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瑞士
15579600000026

第26章 瑞士的节日(2)

(2)狂欢节是一切都“上下颠倒”的日子,因此阿勒河上的索洛图恩就变成了夏威夷的檀香山。这是因为有人宣称这两个城市隔着地球,正好处在相对应的位置。到现在狂欢节时期的索洛图恩仍尽量布置得像檀香山一样。狂欢节在这里从封斋节前的星期四就开始了。早晨5点钟天还没有亮的时候,人们就举着火把在老城区游行。他们穿着白色长睡衣,戴着白睡帽,但不戴面具。他们吹奏铜管和打击乐器,乐声高响,震耳欲聋。这只是狂欢节的前奏曲。到了下午,“傻瓜公会”宣布狂欢节正式开始。此后数天,尤其是星期六,都有遮面化装舞会。星期日和星期一的下午,更有盛大游行穿过市区,化装与彩饰的主题大都具有讽刺意味。星期二晚间,是由铜管乐队演奏欢乐的乐曲。接着第二天是“圣灰星期三”(即封斋节的第一天),晚间大家又聚在一起,烧掉一个稻草人,狂欢节才算正式结束。

(3)西南部的瓦莱州有一个过去与世隔绝的小山谷,名叫勒琴塔尔,谷里有4个小山村,罗纳河的一个支流隆扎河流经这里。这个山谷生产的面具,常为外来游客喜爱的纪念品。面具用木头雕刻,青面獠牙,咧嘴瞪眼,再加上兽皮做成的毛发,面目极为狰狞恐怖。

这里的未婚小伙子们,冬天一开始就制作这种面具。到狂欢节时,他们戴上它,披上兽皮、麻布片,带着大牛铃,到处吓唬人,搞恶作剧。因为闹得太凶了,这个活动曾被教堂禁止。

这一风俗源于远古,那时人们相信鬼神,认为有的恶鬼住在烟囱中,飞出来时满面都是烟灰。如今,戴面具出来的风俗只在一个村子中还流行,时间也只限于狂欢节星期六的下午。

另外,这一小区有时还组织面具比赛,但参赛的面具都是专业手工业者的作品。

(4)在瑞士中部的旅游名城卢塞恩,狂欢节的庆祝要延续数天之久。化装扮演的中心人物是弗里什一家——夫妇俩和一个男孩。弗里什这个人物的来历已无案可查,这从15世纪起,他就是本市一个行会的象征,最初是以稻草人的形式出现的。

今天弗里什一家由真人装扮,坐着马车出来,前后都是游行的群众。狂欢节的游行过去可能具有爱国、历史或民俗的意义,但今天则以讽刺、喧闹为其基调。

20世纪初,除了弗里什一家外,另有一个行会又创造了一个大蛤蟆的形象作为他们游行队伍的主要角色。现在这两个象征形象在狂欢节期内的不同日子均分别出现。

卢塞恩的狂欢节还另有一个特色,就是临时拼凑的小乐队。它们的成员或化装,戴面具或组成小分队,吹着铜管或敲打着打击乐器,故意弄得十分热闹。他们也游行,但队列不齐,不时停下来表演,或者混到人群中去。另外有些人也伪装起来,在人们中嬉笑打闹,更烘托了节日气氛。节日期间的晚上,在开旷地段举行假面舞会,每次都有许多人参加。

(5)在说意大利语的提契诺州,乡间有庆祝狂欢节的悠久历史,而在城市这都是迟至19世纪才引进的习俗。首府贝林佐纳的狂欢节是从意大利学来,游行行列也和意大利一样,彩车彩带、彩色纸屑等样样俱全。过去,在“忏悔日星期二”(封斋节的前一天),州内各地都向穷人施舍一种名叫“里索托”的调味米粥(大米粥内有葱头、蘑菇,上撒干酪末)。上个世纪,大米做的食品很不多见,一般在婚宴上才出现,所以被认为是高级食品。如今到现在,人们还是凑在一起吃“里索托”,当然已不再是当年慈善施舍的性质,但形式还和过去一样——在露天用大锅熬煮,大家共同享用。这一习俗在乡间尤为盛行,只是粥的作法和名称各地不一,同时也有供应当地特产肉肠的。

(6)在巴塞尔多州一个名叫列斯塔尔的小镇,狂欢节前举行一种遐迩闻名的火炬游行。时间是封斋节第一个星期日的夜晚。游行以笛手、鼓手和提灯人为前导,后面是一群身强体壮的汉子,他们扛着用小松树做的大火炬,每个重约50千克。这些人大都是运动员,大“火炬”也都是自己精心制作的。火炬中间,还有人拉着数辆铁车,上面满装木柴,烧着烈火,列队前进。熊熊的火光穿过狭窄的街道,反使人感到阴森可怖,毛骨悚然。

火炬游行由来已久,但这种新形式只是几十年前的创新。点火的铁车因为危险,曾一度被禁,到1962年才得到官方的认可。

(7)瑞士全国最盛大的狂欢节,当首推巴塞尔市的大游行,参加者都戴面具,人数总共有一两万之众。

前奏曲在封斋节开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凌晨钟敲四响时,穿着奇装异服、戴着假面的风管手和鼓手们即开始吹奏起来。他们头上还顶着头灯,在行进中晃来晃去,照亮黑暗的街道。乐手们吹奏的都是近十年间流行的曲调,当然每隔一两年也有一些新曲出现。乐手后面的游行队伍分成小组,举着3米高的大透明灯,灯上面画着过去一年中本市发生的大事。

当天下午,各小队沿着指定的路线穿行市区,并向围观者表演。每年狂欢节之前的几个月都要从当年的新闻中选择一个主题,节日的服装、标志、灯画、表演都要突出这个主题,向群众发放的德语方言传单也离不开这个主题。晚上,有些人或单独行动,或组成小组,一面唱歌,一面表演一年中发生的趣闻,使用的都是挖苦、俏皮或逗笑的词句。

星期二晚间主要是戴面具的乐手大举出动,街头巷尾响彻其即兴编奏的噪声音乐。但许多人认为最有趣的活动是最后的“小巷漫步”——戴面具的人或单枪匹马或成群结队,在老城中心部分狭窄的小巷里,吹笛打鼓,穿来穿去。看热闹的人跟着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踏步前进。这样的欢乐一直要延续到星期四凌晨4点钟才算结束。

二、春天的搏动

春天来临,传统上有两个庆祝主题。一是冬日消逝,万物复苏,美好的事物重返大地;一是宗教上的节日―耶稣复活,普天同庆。春季古老的欢庆形式有五朔花柱、春天的祭礼、火烧冬天,等等。以复活节为主题则有宗教游行以及围绕“复活节彩蛋”的种种儿童游戏。春天在瑞士,还有几件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

1.受难节的游行

提契诺州受意大利影响最深,州内有个门德里西欧镇,从1600年起每年复活节前的濯足节(星期四)都举行一次游行,演出耶稣受难前进入骷髅地的《圣经》故事。参加者一般约20人,扮演当年目睹耶稣上十字架的犹太人和罗马人。人们穿的富丽的古装和道具都来自意大利的米兰。游行队伍中还有马500骑,由火炬照亮并由铜管和鼓乐伴奏,穿过市区的老城。城内此时花灯招展,灯上面画的多属有关《圣经》故事。过去灯内用蜡烛照亮,现在改用电灯。耶稣基督头戴荆棘王冠,走在彼拉多后面,周围是罗马士兵和犹太平民。耶稣背着十字架踉跄而行。他后面是《圣经》中提到的三个马利亚、瓦伦尼加、赌徒、两个罪犯、希律王和大祭司。

第二天受难日(星期五)的游行更为历史悠久。它从当地的大寺院开始,最后还回到寺院。孩子们提着古老的灯笼,他们中间是两个雕像,代表死去的耶稣和他悲痛欲绝的母亲。雕像周围是蜡烛、梯子、锤子、钉子、鞭子、海绒等一一都是受难故事中提到的东西。这次游行打着火把在晚间穿过老城,伴奏的是丧礼音乐。

2.哀悼耶稣受难

弗里堡州的罗芒是个虔信天主教的城镇,每逢受难日星期五都举行全城性的哀悼活动。下午在教堂内作弥撒,宣读有关耶稣受难的《圣经》章节。读到为耶稣送葬时,全体会众开始走到街上去游行。女人们为了表示哀悼都身穿黑色丧服,面罩黑纱,慢慢走在圣母玛利亚身后。扮玛利亚的是一个小姑娘,她前面是一个大十字架,由一个忏悔者扛着。一些哀悼者还用红垫子托着与耶稣受难有关的种种物——荆棘冠、鞭子、钉子、锤子等等。与此同时,全城都在祷告、读经、吟颂之声到处可闻。这是从15世纪即开始的习俗,迄今已有500多年了。

3钟声送冬天

在瑞士最大城市苏黎世,从14世纪起便有一个习俗:在温暖的季节里,每天下午6时大教堂敲一次钟,宣布工作日已经结束。后来,春天第一次敲钟那天,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

首次敲钟一般是在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头一天(星期日)本市的小学生们就穿着古装出来游行。他们抬着一个用棉絮做的“雪人”,这雪人第二天大有用场。

星期一下午,全市悬旗结彩,25个行会的成员们穿着古装,伴以各种乐队,又一次到街上游行。这些行会原是古代手工艺人的组织,19世纪以前曾参与城市的行政管理。其后仍在名义上继续存在,只从事一些社会活动。“钟声送冬”的活动就是由这些行会去组织的。

下午6时整,所有人马都聚集在市区湖畔“美景广场”旁的绿地上。象征漫长冬季的“雪人”已在这里高高架起。下面的柴堆点起了火,代表不同行会的古装骑士在古代狩猎进行曲伴奏下,骑着马围着雪人驰骋。最后雪人在火焰中爆炸、焚烧。它的葬身火海象征着冬去春来。

晚间,各行会的人员彼此互相访问,几个行会大厦都有集会,也都有人发表令人捧腹的演说。行会大厦多建在利马河畔,旧时这种互访是以船代步。

4.群众露天大会

这种直接民主的议事方式,在瑞士中部及东部一些州和社区内,至今仍按古风每年5月初举行一次。它也是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这种露天大会在具体形式或要求上,各地有所不同。譬如阿彭策尔的女子在州内没有政治权利,而男选民来开会必须腰悬佩剑。又譬如格拉鲁斯州的儿童可以和成人一起站在圈定的会场里,为的是使他们从小便熟悉长大以后的职责。这个州开会以前还先举行游行,由州长手持权剑先导;在会议进行中他也时常以剑拄地,支撑自己的身躯,借以显示威仪。再譬如,尼瓦尔登州首府斯坦斯的会场在城外,开会前吹响传统号角,提醒人们前去开会。这是古代在战斗前吹号角集合战士的遗风。

5.升天节骑马巡行

耶稣复活40天后升天而去,所以这时是基督教的升天节,在瑞士也是一个公众的假日。复活节日期不固定,所以升天节也无定期,但都在暮春花茂的五六月间。这天的庆祝活动,在瑞士以卢塞恩州的贝罗寺镇最为重视。一大早即有一群人骑马出动,到田地四周巡回。领头的是当地神甫及其他神职人员,另有二三百信徒也都骑着马。镇上的其他大批人群则步行相随。神甫由兵士护卫,手捧“圣餐”(红葡萄酒和小块面包)。队伍中还有乐队、颂诗班、高举十字架和旗帜。一路上要停留数次,听神甫布道、读经。这一游行历时数小时,下午又随着当当的钟声回到镇里,在教堂前举行祝福式即宣告结束。

这一风俗始于15世纪,当时只有神甫手捧圣餐由几个信徒陪同骑马出巡。后来群众参加者越来越多,游行也越加绚丽多彩。

6.社区边线日

在升天节这天(或5月内选定的一天),巴塞尔乡州的许多城镇和社区也都有骑马出巡的活动。古时是为了祝福田地、核查边界线。后来这一活动的宗教含义渐趋淡漠,变成了各乡镇的社区活动。届时城镇当局邀请各区、村居民沿着辖区的边界线步行,由一个地方官员或森林管理员陪同,并有乐队和旗帜相伴随。有的社区在路上举行一次宗教仪式,有的不举行,但巡游的人群在一个适当地点停下来,由村镇委员会主席向大家致意,介绍本镇本村的新公民,并讨论本地的大事。然后大家一起野餐,费用一般由地方公款支付。这种“社区边线日”的活动在20世纪前半叶曾一度中断,二次大战后又恢复了。地方当局认为这样一次活动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本社区的居民。另外,现代瑞士乡镇生活也日趋繁忙紧张,本区人民互相见面的机会不多。这样一次“散步”使大家在轻松气氛中一起度过半天,也可以互相认识,联络感情。

三、夏季的欢欣

夏季的节日大都与农事有关。在山区,牛群被赶到阿尔卑斯的高山牧场去放牧、吃草。六七月上山,秋天下山回到谷地,一上一下都是庆祝的主题。农牧生产活动与宗教仪式交织在一起,人们穿上传统服装,歌舞欢乐,十分好看。

夏天也是纪念古人英勇事迹的季节。8月1日为瑞士国庆。各个社区或点燃簧火,或燃放烟花,使节日闪耀光辉。

暑假来临,各地也有相应的活动。

1.斗牛