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俄罗斯
15579400000029

第29章 俄罗斯的艺术(2)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俄罗斯隔年举行一次莫斯科电影节,放映来自五六十个国家的几百部影片。

三、俄罗斯的音乐

俄罗斯的非宗教音乐18世纪起开始流行。人们对音乐的兴趣,引起民间歌曲的收集和改作,这些民间歌曲对后来俄国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到了后期,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继出现,到19世纪70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乡生活的歌剧演出。

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形成独特而新颖的音乐流派,出现了俄国古典音乐的奠基人米·伊·格林卡。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雅》《马德里之夜》等是俄罗斯交响乐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迈有别于西欧音乐,对后来俄罗斯交响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俄国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说过,整个“俄罗斯派交响乐部孕育于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雅》之中犹如橡树之出生于橡实”。

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爱国歌剧《伊凡·苏萨宁》和古典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作曲家把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芬兰、波兰、格鲁吉亚、西班牙等曲调都融入到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歌颂人民的功绩和美德。作品一经问世,立刻使他跻身于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声誉犹存。

继格林卡之后的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是亚·谢·达尔戈梅斯基(1813-1869)。他创作了许多声乐作品,最好的作品是歌剧《石客》和《水仙女》。《水仙女》的旋律脱胎于俄罗斯民歌,后来成为俄国民间最流行的歌剧之一。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音乐进入繁荣时期,19世纪60至70年代被称为俄国音乐的“狂飙突进”时代,音乐昌盛的标志是出现了一个作曲家集体“强力集团”。“强力集团”以格林卡的学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1910)为首组成,主要成员有穆索尔斯基、鲍罗金、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居伊,他们的活动得到著名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1906)的支持和肯定。“强力集团”以倡导现实主义,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为宗旨,创作多取材于俄国历史、人民生活、民间传说和文学名著。他们注意吸取和运用民间曲调,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上进行革新。

莫·彼·穆索尔斯基(1839-1881)的作品以性格描写和心理刻画见长,音调有民歌特点。他的代表作品是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宛斯基党人之叛乱》。两部歌剧都以俄罗斯人民为主角,表达了人民憎恨专制暴政的思想。亚·彼·鲍罗金(1833-1887)的代表作是根据《伊戈尔远征记》谱成的歌剧《伊戈尔公》。歌剧场面壮阔,成功地利用了俄罗斯和东方的民间歌曲和舞蹈。尼·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5)作品题材丰富,写过15部歌剧、交响乐、浪漫曲和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影响较深远的有歌剧《沙皇未婚妻》,以叙事诗和童话为题材创作的幻想歌剧和神话歌剧《萨特阔》《五月之夜》《白雪公主》等。

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1893)。他的音乐创作开始于“强力集团”活动。19世纪60年代、7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他创作的全盛时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他的抒情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曲《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都是俄罗斯音乐艺术史的高峰。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响曲中特别著名的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怆)交响曲。他的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以曲调优美著称。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以悲歌为基调,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情绪,有力而真切地表达了时代的矛盾、斗争的冲动、人们寻求安慰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柴可夫斯基为俄国交响乐派赢得了世界声誉。

晚些时候的俄国作曲家有格拉祖诺夫、拉赫马尼诺夫等人。谢·瓦·拉赫马尼诺夫(1873-1943)是作曲家兼钢琴家,1918年出国,在欧美各国从事演出活动。他的创作深受柴可夫斯基影响,作品有三部交响曲、三部歌剧(其中有根据普希金长诗《茨冈》创作的《阿乐哥》)、24首钢琴前奏曲、4部钢琴协奏曲和钢琴与乐队合奏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

十月革命以后,前苏联由于重视传统音乐形式而出现了几代新的作曲家。他们在交响乐、歌剧和芭蕾舞曲创作中取得不小成就。这些作曲家各有侧重,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老作曲家莱·莫·格里艾尔(1875-1956)除芭蕾舞剧《红罂粟》和《青铜骑士》外,吸收民间曲调写成的一些歌剧艺术价值也很高。他的学生谢·谢·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创作题材广泛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富于独创性,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他写了著名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和大型歌剧《战争与和平》。他的第五、第七交响曲流传很广。尤·亚·沙波林(1887-1966)常以俄国诗人的歌词为基础谱写抒情曲。他的代表作是历史题材的交响乐大合唱《在库利科沃田野上》和歌剧《十二月党人》。尼·雅·米亚斯科夫斯基(1881-1950)专为交响乐作曲,一生写过27部交响曲,最后一部最有名。他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曾培养出80多名作曲人才。阿·伊·哈恰图良(1903-1978)是亚美尼亚人,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学生。他熟悉东方音乐风格,重视民间创作源泉,擅长器乐协奏曲的创作。他创作了许多色彩丰富、情感强烈、民族情调浓厚的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协奏曲,对形成民族交响乐学派有较大影响。

前苏联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肖斯塔科维奇。季·季·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长期任前苏联作曲家协会主席。他的创作以交响乐为主,被誉为20世纪音乐高峰之一。他的创作多反映重大社会主题,以战争与和平、反法西斯斗争等为主要题材。作品的艺术特色是强烈的激情和细腻而隐秘的抒情相结合,风格接近穆索尔斯基、巴赫和贝多芬。

他写过15部交响曲,还有历史题材的歌剧《卡捷琳娜·伊兹麦洛娃》、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清唱剧《森林之歌》、小提琴协奏曲等,并为《马克辛三部曲》《带枪的人》《青年近卫军》等数十部影片、戏剧作过配乐。给他带来声誉的作品是第一、第五、第七、第十一交响曲。其中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是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写成的,以悲壮著称,是战争年代纪念碑式的作品。

前苏联的钢琴演奏自成一个学派并闻名世界。前苏联学派的创始人是钢琴家兼艺术教育家康·尼·伊古姆诺夫(1873-1948)和根·古·涅依高乌兹(1888-1964)。后来的著名钢琴家是伊古姆诺夫的学生列·尼·奥保林(1907-1974)。当代著名钢琴家有涅依高乌兹的学生斯·切·李赫特尔和艾·格·吉列利斯。

前苏联的小提琴演奏也自成一个学派。达·费·奥依斯特拉赫(1908-1974)是前苏联小提琴学派的主要代表,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大师。他以演奏西欧乐曲、俄罗斯古典乐曲和前苏联当代作品为主,风格严谨,表达深刻,曾在1937年“伊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会”上获得第一名。

俄国和前苏联都有一批著名歌剧演员。费·伊·夏里亚宾(1873-1938)是俄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歌剧演员。他擅长演唱《伏尔加船夫曲》,扮演过苏萨宁、鲍利斯等形象。他于1922年出国,再未返回前苏联。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为前苏联观众所熟悉的歌剧演员有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谢·雅·列美舍夫(1902-1977),女中音歌唱家纳·安·奥布霍娃(1886-1961)和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瓦·弗·巴尔索娃(1892-1967)。当代最著名的女歌唱家是伊·康·阿尔希波娃。

前苏联于1948年成立作曲家协会,1979年有会员2100多名。协会经常在各地举行音乐节和音乐会演。1958年在莫斯科举行第一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会,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在1978年的第六届柴可夫斯基音乐会上,前苏联歌唱家舍姆丘克,小提琴手格鲁别尔特和钢琴演奏家普列特涅夫分别获得一等奖。1969年起每四年在莫斯科举行一届芭蕾舞国际比赛。前苏联演员不止一次获得第一名。

前苏联1980年有44家歌剧舞剧院,44个交响乐团,20所音乐学院和18所芭蕾舞蹈学校。前苏联著名剧院有莫斯科大剧院、列宁格勒的基洛夫歌舞剧院、莫斯科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聂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基辅的谢甫琴科歌舞剧院等。最大的音乐学院是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和列宁格勒国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音乐学院。

四、俄罗斯的舞蹈

(一)俄罗斯的芭蕾舞

芭蕾舞起源于民间舞蹈,16世纪开始形成于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国家,在俄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而且具有自己的风格。

俄罗斯的芭蕾舞1670年,外国舞蹈家和俄罗斯学生在彼得堡的米哈伊洛夫宫上演了俄罗斯第一部芭蕾舞剧——《关于奥菲欧与叶甫里狄亚的舞剧》。18世纪30年代,开始经常性的芭蕾舞演出。1776年成立的乌鲁索夫公爵和梅道克斯歌剧舞剧团,既吸取了西欧芭蕾舞剧的长处,又把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和舞蹈结合到芭蕾舞,使之成为俄罗斯民族喜闻乐见的舞蹈艺术。

在18世纪,俄罗斯主要上演外国芭蕾舞剧,如《新维特》《爱斯米拉达》和《海马》。19世纪下半叶,柴可夫斯基创作了俄罗斯自己的芭蕾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和《天鹅湖》。后来,格拉祖诺夫的《莱蒙达》,哈恰图良的《加雅奈》和《斯巴达克》,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灰姑娘》,又丰富了俄罗斯的芭蕾舞剧。

近百年来,俄罗斯芭蕾舞坛上群星灿烂。从1899年安娜·巴甫洛娃在彼得堡玛丽因斯剧院首次登台演出,到1910年她率团在世界许多国家巡回演出古典剧目和圣桑的《天鹅之死》;从18岁的加林娜·乌兰诺娃1928年5月16日在列宁格勒举行毕业演出,到1960年12月29日她50岁生日前夕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告别演出;从马雅·普利谢茨卡娅1943年在大剧院首演,到1995年她70岁生日时仍在大剧院舞台上演出;从纳塔利娅·别斯梅尔特诺娃到叶卡捷琳娜·马克西莫娃;从《青铜骑士》中第一个扮演叶夫根尼的康斯坦丁·谢尔盖耶夫到第一个扮演斯巴达克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夫……各领风骚数十年,对俄罗斯和世界芭蕾舞艺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经常到国外演出,誉满全球。俄罗斯芭蕾舞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是这个国家重视芭蕾舞的发展,建立了一些很好的芭蕾舞学校。例如,莫斯科芭蕾舞学校成立于1773年,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每年招收60名具有舞蹈天才的10岁儿童入学,经过具有高超舞蹈技艺的教师的科学和全面的训练,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独舞演员。

俄罗斯的芭蕾舞团在20世纪初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圣彼得堡,玛林斯基是人们注目的中心,其芭蕾舞流派从20世纪初至今已培养出许多有名的舞蹈家。目前,俄罗斯居领导地位的舞团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但其舞蹈形式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剧院以传统独特的俄罗斯芭蕾风格、严谨的台风、出色的编导、高超的技术著称于世。剧院的艺术指导维亚切斯拉夫·戈尔杰耶夫是世界闻名的芭蕾艺术大师。

剧院还拥有14位在国际比赛获奖的芭蕾演员,他们的演出充满激情和活力,舞姿极具古典芭蕾的特殊韵味,浪漫与华丽并存,带给观众真挚、高雅、清新脱俗的感觉。剧院曾出访过德国、英国、美国、墨西哥、印度、西班牙、丹麦、瑞典、奥地利、澳大利亚、挪威、比利时、中东等地。

由于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剧院在世界各地的成功演出,使俄罗斯的芭蕾艺术驰名世界,被誉为“世界舞坛的璀璨明珠,芭蕾艺术的杰出代表”。

(二)俄罗斯的民间舞蹈

俄罗斯人能歌善舞,性格有热情开朗的一面,欣赏他们的民族歌舞,定会增加对他们的了解。

在俄罗斯民族歌舞中,男子的舞姿都表现出向女子献殷勤,并流露出热情顽皮的目光,尽力突出自己的机灵、勇敢和剽悍。女子则贤德端庄、含蓄和稳重。舞者身穿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有时拿着手帕、头巾或帽子之类的东西。以手风琴或三角琴等伴奏,有时甚至不用乐器,单纯以合唱伴舞。

圆圈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集体舞,人们手挽着手,围成一个圆圈,边歌边舞边转边跳。歌的节奏一般都较慢,它确定舞步的节奏。参加者大多是年轻人,一般都在节日或业余时间于开阔的露天场地举行。在参加圆圈舞时,大家总是打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有些地方,姑娘们还事先商定,应该怎样穿戴去参加圆圈舞。在那些总是成双成对参加活动的地方,姑娘们可以拒绝同穿戴不好的小伙子一起活动。年轻的媳妇们也去参加圆圈舞,但要得到丈夫与公婆的允许,一般情况下总是允许的。而且往往是和丈夫结伴同去。未婚男女参加圆圈舞有年龄限制,各地情况不一,有的地方要到十七八岁才被允许参加,而且只有年龄稍大一些的成年男女才是圆圈舞活动的平等成员,年龄小些的只能获准参加跳舞而不能参加其他活动。

圆圈舞的第一对舞者至关重要,起着领队的作用,影响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圆圈舞开始时,一对对舞伴在圈子内按歌声的节奏翩翩起舞。跳舞前,姑娘可以拒绝小伙子的选择,别人不得干涉,但是一旦接受选择,那么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就是固定的一对,小伙子便可认为自己是姑娘的保守者,同时获得了某种支配她行动的权力,没有他的同意,姑娘不得与其他小伙子(尤其是外村的)参加圆圈舞活动。小伙子甚至可以好几个晚上禁止姑娘参加圆圈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站在小伙子一边,不接受她入伙。无论跳舞还是别的活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在向姑娘献殷勤时,小伙子不得互相干扰。已婚男子可以参加圆圈舞活动,有的地方甚至允许他们在街上和寡妇、已婚妇女作伴起舞。有的地方已婚者则很少参加晚会,也不参加夏季集会,认为参加晚会是不礼貌和不自尊的行为。某些青年由于道德或刑事方面的原因,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参加圆圈舞活动。老年人参加圆圈舞活动主要是助兴,在舞圈外当观众,当发生争执或殴斗时,出来帮助平息事端,他们的意见会得到尊重。在跳圆圈舞时,无论圈内圈外,大家都彬彬有礼,十分客气,听不到粗话、脏话、骂人话。但这只是白天的场面,夜晚则放肆得很,又叫、又吵、又骂、又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