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瑞士
15579600000024

第24章 瑞士的文学(2)

瑞士法语区从16世纪宗教改革开始才有独立的精神生活和文学创作,而各邦政治上的独立到1848年才确定下来。尽管这个区域在文化上与法国巴黎关系密切,各地方的文化基础又极不相同,但在文学题材和体裁方面仍有共同之处,如宗教文学、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探讨、散文和日记体裁的相当普遍的运用等。16世纪中叶,让·加尔文(1509—1564)是日内瓦城的精神和政治领袖。作为有影响的传教士,他撰写了大量宣传宗教改革的著述;作为政治家,他制定了新的教规与国法。他在《教育与宗教的自白》(1537)和《基督教设施》(1536)等书中系统阐述了新教原理。他的革新主张吸引了欧洲许多大学生,当时的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对瑞士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8世纪初,散文作家贝阿特·路易·德·穆拉尔特以《关于英国人和法国人的通信》为瑞士精神生活揭开了序幕。让雅克·卢梭则以其丰富的哲学、文学著述,把瑞士法语文学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卢梭像加尔文一样,也主张文学应对改善人的道德起教育作用,但他更注重描写人的感受。他在理论著作中,从描述文明进步破坏人类生活的质朴自然状态导致人的堕落入手,运用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人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出现;而国家的出现,专制制度的形成,则使不平等达到了顶峰。他提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社会改革方案,以自由取代压迫,以平等取代特权,以民主取代专制。他的理论给予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以有力的精神武器。他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他那感情充沛、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文学创作,在瑞士法语文学中开辟了与加尔文传统完全不同的新潮流。

19世纪初叶,法国女作家热尔曼娜·德·斯塔尔夫人(1766—1817)曾在日内瓦的科佩宫同她的朋友班雅曼·贡斯当(1767—1830)等人成立文学沙龙,形成一个具有欧洲影响的文化中心。19世纪末叶,日内瓦大学美学和哲学教授亨利·弗雷德里克·阿米尔(1821—1881)以其生前未曾公诸于世的《日记》,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关于加尔文、卢梭和他自己的精神生活的很有价值的文献。

从19世纪末向20世纪过渡的时期,在瑞士法语区的精神生活中又出现了一股新的潮流。斐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做了新的探索,他把语言描述成一种二元状态的体系,对不同状态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开了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先河。后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把他的方法运用于认识论研究,并在《结构主义》(1968)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903至1904年在瑞士法语区文化生活中出现了“地方化”倾向。沃州民间诗人勒内·莫拉克斯(1873—1963)在洛桑腹地建立了一个“若拉剧院”,扶植节日戏剧演出的传统,同时也上演当代剧作家的作品。与此同时,《拉丁之幕》文学杂志同仁,提倡拉丁文明,反对“法国语言的泛日耳曼主义”倾向。后来弗里堡诗人贡扎格·德·雷诺(1880—1970)出版《沃州纪事》,鼓吹沃州地方爱国主义。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邂逅》杂志,试图冲破这种地方主义倾向,努力与其他种语言的各州之间加强交流。

瑞士法语区现代叙事文学始于沙尔·斐迪南·拉缪(1878—1947)。他的作品带有明显地方主义色彩,致力于描写沃州山区的美丽风光、传统的粗犷的风俗习惯、农民的艰难生活、乡村的爱情故事和纠葛,却常常忽视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拉缪是个多产作家,影响及于20世纪后半叶。布莱斯·桑德拉(1887—1961)与拉缪完全不同,他曾以记者、作家身分遍游世界,接触过各种现代思潮,他的作品带有明显世界主义倾向。此外,沃州作家雅克·舍塞克斯关于加尔文式的罪与罚的描写,乔治·哈尔达斯和加斯东·舍皮洛关于工人、市民等下层劳动者生活的描写,让·吕克·贝诺齐格利奥和罗伯特·潘热的新小说等,说明瑞士当代文学在艰难的探索中发展着。

3.瑞士意大利语文学

19世纪中叶以前,瑞士意大利语区在文化方面曾经产生过影响的有16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弗兰契斯科·齐切里(1521—1596)和18世纪的教育家、哲学家弗兰契斯科·索阿维(1743—1806),他们都生于瑞士意大利语区,但他们的成就却是上意大利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德语作家海尔曼·海塞虽为提契诺州居民,但对当地文化生活却很少发生重要影响。

瑞士意大利语区的文学始于作家、教育家弗兰契斯科·基耶扎(1871—1973),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散文和小说,他的《三月的春光》是颇受欢迎的学生读物。

以他为核心的小小文学团体内的作家,都有思想保守、文风造作的特征,他们多描写田园诗式的农村和青少年生活。安杰洛·内希(1873—1932)的作品文风诙谐,文字雕琢,内容有颓废倾向,代表作品有小说《契普》。

朱泽培·佐皮(1896—1952)以翻译拉缪作品闻名,他的小说以新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田园生活,代表作有《阿尔卑斯山的书》。彼埃罗·比安科尼最著名的作品《宗谱》(1969)以流离到美国去的祖先的书信形式,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往昔悲惨的社会状况。

20世纪瑞士意大利语最重要的作家是乔尔吉奥·奥雷里,他被誉为现代意大利最优秀的诗人。

他创作的讽刺诗、田园诗、箴言诗和短篇小说集《一生中的一天》(1961),均以简洁明快见长。奥雷里又是有名的批评家,他在《口头的确认》(1978)一书中评论了但丁、彼特拉克和蒙塔莱等意大利古今重要作家。奥雷里作为诗人、批评家,体现了当代瑞士意大利语文学的最高水平。围绕奥雷里形成的作家群,多为诗人和批评家,他们创作的哀歌、箴言诗、儿童诗在读者中都有一定影响。

瑞士意大利语小说作家大多受意大利小说影响。费利奇·菲利皮尼的作品《二十世纪的面包》和《穷鬼的遗孀》与自然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普利尼奥·马蒂尼(1923—1979)、乔万尼·奥雷里则采用新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他们的小说反映了人与自然、农民文化与现代工艺的矛盾,以及由农民的小天地向工业消费社会的过渡。奥雷里以他的社会批判小说,奠定了在新提契诺文学中的显赫地位。

4.雷托罗曼语文学

19世纪以前瑞士的雷托罗曼语文献,主要是史书和《圣经》,如亚希亚姆·毕夫伦(16世纪)翻译的《新约》、杜里希·希安佩尔(16世纪)翻译的大卫赞美诗等,对雷托罗曼语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到19世纪初叶,在恩加丁、苏塞尔瓦、苏采尔瓦三个不同的方言区发展起来大体相近、但在表现形式和题材方面又各有特色的文学创作。

恩加丁文学最初的创作者是意大利、法国、荷兰文学的模仿者。如阿波利奈尔的叔祖孔拉丁·德·弗卢吉(1787—1874)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怀念家乡的诗歌,还有扎恰里亚·帕里奥皮(1820—1873)等人描绘恩加丁人风俗习惯的散文、即兴诗,以及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安德烈亚·贝佐拉(1840—1897)创作的歌曲。20世纪以来,恩加丁文学发生了明显变化,佩德·兰赛尔(1863—1943)用他的作品批判了沿袭旧俗、故步自封的保守倾向。在他的影响下,诗人琼·圭东(1892—1966)、小说家施蒙·冯莫斯(1868—1940)、剧作家弗洛里昂·格兰特(1847—1926)等人的创作,以越来越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摆脱了“乡土文学”的风格。1938年雷托罗曼语被法定为瑞士第四种国语之后,这种倾向得到加强,同时还增进了同欧洲其他地区文学的交流。这种新的形势冲击了雷托罗曼语文学历来排斥外来影响、囿于少数的倾向,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19世纪发展起来的苏塞尔瓦文学比恩加丁文学带有更多伤感和爱国主义色彩,它的第一批文学作品是吉翁·安东尼·洪德(1824—1867)的史诗和歌谣体诗。他的诗歌多歌颂乡民的美德和风俗习惯,抨击外来影响。此外,迪森蒂斯修道院长老毛鲁斯·卡诺特(1846—1935)以其在诗歌、教育方面的成就,使这座修道院成为苏塞尔瓦文化中心。

苏塞尔瓦的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比恩加丁发展得早,其重要代表人物有加琴·米歇尔·纳伊(1860—1920)、吉安·冯塔纳(1897—1935)等人。

苏采尔瓦文学发展得更晚些,这里的居民历来接受恩加丁、苏塞尔瓦方言和德语的学校教育,失掉了自己的文字。苏采尔瓦方言形成书面语言还是近30年的事情,亚历山大·罗扎(1880—1953)是用这种方言写作的第一个诗人。他的后继者有在搜集雷托罗曼语童话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莱扎·乌弗尔和倡导上哈尔布施坦散文文学的吉翁·希格龙(1894—1973)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