“流血的星期日”。之后,起义此起彼伏,罢工接连不断。1905年10月初(俄历),全国铁路职工75万多人宣布总罢工,并得到全俄各行业的响应,出现全面罢工、罢业、罢课的局面。沙皇政府被迫在10月7日(俄历)颁布宣言,允诺给人民以言论、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答应扩大选举权,成立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杜马,组织新的内阁。但革命形式继续发展,1905年12月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莫斯科和全俄各大城市纷纷举行武装起义,但所有这些起义都是分散进行的,缺乏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组织,因而都相继被镇压下去。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也卷入其中。但俄军屡战屡败、伤亡惨重。前线吃紧,后方经济崩溃、食品匮乏、民怨沸腾。1917年初,全国罢工和示威浪潮一浪高于一浪,要和平、要面包、要自由的口号震耳欲聋。1917年3月(俄历2月),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举行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以李沃夫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出现了工农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并为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创造了条件。

(五)苏维埃时期(1917-1991)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工人阶级联合贫苦农民、士兵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宣告成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列宁担任了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的主席。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罗斯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自治共和国或自治省加入俄罗斯联邦。1918年3月,俄罗斯联邦的首都由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1916-1920年,14个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把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为防止经济崩溃并赢得国内战争,共产党动员和集中一切人力和物力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先后歼灭了国内残存的白军和外国武装干涉军。1921年开始,苏联开始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鼓励商品生产和流通,实行自由贸易。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高加索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签署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条约》,结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之后,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吉尔吉斯相继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40年,苏联从罗马尼亚手中收回比萨拉比亚,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同年,苏联进入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建立苏维埃政权,也并入苏联。至此,苏联成为一个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世界第一大国,其领土有22403万平方千米。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继任苏联领导人的职务,统治这个国家近30年,被称为“斯大林时代”。斯大林上台之初,百废待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加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同时,在国内政治斗争中斯大林残酷打击和消灭不同政见者,其中肃反运动的恶劣影响尤其严重。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袭苏联,迅速占领了前苏联的大片领土,苏联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1941年12月莫斯科保卫战消灭德军50多万人,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成为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法西斯德国受到致命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苏军开始了战略反攻。

直到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德国投降。8月,苏联对日宣战,进攻日本关东军。9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中苏联占领了佩琴加地区、东普鲁士的一部分、南萨哈林(库页岛)、千岛群岛等地区。1944年,图瓦人民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取得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总格局,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威信空前提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结束了苏联在国际社会上“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战后,苏联百业齐举,经济复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1950年,苏联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每年工业的平均增长率竟达22%-23%。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武器垄断。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了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管理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